沒來由的,許多人就是會有這樣的擔心。面對這樣的擔心,有些人選擇和伴侶大吵,有些人選擇自己悶在心裡,有些人可能會偷偷檢查伴侶的訊息。對很多人來說,男/女朋友和異性友人的互動,總是讓自己在感情裡面,最沒有安全感的一件事情。
會有這樣的社會現象,我覺得很可能來自於社會風氣的關係。在美國,異性之間的互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在台灣,常常會聽到朋友們說著:「有女友 / 男友 就不該跟其他異性單獨出去阿!」(那其他性傾向的人怎麼辦),社會中似乎存在著這樣的潛規則。或與是因為 Dcard、PTT 等網路平台,總是流傳著各種出軌的貼文(如女友洗澡時,男友突然看到陌生男子傳訊息給女友;男友到異地去找女友給他驚喜,卻發現女友和其他異性在擁抱)。又或許是台灣的社會風氣較為保守,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從文化傳統上流傳下來。是什麼原因不得而知,但這篇文章中想和大家談談,從依附理論的角度,到底什麼是「出軌」。
出軌要發生,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一段感情當中,只要伴侶和其他異性朋友友好、保持聯絡,就代表他會劈腿了嗎?我想,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從依附理論的概念來看,一段關係要有良好的關係滿意度,他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何謂安全感?以依附的角度來看,就是當一個人遇到危機時,無論是關係內的危機(如彼此出現爭執、有一方一直覺得另一方很被動等等),或是關係外的危機(如父母反對彼此交往、其中一方要出國遊學等等),他能夠期望自己的伴侶會願意陪在自己身旁(available)、敏感地注重自己的需求(sensitive)、支持自己的需求(supportive),若能如此,處在這段關係中的人,便比較不容易因為這些內外在威脅,而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能夠將情緒維持在穩定的狀態(emotional stability),和對方建立互相滿意的關係1。
那什麼時候,一個人比較有可能選擇劈腿呢?社會心理學家 Levinger,曾經提出下圖的這個模型,來說明一個人為什麼會出軌。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實線的部分,元配和劈腿者之間有一條虛線,這條虛線指得是,元配和劈腿者這段關係裡面的阻力,這個阻力可能是你們之間的關係,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好,有可能是對方家庭反對你們交往,有可能是你們之間總是常常爭執等等;而劈腿者和介入者之間,則有一條實線,這條實線代表的是第三者帶來的吸引力,這個吸引力可能是,這個人特別能傾聽第二者的痛苦、比元配更能帶給自己安全感,或是帶給劈腿者美好的愛情想像。
然而,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在一推一拉之下,為什麼許多人在劈腿時,常常是腳踏兩條船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劈腿者、原配和介入者之間的關係,常常沒有那麼絕對。例如劈腿者雖然對關係不滿意,但是他已經在這段關係裡面投資的太多,對他來說要離開是困難的、劈腿者覺得原配雖然不能滿足自己,但他還是對這段關係帶著期望等等,這些因素,都是原配對劈腿者的拉力(劈腿者與原配間的實線);相對的,對劈腿者而言,介入者身上可能也有一些因素,是介入者無法滿足自己的,這些因素,就是介入者對劈腿者的推力(介入者與劈腿者之間的虛線)。
而綜合了這麼多推推拉拉的力量之後,一個人之所以還是卡在中間,並沒有直接離開,便是因為所有的力量加起來,形成了最下面的那條粗實線,也就是所謂的阻力:劈腿者一旦離開這段關係,可能會失去的東西太多(如過去的美好回憶、曾經付出的一切)、可能會遭受的痛苦太多(如親友的責備、社會批判的壓力),因而使劈腿者卡在中間,不知道該如何是好2。
與其擔心出軌,不如回到關係內建立安全感
那麼,這個模型,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許多人進入關係中之後,為了預防對方出軌,時不時地要檢查對方手機、時不時對對方和其他人異性吃頓飯而大發雷霆,這些事情,無形中可能都會累積壓力,形成這段關係中的阻力:原本希望對方更加關心自己的感受,但卻反而把對方越推越遠。
那麼,面對對方和其他異性的相處,到底要怎麼辦呢?「我就是沒有安全感呀!」有些人讀到這裡,可能在內心嘶吼著。
這時候,我想,還是得先回到自己身上,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讓自己感到沒有安全感呢?這或許來自於過去,你自身(或周遭朋友、父母)被劈腿的經驗,這些沒有被處理好的擔憂,讓你特別容易對一段關係感到沒有安全感;有可能來自於你和對方的互動,你們總是不能在對方有需求時,讓對方能夠找到自己(available),老是忽略彼此關係中的擔憂,無法敏感地注重對方的需求(sensitive),對於彼此提出想要討論的問題,總是漠不關心,為能給予支持(supportive)。
無論是什麼因素,我想,想要找回一段關係的安全感,讓自己減少擔心,最好的方式還是得回到這段關係中,和對方談談,對方什麼時候未能及時出現在自己身旁、對自己的需求忽視了、未能給予足夠的支持。
有時候,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一些過去的傷痕,需要花上數年來讓他淡化;也有時候,你想要好好地溝通,但對方卻總是在逃避。哪麼,這時候或許得問問自己,自己到底願意為這段關係忍受到什麼程度呢?有時候,離開關係,也是一種選擇。
但無論如何,比起不斷對對方吃醋、擔憂對方出軌;回歸到自己身上,好好關照、照顧自己,或許才是更為重要的事情。
延伸閱讀
- Bowlby,J.(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1 Attachment(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Original ed.1969)
- Levinger, G. (1965). MARITAL COHESIVENESS AND DISSOLUTION –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7(1), 19-28.
- 圖片感謝海苔熊提供,可見海苔熊的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