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
0

文字

分享

1
7
0

【Gene思書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棉花帝國》

Gene Ng_96
・2018/04/22 ・316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是平的」成衣世界

現代人常煩惱衣櫥空間不夠,儘管裡頭有不少衣服是從未穿過或者只穿過一兩次的,年度大掃除時總要整理出一堆衣物去回收。

尤其是快時尚流行,儘管景氣不佳,人們買的衣物可能不減反增,這其實真的很傷害環境,因為種植棉花需要消耗大量淡水、化肥和農藥,棉花處理的過程也製造了大量的廢水和污染。

我們真的能太輕易買到大量衣物了,不像古時候人們都是把衣服穿到破,還不時加上補丁,我們小時候阿嬤還常幫我們修補衣服破洞,新衣服只有過春節時才能買。可是現在,穿著修補過的衣服不僅不代表節儉,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人和場合,除非是為了要騙選票,沒人會去補泳褲。

除了不像古人只有少許幾套衣服,現在還有個現象能夠體現「世界是平的」:不管你到哪裡,歐洲、亞洲,北美洲、中南美洲還是非洲,大部分遇到的人,尤其是城市中的年輕人或男生,都穿著差不多的衣服,襯衫或 T恤,除了少數過著傳統生活的地區或者傳統慶典,民族服裝已不常見,我這輩子除了高中演舞台劇時,就沒穿過傳統服裝。現在全球大部分人的穿著,就是西方人的傳統服裝,這是一股強力的同化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方的成衣已經席捲全世界。圖/pxhere

服裝是身外之物,是什麼力量讓無數個民族毫無選擇地穿上西方人的服裝、內心也接受了西方的價值觀和標準?如果要說造就現代世界最強而有力的意識形態,恐怕就是資本主義了吧?現在全世界近兩百個國家,除了北韓,已經沒有不被資本主義征服的地區了吧?

瞭解棉花的歷史,理解現代資本主義起源

美國哈佛大學萊爾德貝爾美國史教授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在《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中提出,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所以瞭解棉花的歷史,就是理解現代資本主義起源的關鍵。

《棉花帝國》非學術專書,但也引用了許多文獻鉅細靡遺地呈現大量知識,述說歐洲企業家和有力的政治家如何在短時間內,重組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棉花基本上可以說是催化了工業革命。原本印度是棉花帝國的霸主,家庭手工業織出的棉紗和布匹在英國市場所向披靡。英國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後來一度因此成為棉花帝國霸主,全球三分之二運作中的相關機器都在英國工廠中,至少五分之一人口靠棉花產業為生。更高效的生產力讓更廉價的英國棉紗和布匹傾銷印度,導致後者紡織業全面崩潰。

西方企業家和政治家還把新式機器和受薪勞工與帝國擴張和奴工組合在一起,進而改變世界。在 1780 年代的機械化生產出現之前,他們已從亞洲獲得古老的貿易與製作技巧。直到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棉花的種植、紡織和編織仍只在方圖幾公里內完成,直到西方人在美洲徵用土地和在非洲捕捉奴隸,形成美國南方各州的大莊園。他們也徹底改造了已存在千年之久、位於不同地區的棉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By Kimberly Vardeman (Flickr: Cotton Harvest)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貝克特清楚描述棉花工業化的過程有多麼暴力。他最大的野心,就是要用棉花闡述這些勢力如何打造現代資本主義的世界,他提出「戰爭資本主義」的概念,說明為了棉花產業而進行的土地和奴隸掠奪時期,以及「工業資本主義」,說明國家為了保護和扶持相關產業而進行干預的時期。

美國南方各州的棉花種植變得非常有利可圖後,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和運輸迅速暴增。整個歐洲和美國依賴於可預測的廉價棉花供應,棉花成了歐洲商貿最重要的商品,讓他們有極大的誘因去非洲大量購買奴隸,超過百萬非洲人被強行賣到美洲為奴。為了尋求更多土地來種植棉花,許多北美原住民被永久驅離土生土長的土地。土地、勞力和資金,是美國棉花產業一度稱霸全球的關鍵要素。

不僅北美如此,殖民者在印度和西非等其他地方也幹了相似的事,為了種植更多棉花來滿足歐洲人的胃口,大量農民被驅離祖傳的土地。種植者橫行霸道,背後還有資本家和銀行家的資金支持。國家也動員為棉花帝國服務,除了提供資金扶持,政府為這些產業建造了大量的基礎建設、為資本家鎮壓反抗的勞工,以及利用軍力擴張和維護國際貿易網絡。

棉花竟然是美國南北戰爭引發的因素之一?By Thure de Thulstrup@wiki

美國的奴隸制造成的南北矛盾使得南北戰爭開打,棉花因為戰爭的港口封鎖等因素無法運至歐洲市場,棉花荒使棉花價格一度水漲船高,讓埃及獲取暴利。於是埃及也通過一波強制和暴力手段成為棉花的主要生產國,政府通過重新定義財產權把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從村莊轉移到大地主手中,下埃及所有肥沃土地中的四成專門用作種植棉花。埃及從倫敦的資本家取得大量貸款,建設新的鐵路、灌溉渠道和棉花加工廠。由於南北戰爭結束後棉花價格暴跌,導致埃及破產,給了英國政府入侵的藉口,埃及淪為英國殖民地。此後,英國殖民統治者能夠在債務和財產上使用新的法律,必要時藉由軍事力量,迫使埃及農民種植越來越多的棉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棉花帝國》用非常豐富的材料和可讀性很高的文字演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史。不僅衣物,沙發套、床單、牛仔褲、毛巾、手帕、襪子大多還是棉製的,即使現在可能有將近一半的布料是人造纖維,仍有超過三億人靠耕種、運輸、編織、縫紉、行銷、販售棉花產品為生,我也有不少親戚在這些產業中就業或創業。

隨著棉花帝國起落的亞洲

雖然書中大量的材料談論 19 世紀,但是亞洲許多國家不久之前也在棉花帝國的全球化浪潮中隨波逐流、載浮載沉;三、四十年前,衣服標籤上還能見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國名,但現在多數是中國、越南、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等。

我有一些親戚同時是這全球化洪流的受益者和受害者。過去星馬,到紡織業工作是許多人的維生方式,小時候偶爾能有幾件名牌衣服,如那個打勾勾的名牌,都是親戚工作的代工廠淘汰的瑕疵品,只是幾個線頭縫歪了,但仍然可以穿去讓同學羡幕。

然而傳統產業的興衰,還真是活生生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生意不知為何就是愈來愈難做,產業外移的速度比長壽影集播映的時間更短。於是他們只能去更落後的國家尋求設廠機會,另一部長壽劇還沒播完,又要遷廠到另一個更落後的國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期在外地加上沉重的業績和經濟壓力,讓不少家庭分崩離析。前陣子見到來台北大稻埕批布的一位親戚,和他死黨吃飯喝酒時談到過去的榮景。他們說生意最好做時,老闆天天帶他們這些高幹去酒店夜總會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於是外面的世界變得有多快也不知道,等到有一天要去上班時才發現老闆已欠了一屁股債,早就落跑。

現在他們只能用過去的業內知識在東亞各大城市奔波批貨,或幫中小企業媒合所需的產品或技術,先搶到生意再說,未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像個遊牧民族一樣,只是這是工業社會的遊牧民族,哪有生意就漂到哪,吃飽了這一頓再來看看下一頓飯在何方⋯⋯。

我們的世界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棉花帝國》揭露出資本主義的各歷史階段,以及全球大型貿易網絡的複雜性,是本必讀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匈奴西側邊疆,女主與她們的手下?
寒波_96
・2023/07/05 ・5509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匈奴帝國是歐亞草原的第一個帝國,主要疆域位於蒙古,世界史上有一席之地。匈奴人缺乏自身的文字記載,後人只能參考旁觀者,主要是漢朝人的歷史紀錄。所幸近來考古學、遺傳學的進展,大幅增進我們對匈奴的認識,也帶來新的啟示。

由遺骸直接取得古代 DNA 分析遺傳訊息,此前得知「匈奴人」的血脈源流相當多元,2023 年問世的一篇論文,調查匈奴帝國西部邊疆的墓葬,發現當地地位最高的都是女生,血緣絕大部分算是「東方」;而地位較低的男生們,遺傳上更加多元。

匈奴帝國全盛時期的疆域。雖然古早遊牧帝國的領土範圍,僅供參考。圖/wiki 百科

匈奴帝國的西部邊疆

匈奴帝國沒有明確的國界,不過當然有個勢力範圍。這項研究調查的地點位於現今的蒙古國西部,地理上算是阿爾泰山的南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的東北方。這兒在匈奴時期,可謂匈奴勢力的最西端。

兩處大墓葬群距離約 50 公里,各有很多個墓。一些墓中有不少高貴的陪葬品,推測長眠者的地位較高;還有更多墓的派頭普通,墓主生前地位似乎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處墓葬群 Takhiltyn Khotgor,簡稱 TAK,年代介於公元前 40 年到公元 50 年。有兩小群 THL-82 和 THL-64 被完整挖掘,都以一位女性的華麗墓葬為主,周圍環繞幾個衛星墓葬。另外 THL-25 目前只有挖掘衛星墓葬。這兒以前報告過 1 個,加上這回 7 個,總共 8 個古代基因組。

另一處墓葬群 Shombuuzyn Belchir,簡稱 SBB,年代介於公元前 50 年到公元 210 年,這回貢獻 10 個古代基因組。

遺址地點,這項研究關注的 TAK、SBB 遺址位於匈奴勢力範圍的最西端。圖/參考資料1

身份高貴的女士們

匈奴帝國的年代約為公元前 200 年到公元 100 年,因此這回調查的樣本包括中期到後期,是匈奴已經興起一段時間後的狀況。研究對象們都只有代號,讀者假如有興趣,也能試著替他們取名字,比較有親切感。

完整挖掘的 THL-82 墓群的成年女生「TAK001」,陪葬在該區域最豐富。她長眠於裝飾精美的木製棺材,旁邊擺著六匹馬、中國風格的青銅馬戰車配件、一個青銅壺等陪葬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HL-64 墓群另一位狀況類似的女生「TAK002」長眠於木製棺材,旁邊擺著一匹馬、四隻羊,以及代表太陽及月亮的金盤。日、月是匈奴的象徵之一, 匈奴價值充斥。

澎湃的陪葬品以外,考古學家認為,我們想來平凡的木頭棺材,其實最能彰顯她們匈奴精英之尊貴地位。因為附近地區缺乏樹木,墓葬一般採用石材;木製棺材必需長途進口木柴方能製作,或許有數百公里之遙。更不用說,弓箭是匈奴人的命脈,而木頭是生產弓箭的寶貴原料。

由墓葬況狀判斷,這兩位女生當年是該地區身份很高的人,而周圍的附屬墓葬可能是她們的手下。有意思的是,與她們埋在一起的其他人,大家都沒有血親關係。

由於缺乏匈奴女主形象,請來滿都海鎮場面。成吉思汗以後,滿都海是蒙古影響力最大的統治者之一。圖/IMDB《Mandoukhai the Wise 智者滿都海》劇照

寫到這兒不能逃避,有必要解釋一下何謂匈奴的「血緣」,古遺傳學家講的「多元」或東方、西方是什麼意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元血緣之匈奴帝國,哪些DNA融入蒙古?

至今已經累積超過一萬個古代基因組,大部分位於歐洲、中東,不過歐亞大陸北部、中部也有一批,交叉對照可以判斷,歷代蒙古居民的遺傳組成與變化。

匈奴帝國在兩千多年前誕生,比這更早以前,蒙古地區的人口十分有限,可以粗略劃分出三大遺傳族群。

偏東邊的 Slab Grave,以蒙古鐵器時代早期的樣本為代表(也類似所謂的 Ancient Northeast Asian,簡稱 ANA 祖源)。北邊的 Khövsgöl,以貝加爾湖附近青銅時代晚期的樣本為代表。拆解更細的話,Khövsgöl 其實也有源於草原西部的小部分血緣,不過兩者在這項研究都被視為「東方」。

靠西邊的阿爾泰地區,以青銅時代中期、晚期的樣本為代表,這支血脈大部分能追溯到草原西部較早的移民,算是匈奴較早的「西方」成分。這些祖源應該是匈奴帝國興起前,蒙古地區的人群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蒙古地區,早於匈奴、匈奴帝國形成後的血脈流動狀況。極為簡化,不過能展示大概的架構。圖/參考資料4

匈奴時期,又有更多方向的血脈加入草原大聯盟。東南方向的漢朝人,用此前發表的「Han_2000BP」為代表,無疑算作「東方」。

「西方」有多個源頭。西北方向的 Sagly/Uyuk,以阿爾泰山鐵器時代的 Chandman 樣本為代表(和東方的斯基泰人,例如「巴澤雷克文化」類似,還具備小部分 BMAC 血緣),不過地理上其實沒有太西。

還有西南方向的綠洲地帶「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簡稱 BMAC)」,以及再度由草原西部遠道而來,血緣類似薩馬提亞人(Sarmatians)的新移民。

匈奴作為歐亞大陸中心的大帝國,融入各地血脈並不意外。奇妙的是,這項研究只探索一處很小的地區,同屬一個社群的幾個墓葬,竟然涵蓋大部分的血緣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少少幾人,大家血緣都不一樣

陪葬品最華麗的 TAK001 有馬有車,姑且稱呼她為「馬車女士」。她配備約 9.3% 的少量西方血緣,大部分則是 Khövsgöl 東方血緣。葬在她附近的兩位男生「TAK008」和「TAK009」約 86.8% 西方血緣,三人間都沒有血緣關係。

充斥匈奴精神的 TAK002 姑且稱為「日月女士」。她幾乎完全配備東方血緣,卻與馬車女士不同。日月女士有一半為 Slab Grave,另一半則是漢朝血緣。她附近兩位男生「TAK003」的西方成分很高,「TAK004」則是 Slab Grave 東方血緣,三人間都沒有血緣關係。

另一處目前只挖掘衛星墓葬的 THL-25,分析兩人。男生「TAK006」完全為東方血緣,和日月女士一樣是 Slab Grave 加漢朝組合,不過比例不同。

「TAK005」是蘿莉,她是這群墓葬中唯一陪葬寒酸的女性,或許是年紀太小。她完全為 Sagly/Uyuk 西方血緣,另一位成年男生 TAK003 也有 70%。再度提醒讀者,盡管視作西方,此一追溯到阿爾泰地區的血脈,實際上並沒有多西邊,距離這回調查的遺址也不太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TAK 墓葬中人,每個人的血緣組成都不太一樣。男生們的血緣可謂變化多端,什麼都有。地位最高的馬車女士、日月女士皆以東方血緣為主,雖然兩位的「東方」完全不一樣。

TAK 遺址的古代基因組樣本之遺傳組成。Gonur1_BA 出土於中亞,現今的土庫曼 Gonur Tepe 遺址, 作為 BMAC 血緣的代表。圖/參考資料1

高貴女士的姻親網絡

50 公里遠處的 SBB 墓葬群,遺傳主要有 Slab Grave 東方、Sagly/Uyuk 西方兩款祖源,不同人的比例不同。看起來地位最高的墓葬 SBB002、SBB003、SBB007、SBB008 四位都是女生。

男生「SBB010」的陪葬品有鐵製的縫衣針。可見在匈奴文化中,縫衣針並非專屬於女生的陪葬品。

成年女生「SBB007」陪葬算這兒最豪華的,長眠於裝飾精美的木製棺材,擺著騎馬用的裝備、鍍金鐵帶扣、漢朝的彩繪漆杯。顯然匈奴女生不只社會地位高,也會騎馬(她以前因此被判斷為男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表示尊崇,姑且稱她為「騎馬女士」。她擁有大量 Slab Grave,少量漢朝和 Sagly/Uyuk 血緣。

個人層次上,「SBB005」最有意思。她是一位蘿莉,父母為遺傳上的近親,大概是表兄弟姐妹等級的二度血緣關係(不過取樣分析中沒有直接見到她的父母),也是這回分析中唯一的近親繁殖寶寶。

這位蘿莉和騎馬女士是二度親戚關係,遺傳組成也類似騎馬女士。蘿莉也與「SBB001」是二度親戚關係,但是 SBB001 和騎馬女士兩位並非血緣上的親戚,所以他們可謂騎馬女士為首的同一社群中,埋葬在一塊的姻親。

SBB 遺址的古代基因組樣本之遺傳組成。Gonur1_BA 出土於中亞,現今的土庫曼 Gonur Tepe 遺址, 作為 BMAC 血緣的代表。圖/參考資料1

匈奴大聯盟,眾多女主經營的統治網絡?

這回的分析對象僅管沒幾個人,眾人的血緣卻千變萬化,乍看有些雜亂。從中能得知哪些啟發?論文強調的觀點是:匈奴西部的邊疆地帶,東方血緣的女性扮演重要角色。

匈奴人的血緣非常多元,可謂歐亞大陸的熔爐,沒有所謂的匈奴 DNA;可是掌握權力與資源的,似乎更集中在特定族群。然而,Khövsgöl(匈奴北部)、Slab Grave(匈奴東部)、漢朝(匈奴外頭的東南部)血緣僅管都可以歸類為「東方」,淵源卻明顯有別。

從已知極為有限的樣本看來,配備這些血脈的女生,都有機會在匈奴社會中身居高位。加上其他匈奴邊疆的考古調查,此狀況似乎更為常見。也許這是匈奴的統治集團,在各地建構權力網絡的方式:源自東方的貴族女生,各自經營各地的群體。

由漢朝人的記錄看來,匈奴好像是鬆散的部落聯盟,但是匈奴帝國具體如何運作,我們幾乎沒有概念。這將是有意思的探索方向,也令人興起一些大膽的猜想。

如果對蒙古帝國的女性參政有興趣,傑克.魏澤福的《成吉思汗的女兒們》值得一讀。有些人看到匈奴女主的研究,就想起這本書。

與日月同在的文明帝國

換個角度思考也很有意思。依照漢文記載,匈奴人在荒郊野外居無定所,文化低落,生活原始又暴力;漢朝人假如被野蠻人擄掠,或是隨著和親進入匈奴,簡直就是從天堂淪落到地獄!

可是如今知道,歷來應該也有些漢朝人口用腳投票,自願投奔匈奴,想來匈奴生活並沒有那麼慘。至少我們能肯定, 被編戶齊民鎖在土地上,當韭菜索求無度的那些漢朝人,日子超級淒慘。

這回取樣的地點位於匈奴西部的邊疆,距離漢朝本土頗有距離。不過分析的 18 人中,五位或多或少具有漢朝血緣,三位還是地位崇高的成年女性。

倘若再考慮性別與政治,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想像。住在漢朝的女性出生再好、個人資質再優秀,一輩子都沒機會擔任行政工作職位,但是如果活在匈奴……

有一半漢朝血緣的日月女士(粒線體單倍型為 A11。不確定她是第一代移民的女兒,或父母搭配剛好提供一半),生前是一方疆土的管理者,死後高規格的墓葬,見證她畢生的功績受到認可。伴她長眠,象徵匈奴精神的日、月金盤,對她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有一位漢朝官員陳湯曾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謂反辱華的先驅。但是如今我們也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只一種「文明」。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Lee, J., Miller, B. K., Bayarsaikhan, J., Johannesson, E., Ventresca Miller, A., Warinner, C., & Jeong, C. (2023).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Xiongnu Empire at imperial and local scales. Science Advances, 9(15)
  2. Ancient DNA reveals the multiethnic structure of Mongolia’s first nomadic empire
  3. Politically savvy princesses wove together a vast ancient empire
  4. Jeong, C., Wang, K., Wilkin, S., Taylor, W. T. T., Miller, B. K., Bemmann, J. H., … & Warinner, C. (2020). A dynamic 6,000-year genetic history of Eurasia’s Eastern Steppe. Cell, 183(4), 890-904.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7
0

文字

分享

1
7
0
【Gene思書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棉花帝國》
Gene Ng_96
・2018/04/22 ・316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是平的」成衣世界

現代人常煩惱衣櫥空間不夠,儘管裡頭有不少衣服是從未穿過或者只穿過一兩次的,年度大掃除時總要整理出一堆衣物去回收。

尤其是快時尚流行,儘管景氣不佳,人們買的衣物可能不減反增,這其實真的很傷害環境,因為種植棉花需要消耗大量淡水、化肥和農藥,棉花處理的過程也製造了大量的廢水和污染。

我們真的能太輕易買到大量衣物了,不像古時候人們都是把衣服穿到破,還不時加上補丁,我們小時候阿嬤還常幫我們修補衣服破洞,新衣服只有過春節時才能買。可是現在,穿著修補過的衣服不僅不代表節儉,有時候還會被認為是不尊重人和場合,除非是為了要騙選票,沒人會去補泳褲。

除了不像古人只有少許幾套衣服,現在還有個現象能夠體現「世界是平的」:不管你到哪裡,歐洲、亞洲,北美洲、中南美洲還是非洲,大部分遇到的人,尤其是城市中的年輕人或男生,都穿著差不多的衣服,襯衫或 T恤,除了少數過著傳統生活的地區或者傳統慶典,民族服裝已不常見,我這輩子除了高中演舞台劇時,就沒穿過傳統服裝。現在全球大部分人的穿著,就是西方人的傳統服裝,這是一股強力的同化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方的成衣已經席捲全世界。圖/pxhere

服裝是身外之物,是什麼力量讓無數個民族毫無選擇地穿上西方人的服裝、內心也接受了西方的價值觀和標準?如果要說造就現代世界最強而有力的意識形態,恐怕就是資本主義了吧?現在全世界近兩百個國家,除了北韓,已經沒有不被資本主義征服的地區了吧?

瞭解棉花的歷史,理解現代資本主義起源

美國哈佛大學萊爾德貝爾美國史教授斯溫・貝克特(Sven Beckert)在《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中提出,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所以瞭解棉花的歷史,就是理解現代資本主義起源的關鍵。

《棉花帝國》非學術專書,但也引用了許多文獻鉅細靡遺地呈現大量知識,述說歐洲企業家和有力的政治家如何在短時間內,重組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棉花基本上可以說是催化了工業革命。原本印度是棉花帝國的霸主,家庭手工業織出的棉紗和布匹在英國市場所向披靡。英國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後來一度因此成為棉花帝國霸主,全球三分之二運作中的相關機器都在英國工廠中,至少五分之一人口靠棉花產業為生。更高效的生產力讓更廉價的英國棉紗和布匹傾銷印度,導致後者紡織業全面崩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方企業家和政治家還把新式機器和受薪勞工與帝國擴張和奴工組合在一起,進而改變世界。在 1780 年代的機械化生產出現之前,他們已從亞洲獲得古老的貿易與製作技巧。直到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棉花的種植、紡織和編織仍只在方圖幾公里內完成,直到西方人在美洲徵用土地和在非洲捕捉奴隸,形成美國南方各州的大莊園。他們也徹底改造了已存在千年之久、位於不同地區的棉花。

圖/By Kimberly Vardeman (Flickr: Cotton Harvest)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貝克特清楚描述棉花工業化的過程有多麼暴力。他最大的野心,就是要用棉花闡述這些勢力如何打造現代資本主義的世界,他提出「戰爭資本主義」的概念,說明為了棉花產業而進行的土地和奴隸掠奪時期,以及「工業資本主義」,說明國家為了保護和扶持相關產業而進行干預的時期。

美國南方各州的棉花種植變得非常有利可圖後,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和運輸迅速暴增。整個歐洲和美國依賴於可預測的廉價棉花供應,棉花成了歐洲商貿最重要的商品,讓他們有極大的誘因去非洲大量購買奴隸,超過百萬非洲人被強行賣到美洲為奴。為了尋求更多土地來種植棉花,許多北美原住民被永久驅離土生土長的土地。土地、勞力和資金,是美國棉花產業一度稱霸全球的關鍵要素。

不僅北美如此,殖民者在印度和西非等其他地方也幹了相似的事,為了種植更多棉花來滿足歐洲人的胃口,大量農民被驅離祖傳的土地。種植者橫行霸道,背後還有資本家和銀行家的資金支持。國家也動員為棉花帝國服務,除了提供資金扶持,政府為這些產業建造了大量的基礎建設、為資本家鎮壓反抗的勞工,以及利用軍力擴張和維護國際貿易網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棉花竟然是美國南北戰爭引發的因素之一?By Thure de Thulstrup@wiki

美國的奴隸制造成的南北矛盾使得南北戰爭開打,棉花因為戰爭的港口封鎖等因素無法運至歐洲市場,棉花荒使棉花價格一度水漲船高,讓埃及獲取暴利。於是埃及也通過一波強制和暴力手段成為棉花的主要生產國,政府通過重新定義財產權把大片土地的所有權從村莊轉移到大地主手中,下埃及所有肥沃土地中的四成專門用作種植棉花。埃及從倫敦的資本家取得大量貸款,建設新的鐵路、灌溉渠道和棉花加工廠。由於南北戰爭結束後棉花價格暴跌,導致埃及破產,給了英國政府入侵的藉口,埃及淪為英國殖民地。此後,英國殖民統治者能夠在債務和財產上使用新的法律,必要時藉由軍事力量,迫使埃及農民種植越來越多的棉花。

《棉花帝國》用非常豐富的材料和可讀性很高的文字演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史。不僅衣物,沙發套、床單、牛仔褲、毛巾、手帕、襪子大多還是棉製的,即使現在可能有將近一半的布料是人造纖維,仍有超過三億人靠耕種、運輸、編織、縫紉、行銷、販售棉花產品為生,我也有不少親戚在這些產業中就業或創業。

隨著棉花帝國起落的亞洲

雖然書中大量的材料談論 19 世紀,但是亞洲許多國家不久之前也在棉花帝國的全球化浪潮中隨波逐流、載浮載沉;三、四十年前,衣服標籤上還能見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國名,但現在多數是中國、越南、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有一些親戚同時是這全球化洪流的受益者和受害者。過去星馬,到紡織業工作是許多人的維生方式,小時候偶爾能有幾件名牌衣服,如那個打勾勾的名牌,都是親戚工作的代工廠淘汰的瑕疵品,只是幾個線頭縫歪了,但仍然可以穿去讓同學羡幕。

然而傳統產業的興衰,還真是活生生的「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生意不知為何就是愈來愈難做,產業外移的速度比長壽影集播映的時間更短。於是他們只能去更落後的國家尋求設廠機會,另一部長壽劇還沒播完,又要遷廠到另一個更落後的國家。

長期在外地加上沉重的業績和經濟壓力,讓不少家庭分崩離析。前陣子見到來台北大稻埕批布的一位親戚,和他死黨吃飯喝酒時談到過去的榮景。他們說生意最好做時,老闆天天帶他們這些高幹去酒店夜總會花天酒地、揮金如土,於是外面的世界變得有多快也不知道,等到有一天要去上班時才發現老闆已欠了一屁股債,早就落跑。

現在他們只能用過去的業內知識在東亞各大城市奔波批貨,或幫中小企業媒合所需的產品或技術,先搶到生意再說,未來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像個遊牧民族一樣,只是這是工業社會的遊牧民族,哪有生意就漂到哪,吃飽了這一頓再來看看下一頓飯在何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世界為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棉花帝國》揭露出資本主義的各歷史階段,以及全球大型貿易網絡的複雜性,是本必讀的好書!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人類獵巫行為與氣溫降低、糧食短缺有關?從「經濟」尋找背後的另一種解釋——《經濟史的趣味》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7/04 ・215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美地區審判巫師的情況在 18 世紀已經看不到,但今日仍有許多國家(尤其在開發中地區)還有指控巫師與獵巫的事。例如非洲南撒哈拉沙漠地區,就指控巫師散布愛滋病毒使人病亡。崇信巫師與殘殺巫師是古今中外的普同現象。

「獵巫行為」在今天許多國家裡,仍在持續中。 圖/envato

研究歐美巫師的文獻非常豐富,只要在亞馬遜書店(Amazon.com)打入 witchcraft(巫師),就可以找到讀不完的著作。孔復禮(Philip Kuhn)的名著《叫魂》(Soulstealers,1990)研究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歐洲現在較可追溯的事件是 13 世紀由宗教機構(尤其是天主教法庭)執行的巫師審判,但到了中世紀晚期,就少見到教會介入,審判巫師的事件減少許多。

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為何巫師人數會減少,其中一種說法是:專業男性醫師出現後,女助產士和女性民俗療者(女巫)的活動空間就少了。

景氣愈差,獵巫愈盛

大多數對巫師的研究,都屬於某個地區的某些案例或某類行為,屬於微觀層面的分析。哈佛經濟系的女博士生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2004 年發表一篇宏觀性、跨地區性的報告,檢討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會出現大規模的巫師審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斯特採取不同的切入點,認為主要是經濟性的因素:氣候轉入小冰期,農穫減少,在糧食短缺的壓力下,必須去除生產力最低的窮人、老人、寡婦,這些邊際人口的罪名就是巫師。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見解?

因為審判巫師活動最盛的時期,正好都是平均氣溫較低的階段,也就是氣象史上的小冰期。這會導致農作物歉收,海水太冷也會影響漁獲,這對歐洲北部的食物供應產生嚴重衝擊。巫師審判增加、氣候變冷、經濟成長下滑,這三者間應該不是單純的相關,而是有因果關聯。

為什麼要用指控巫師的方式來消除邊際人口?

因為巫師的陰森形象,最容易引起民眾驚恐排斥。歐洲的宗教勢力龐大,擁有現成的教會組織網路,方便利用制度殺人。以天主教為例,驅魔是教廷正式許可的作為,教宗保祿二世曾替少女驅魔但未成功。

如果 21 世紀初期的歐洲尚能接受教宗驅魔,我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獵巫就不必驚訝了。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提到魔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 22 章 18 節說:「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獵巫史久遠,道教和佛教對這方面的記載更不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92 年發生的「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為美國的著名的獵巫事件。 圖/wikimedia

大致說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獵巫在 15 世紀初期相當明顯,15 世紀末到 16 世紀之間暫時平息。16 世紀中葉到 18 世紀末是最嚴重的階段,這也是本章探討的時期。歐洲自中世紀以來就有許多記載巫師的文獻。

以 1486 年出版的《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為例,這本類似巫術大全的書,對各式各樣的巫術信仰、巫師的法力與作為都有詳盡記載。也提供完整的引導,要如何審訊嫌疑巫師,使她(他)們認罪;解說巫師如何呼風喚雨、破壞農作、興風作浪、打閃電、引發海嘯。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及的自然現象,卻硬要巫師代罪。這本書教導獵巫的方法,以及法官如何識別巫術、對女巫施酷刑。

氣溫變化才是獵巫的主因

兩千年來的溫度變化。 圖/貓頭鷹出版社

從氣象史的角度來看,10 ∼ 13 世紀之間的平均氣溫是 400 年的中世紀溫暖期。14 世紀起氣溫開始下降,直到 19 世紀初期回暖。在這段小冰期,最寒冷的是 1590 年代,以及 1680 ∼ 1730 年之間,平均溫度約比之前的世紀低華氏 2 度。

數字看起來好像很小,但已足夠讓接近北極圈的冰島被冰塊包圍,倫敦的泰晤士河和荷蘭的運河結凍。平均氣溫降低華氏 2 度對農作物有何影響?如果今天冷明天暖後天熱,全年的總積溫不變,短暫的溫度失調對農作物沒有影響。但如果整年平均低華氏 2 度,365 天總積溫降低 730 度,那就嚴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08 年阿姆斯特丹的冬季景觀。 圖/貓頭鷹出版社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者史丹利.傑文斯(Stanley Jevons,1835 ∼1882)研究過太陽黑子活動對農業歉收的影響,也有人研究印尼火山爆發對全球氣溫變化的影響。

現在奧斯特要用具體的數字來觀察,氣溫變化和獵巫在統計上是否顯著相關。研究歐洲獵巫的學者,早就把氣候極端化當作控訴巫師的重要因素。奧斯特想用計量工具證實這項假說,她得到的答案很明確:Yes。

——本文摘自《經濟史的趣味》,2023 年 6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現金和消費券差在哪?普發到底好不好?
PanSci_96
・2023/04/10 ・305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也有多次政府發錢刺激消費的作法,但他們發的不是錢,而是有使用限制的「消費券」。

既然可以發錢,為什麼之前要發消費券呢?這次又為什麼要發現金?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過往的消費券到底是什麼,與這次發現金的使用情境有什麼不一樣?

什麼是消費劵

對消費者來說,消費券就是被限定用途的紙鈔或者是折價券;但從政府的角度,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券並非這麼簡單。在了解消費券前,要先有兩個概念:「經濟活動循環」及「景氣循環」。

在最簡單的經濟行為流程裡,我們看的是「家計部門」與「廠商」,也就是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互動。「家計部門」需要買各式各樣的產品維持生存或生活品質,「廠商」則提供這些產品,這兩者組成了「產品市場」;「廠商」為生產商品所需的勞動力,就由「家計部門」提供,形成了「勞動市場」或是「生產要素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上述概念再加入相反的資金流向,如:購買產品的消費支出、提供勞動力的薪水所得等,就可繪製成「經濟活動循環圖」。

經濟活動循環圖。圖/PanSci YouTube

而在一次的「景氣循環」中,會分別經歷擴張期與收縮期;根據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定義,每個時期所持續時間的至少為 5 個月,走完一次循環則需至少 15 個月。

在擴張期中會先經歷探底復甦,接者是穩定成長,最後來到高峰繁榮期;在這之後就會進入收縮期,開始經濟衰退,直到觸底復甦進入新循環。

舉一個不遠的經濟衰退案例,那就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當時由於美國房地產市場崩潰,房價急劇下跌,許多人失去了房屋資產,造成負債問題;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消費減少,進而使生產減少。此外,由於銀行與金融機構資產負債問題激增,使得貸款停止,造成資金不流動;這麼一來企業也必須減少生產,進而裁員、倒閉,失業率隨之攀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景氣循環週期。圖/PanSci YouTube

有了「經濟活動循環」和「景氣循環」概念,我們可以幫消費券下個定義了:就是透過增加家庭的消費支出,來復甦產品市場;通常在經濟衰退時使用。也就是說,消費券是政府發給我們的消費工具,希望再補點錢把廠商的庫存清光,增加消費來維持市場穩定,避免持續經濟衰退。

發消費券與現金的成效

那麼,直接發錢跟消費券的功能一樣嗎?發現金也會刺激消費,但消費券刺激的力道理論上會再強一些。

由於消費券在設計上會「排除基本必須開支」,這麼一來便會減少用於「消費替代」的機會,像是水電費、勞健保費、或是繳稅跟罰金,而消費券的各種優惠跟加碼活動,都激勵我們花超過原本支出的錢。另外,「限時用完」、「不找零」、「排除儲值跟預付類消費」都是消費券的關鍵設計,目的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激發經濟流動性。

反過來說,發現金不像消費券,有明確的優惠活動可以刺激我們亂花錢,在沒有使用期限跟排除開支項目的情況下,這些錢還可以自由分配到每個月的日常支出裡;假如沒有多花一些錢,發的現金將不會幫助消費增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冠疫情影響下,美國在 2020 年普發現金:成人發 1200 美元、兒童 500 美元,年底再加碼 600 美元,2021 年又發 1400 美元。根據美國聯準會紐約分行研究,截至 2020 年 6 月底,民眾取得的現金補助中,有 36% 為儲蓄、35% 償還債務,僅 29% 用於消費,民眾甚至表示,在收到 2021 年的補助金後,會花更多錢去還債。

新冠疫情下,美國在 2020 年普發紓困現金。圖/Envato Elements

而日本則於 2021 年底,向全民普發 10 萬日圓的特別定額給付金,日本 Money Forward Lab、早稻田大學與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共同研究研究指出,給民眾的給付金中,只有 6% 到 27% 用於消費,其中非日常用品的支出沒有明顯改變。

那消費券的成效呢?根據經濟部對 2020 發放的振興三倍券評估成效,考量印製、宣傳與行政,包含發給我們的 2000 元,總成本為 510.5 億元,以領取率接近 100% 來計算,大約就是 2300 萬人去攤這 510.5 億,政府在每一個人身上花約 2220 元,而每人平均消費了 5785 元;等於政府花 1 元能換來 2.6 元的消費,是有效果的。

不過由於使用情境不同,不好將日美發放的現金與我們的振興券相比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美發放的是「紓困金」,目的是幫助人民度過難關;針對這些「紓困金」得用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來考慮,也就是衡量投入資源,所得到「非財務面」的回饋與報酬,例如社會安全、社會價值等。

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

那這次台灣發現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假設是要振興經濟,應該不是個好方法。若用社會投資報酬率來看,不少人提出更該把要拿來發的 1800 億用於投資科學技術研究、大學經費或減免高等教育學費,而非普發 6000。

讓我們回顧 2022 年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團隊以每隔五年會獲得「政府資金」補助,並在模型裡設計了好幾種情境,除了把經費徹底平均分配的普發式外,還有只補助過去表現好的人的菁英式,一部分重點補助菁英,剩下再普發的折衷式,以及最後一個亂槍打鳥樂透式。每一式再加入補助金額高低變化,總共有 18 種方案。

延伸閱讀:
【2022 年搞笑諾貝爾經濟獎】不想努力的我,把運氣點滿就對了

透過這個人生遊戲模組,若以研究定義的成功率來看,折衷式的其中一種方案讓「高能力族群」的成功率從沒有補助的 32.05% ,一口氣提高到 94.82%,其結果最好,但也是所有方案中最貴的;相較之下,如果採取普發式的其中一種方案,成功率也可以達到 94.40%,政府花費還低了將近一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不只看成功率,而是看政府每花一塊錢能增加多少高能力族群成功率的效率來判斷,竟然還是普發式的方案結果最好,能用最少的花費,就讓成功率提升到 69.48%!表現最差的方案,都是菁英式,其中只把錢給過往表現前 10% 的極端菁英方案,效率只有最佳普發方案的 1/25。

研究者也提到,在真實世界中,折衷式方案一方面人人有獎,一方面也給表現較好的人鼓勵,可能產生激勵效果,讓所有人都更加努力,發揮更大的整體效果。

再回到一開始討論的,現在政府有一筆多出來的錢,而預期目標是讓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好,這筆錢該直接給民眾,還是執行特定的菁英投資政策呢?若是按照搞諾經濟學獎,就是直接普發!(難道政府裡也有和我們一樣熱愛搞笑諾貝爾獎的好捧油?XD)

然而,不管是從經濟學基本原理、過往發現金跟消費券的效益評估,還是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生遊戲模型,其實都無法替普發 6000 還稅於民的政策效果背書,一時半刻也很難看出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這裡,6000 元你打算怎麼花呢?

歡迎抖內!圖/GIPHY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