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重建三十年戰爭的關鍵一戰:呂岑會戰,由骸骨見證百年老兵的歷史傷痕

Ralph Wang_96
・2017/08/28 ・4412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文/蜜獾蝦|誤打誤撞從政大哲學畢業,對歷史和考古深感興趣。

停戰的那一天?一生都等不到。

三十年戰爭(1618-1648)是一場無比慘烈的戰爭。

《傭兵傳奇(Alatriste)》source:IMDb

西班牙經典戰爭電影《傭兵傳奇(Alatriste)》,非常寫實的描述了這個時代普通士兵的命運。故事中的主角 Captain Alatriste,有著高強的武藝與領導能力,是一個勇猛且有榮譽感的英雄人物;然而在持續不斷的戰爭中,他在戰壕中忍受著惡臭的泡水屍體、腐敗的食物,面對沒完沒了的欠餉與西班牙國內的通膨。儘管在前線立下汗馬功勞,在達官顯貴面前,他只是一個隨時可以犧牲的砲灰。他的朋友一個接一個死在戰場上,而在最後一次孤軍奮勇作戰後,他的結局是抱著殘廢的身軀,失去了勇氣與武藝,淪為街上的乞丐。

三十年戰爭開始時,起於新教與舊教的衝突,卻迅速演變成混雜了宗教,與地緣政治的一團混戰。同為新教的丹麥、瑞典彼此交戰;同為舊教的法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卻彼此為敵。長期戰亂讓中歐化為廢墟,造成約 800 萬人死亡,日耳曼地區估計失去了過半的男人。

在這場看不到盡頭的戰爭中,參戰各方的士兵都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惡劣的環境、遲發的薪水、幾乎不存在的醫療,和永不停歇的行軍與作戰。在許多老兵和募兵官留下的歷史文獻中,這種悲慘的畫面一再地出現。

  • Sabaton 的歌曲《征戰一生A Lifetime Of War》描述三十年戰爭漫無止境的煎熬,在三十年戰爭的時代,戰亂核心的日耳曼地區人民平均壽命不到 30 歲,很多人可能生於戰亂也死在亂世。影片中部分畫面取自前述電影《傭兵傳奇》。

要認識數百年前的戰爭,考古學家由墓葬下手。一篇今年發表的論文,針對三十年戰爭中一場關鍵戰役:1632 年的呂岑會戰(Battle of Lützen),戰場附近一處大墓(mass grave)研究。考古學家分析了47 具遺骨,讓我們得以用考古證據,驗證文獻資料上的士兵處境。

軍宅最愛,名將立業的大時代

當「北方雄獅」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Gustav II Adolf),以及他的「瑞典」大軍在 1630 年加入戰局時,戰爭已經持續了 12 個年頭。

新教陣營在此之前一直處於劣勢,而瑞典軍隊連戰皆勝,扭轉了戰況。1631 年,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甚至在薩克森盟軍潰逃的情況下,以劣勢兵力殲滅舊教陣營,天主教軍名將蒂利伯爵(Count of Tilly)的大軍,一時之間「北方雄獅」的名號威震歐洲。因為他的戰績以及軍事革新,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被拿破崙稱為四大名將(另外三位為漢尼拔、亞歷山大和凱薩),直到後世以拿破崙取代他的位置。

古斯塔夫二世肖像,雖然長的很像路邊腳踏車阿伯,但人家可是前四大名將,瑞典的北方雄獅喔。圖/wikimedia commons

短短兩年,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的軍隊抵達德國中部的呂岑,在這裡對上了勁敵華倫斯坦。最後新教軍隊成功的擊退了天主教軍的部隊,但是卻承受了更大的傷亡,古斯塔夫二世也被流彈擊中,陣亡在戰場上。天主教軍的統帥華倫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也因為此役失利而日益受到猜疑,於兩年後被刺殺。這場一天之內超過 9000 人陣亡的大戰,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

古斯塔夫二世戰死的畫像。勇猛的古斯塔夫二世頗有古代名將的風範,經常率領騎兵親上前線衝鋒作戰,身中多次槍傷。頸部舊傷導致他無法穿上當時仍有一定抗彈能力的板金胸甲,只能身著牛皮輕甲,這也是他最後亡於流彈的原因之一。
  • 瑞典金屬樂團Sabaton為古斯塔夫二世所作的曲,影片最後有古斯塔夫二世當年被流彈打穿的牛皮輕甲。呂岑之戰死亡的雙方士兵人數,其中一種推估約為 9000 人。

陣亡在呂岑,一將功成萬骨枯

1632 年的呂岑之戰,相關考古研究仍然不多。2017 年 5 月刊出的論文:《The face of war: Trauma analysis of a mass grave》,非常詳細的描述了這些戰死士兵的遺骨狀態,以及鑑識方法,讓我們對這場三十年戰爭的決定性會戰有更具體的了解。

這個大墓中包含了 47 具遺體,士兵的年齡落在 15 到 50 歲之間,最年輕的可能僅有 14 到 16 歲,多數落在 20 到 30 歲之間,平均死亡年齡則為 28 歲。士兵是高危險的工作,但仍有一具遺骸的年齡落在 40 到 50 歲之間,以年長士兵的身分在此倒下。墓中士兵的年齡十分值得關注,因為隨著三十年戰爭的持續,徵招入伍的年齡持續下降。到了戰爭晚期,1645 年的阿萊賴姆之戰(battle of Alerheim)時,葬墓中的士兵年齡已經年輕化,多數落在 13 到 25 歲之間。兩個葬墓的死者年齡相比,不難看出戰爭的慘烈。

整體看來,大墓中的屍體,應該多數屬於富含經驗的老兵,因此並非所有傷勢都是開戰當天造成,也可能是舊傷、軍隊操練,或行軍過度留下的傷口。

在所有傷痕中,頭部總共有 40 到 49 處,16 處被判定為死前留下;身體則有 30 處判定為死前留下。可見應有相當的士兵歷經了多次戰鬥並負傷。儘管 17 世紀已經有多種醫學發現,但戰死士兵的遺骸上並沒有受到照護的痕跡。士兵們並未受惠於這些醫學知識。鈍器傷在頭部則有 13 到 20 個,身上有 8 到 12 處。不過鈍器傷未必是戰鬥時留下的,除了舊傷的可能外,還可能是彈道武器衝擊導致的骨折,甚至是死亡時被自己身體重量壓斷的。

論文中舉例的呂岑大墓刀劍砍傷痕跡,尤其對頭部的攻擊在頭骨上留下了相當長的開口。圖/K. Bentele, N. Nicklisch, J. Lipták @ PLOS ONE

專門打頭、不拍肩膀的火槍騎兵

令人驚奇的是,其中 21 具遺體的頭部有被彈道武器命中留下的致命傷口,其中多數還是正面射擊,佔了所有死者的 44.7%。另外有 10 到 12 個彈道武器傷痕,留在四肢與軀幹上(不過骨骼上的傷口數有可能誤判)。作者指出,與其他同時期葬墓最為不同之處,呂岑墓葬最特別的刀劍砍傷極端的少。遺骸中頭部有劍傷的只有 5 處,身上的刀傷有 11~15 處。

依照論文所述,同時代的其他戰場遺址開挖,骸骨常有大量刀劍砍痕;呂岑大墓遺骸的傷口數,遠少於同時期其他戰場,因此他們可能碰到相當不同的狀況。這些士兵在死於此戰前,身上就已經有各種創傷,有些是之前戰鬥留下的舊傷,有些則是艱苦軍事生活中留下的痕跡。他們撐過了無數苦難折磨,仍然在 1632 年的戰場上倒下。

誰殺了他們?由頭骨中彈以及殘留的彈頭,可以推斷這些士兵也許是在固守據點時,遭到火槍騎兵攻擊。火槍騎兵在極近距離使用各類騎兵火器,將步兵一個個射殺。

騎在馬上射擊的火槍騎兵,是三十年戰爭時期出現的一種騎兵作戰方式,包括黑騎兵(Schwarze Reiter)和早期胸甲騎兵(Cuirassier)等。不同於後來持軍刀沖鋒的近代騎兵,或下馬射擊的龍騎兵(Dragoon),火槍騎兵會騎到相當接近步兵陣列,但又超出長槍手攻擊範圍的距離,使用手槍或卡賓槍等武器近距離射擊步兵,再策馬離去,重新填裝彈藥後再次近距離射擊。這種戰術被稱為「半迴旋戰法」。當時留下的資料指出,火槍騎兵被訓練瞄準步兵的頭部或左胸射擊。從大墓中 44.7% 屍體頭部中彈的狀況來看,這種戰術在呂岑之戰中,曾經被忠實的執行。

比對文獻記載,論文推測頭部中彈的陣亡者,身前或許隸屬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麾下,瑞典軍的精銳部隊藍團(Blue Brigade)。這支部隊曾在呂岑之戰受到神聖羅馬帝國騎兵的突襲。儘管死者應該屬於新教方的瑞典軍隊,穩定同位素分析卻指出,死者大部份來自日耳曼當地,只有一小部分來自斯堪地那維亞;這也符合對瑞典軍組成的資料:只有一小部分是瑞典人,其餘多是在各地徵募而來的。

重建戰爭的面貌

關於遺骨傷口的鑑識技術問題,是這篇論文相當值得一讀的部分。許多論文只會描述研究做出來的結論,而本論文非常詳細的描述各類骨頭上的傷口類型,以及鑑識時可能碰到的困難與誤判。對於初次接觸人類遺骨鑑定這個主題讀者,這篇論文提供非常多的背景知識可以學習。

鈍器(Blunt)、銳器(Sharp)和彈道武器(Projectile,手槍、卡賓槍、火槍等)留下的骨骼傷口,雖然有大致上的判斷基準,但其實上仍有模糊空間。骨骸保存不良,或武器品質不佳的銳器傷口,可能被誤判為鈍器傷;彈道武器造成的衝擊有時候看起來也會很像鈍器傷,反之亦然。

即使能夠確定傷害類型,鑑識工作也還沒結束,還必須確認導致骨骼創傷的原因。這點,同樣是鈍器傷最多誤判的可能。四肢上的鈍器傷可能是源自於格鬥打擊、衝撞造成,也有可能是過度操練、行軍導致的骨折。輕微的骨折、骨裂會造成疼痛,但仍可繼續執行士兵工作。古代缺乏運動科學的知識,對士兵的操練很可能過當。軍事生活中更充滿了意外的可能(只要當過兵,都能理解各種天兵出包),這些都可能在骨骼上留下非戰鬥的鈍器傷。四肢上的鈍器傷,也有可能是被殺死的士兵倒地時,自身體重所壓斷的。

以上問題在呂岑大墓中更為嚴重,由於當初埋葬非常混亂,這些彼此交疊的屍體加上土堆,很可能在死後壓斷骨骼。此葬墓中部分骸骨臉頰上的骨折現象,便被判定是埋葬後壓力造成的(另外一些臉頰上的骨折則可能是子彈貫穿的動能震碎)。更勝者,許多致死的戰傷可能只有傷到人體軟組織與器官,根本不會在骨頭上留下痕跡(例如肚子被一劍或一槍開了個洞,內臟噴滿地,但沒傷到骨骼。相比之下,打頭留下頭骨傷痕的機會高很多。)。換而言之,我們看到遺骨上的傷痕,只能斷定「死者至少有受過骨骼上的這些傷」,軟組織上的傷口狀況可能永遠也無法確定。

而墓中所有士兵的武器、裝備以及衣服都被拿走,也造成考古判定士兵身分的困難。墓中屍體交疊混亂的狀況,可能代表屍體是在軍隊開拔後,交由當地居民負責下葬。而當地居民可能對這場戰爭並無好感,因為下葬時並未妥善安放這些遺骸。

本次研究的大墓照片,47 具戰死士兵的遺骨七零八落的被扔進亂葬崗裡。武器裝備均被取走,也沒有受到妥善的安葬。這可能反映了瑞典軍痛失主帥後無心處理戰死士兵的遺骨,以及受託下葬的當地居民對長年戰禍的厭惡。圖/K. J. Lipták, O. Schröder @ PLOS ONE

呂岑大墓的研究,讓我們對三十年戰爭的慘烈以及戰爭型態,有了更完整的考古資料佐證。歷經了長久的苦難,留下了殘破的日耳曼地區。

在一些歷史學家看來,三十年戰爭最主要的歷史意義,就是讓宗教寬容的原則在歐洲確立,此後歐洲不再有新舊教衝突導致的大規模戰爭發生。不管人們能從三十年戰爭中找到甚麼價值和意義,呂岑大墓中的士兵仍然寂靜的躺在他們的墓穴中,見證這段殘酷的歷史。

參考資料:

  1. The face of war: Trauma analysis of a mass grave from the Battle of LuÈtzen (1632)
  2. Thirty Years’ War, wikipedia

 

文章難易度
Ralph Wang_96
5 篇文章 ・ 4 位粉絲
歷史歐洲武術(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 HEMA)的練習者,台灣HEMA團體《 Aquila Formosa 福爾摩沙之鷹》的成員,育有三貓。 武術技巧方面目前主攻中世紀晚期武術與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軍刀,知識方面以介紹相關的考古學與兵器研究為主。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揭露臺灣地下的秘密——臺灣地質學之父林朝棨
PanSci_96
・2023/03/03 ・372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廖芷瑩

新北市八里區的十三行博物館,是證明臺灣先民擁有造鐵技術的證據,更是許多人假日郊遊的地點。但很少人知道,最早確認此地為臺灣珍貴遺址的人並非考古學者,而是地質學家林朝棨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圖/wiki

翻開臺灣地質與考古紀錄,林朝棨這個名字更是不可不提。不僅重要的考古遺跡「左鎮文化」、「八仙洞」有他的足跡;林朝棨作為地質科學的翹楚,對於臺灣的礦脈研究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上山下海,地質學霸的養成之路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學霸更不會一日成就。學識豐富的林朝棨先生,因時代背景及家庭因素,漸漸踏上臺灣地質界先驅研究者之路。

1917 年(大正 6 年)林朝棨出生於豐原,是當地望族的後代,並跟著父親信仰基督教。他從小在學業方面就展現出聰穎的天資,因此進入臺中第二中學校(今臺中二中)就讀,並考進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是當時在臺灣唯一的高中,入學者以日人為主,競爭非常激烈,可說比當今的臺灣大學還難考。

更重要的是,林朝棨在參與教會活動的時候,認識了也同樣對臺灣地質科學及考古學有貢獻重大的日治時期科學家早坂一郎。接下來幾年,他們在臺灣上山下海,親身踏查也認識臺灣這片土地的構成。臺灣有許多現在地質、考古方面的重要地點,都可以追本溯源自於他們的這些踏查。

舉例來說,目前的「臺南左鎮化石園區」,正是起源自因 1930 年代當地保甲書記陳春木在該處撿到化石,加上早坂與林朝棨的研究發表,才讓世界看見臺灣化石的存在。此外,他們也一起發表了關於彰化八卦山及臺北市貝塚的發現,還有各式臺灣地質的紀錄。

而身為學霸的林朝棨,也在同時期完成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科(現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的學位,並成為第一屆唯一的一位學生。在眾多日本優秀地質科學家的教導與帶領下,他學習了理論與方法,並也完成無數次外地訪查,扎實的成為兼具理論與實作的研究者。而他所關注的臺灣土地相關的考古學與地質學,也在時代演進與諸多學者的努力下,一步步在臺扎根、也被更多人關注。

臺灣礦業發展背後的地質學推手

林朝棨的重要貢獻,除了地質學術研究外,他的許多發現更為臺灣現代化的發展打下科學基礎,像是對臺灣工業影響深遠的金礦、煤礦產業的礦脈,都在他的探究範圍內。

1930 年代,林朝棨從臺大畢業後,先是投入教職,一年後,他加入了「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的行列(1935 年 4 月 16 日),成為社內的「地質士」,為企業在北部山區的挖掘做調查,甚至曾去到北朝鮮金礦進行考察,並藉此比較了解臺灣在地的礦脈及地質的構成。

在那個年代經營「臺陽礦業」的顏家富可敵國,而北部山區的成千上萬人,都要依靠這些產業工作過活。林朝棨在礦業任職時完成的工作,正是讓家後來成為巨商的重要礎之一。此外,在離開礦業界的工作之後,林朝棨的研究工作依舊關心著臺灣的煤田與礦產來源,且持續在《臺灣礦業》等刊物上發表作品,為後代的研究者奠基了臺灣礦脈的研究基礎

林朝棨(右二)與富田芳郎教授(右一)同赴臺灣南部作地質調查(1934- 1935)。
林朝棨時任臺北帝大地質系助理教授。圖/《林朝棨先生紀念文輯》。

戰爭作為地質教學之路的偶然起點 至死方休

林朝棨出生在世間多紛擾的年代,學術之路並不平穩,更要接受戰爭的挑戰,但也因此打開他的眼界,為科學研究開創了新路。

1930 年代的輝煌時期結束,世界陷入戰爭的恐慌。身為臺灣人的林朝棨,原本很有可能被送到南洋當日本兵,或甚至更遠的地方協助戰爭。但幸好有早坂先生的協助,林朝棨遠赴當時滿洲國的新京工業大學(現長春大學工學院)擔任教職。雖然投入教職這歷程是是源自戰亂的插曲,但也因此將林朝棨他拉離了產業界,轉而投入教育工作。

自此,就是五十年不曾間斷的持續投入,直到他逝世前,依舊掛念著臺灣的地質學教育發展。

戰後國民政府來臺,林朝棨因熟悉閩南語、中文與日文,被政府重用,除了教學外,更被政府派任協助各項重要的能源工作。因為在他對臺灣的土地組成,有基礎的科學了解,因此不論是延續煤礦業、油田開發、山林開採與河川建設等,甚至是水庫的興利,都需要他與國外專家做溝通,並給予專業意見。

林朝棨在民國五六零年代,一次次為臺灣的現代化工程多次環島探查,並擔任專業者的角色,為現代化建設把關。

應用專業與知識發光發熱的同時,林朝棨仍持續耕耘基礎研究。他於民國 52 年發表的〈臺灣第四紀〉一文,就奠定了臺灣近期的地質研究基礎。在《林朝棨先生紀念文輯》中,林朝棨的兒子林恩朋就提到,林朝棨對於古脊椎動物、考古學、甚至是人類學科皆有深厚的學識,加上原本地質學科學基礎,讓他得以在當時就有能力整合各學門、對臺灣的研究做出遠超過地質學科的貢獻。

除此之外,林朝棨面對各種階級的人,都不吝討論、鼓勵向學;在田野現場,不論是農夫、學生或勞工,任何人提出地質相關的疑問事項,他都會細心的一一查證並回應。林彭恩說,就是這種積極的態度,雖然讓他在晚年身體過度負荷、因而多次進出醫院,卻也驅使他成為頂尖的科學研究者,留下許多不凡的成就。

讓臺灣與世界相連 跨足考古與地質研究

除了文章開頭所提的左鎮人外,林朝棨在考古領域還有許多重要貢獻。在〈臺灣第四紀〉中,林朝棨認為第四紀的地層包含了近代人類發展的所有活動,因此十分重視此地層;在此發表中,他集結過往的田野成果,分類臺灣第四紀地層。延續這個研究,他對臺灣的考古有更深入的認識,也也陸續發表臺灣西南部之貝塚堆的研究(1961 年),以及金門貝塚堆的發現(1970、1971 年)。

此外另一個重大的發現,還包括 1968 年 4 月 19 日,林朝棨與臺大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在臺東長濱的進行挖掘工作,之後學者將其命名為「長濱文化」,為臺灣舊時代時期代表的遺跡,也是臺灣歷史教科書中重要的一頁。

林朝棨的學術生涯,不只限於地質學與、考古學的成就更有許多跨領域、跨國界的交流與發現,塑造了當代臺灣學科的發展。國民政府來臺後,林朝棨也協助推動了許多現代化產業的科學研究基礎,並且影響了我們認識臺灣歷史的角度。就像是左鎮人與八仙洞,還有犀牛骨頭與各地的貝塚,在剛發現的時候只是林朝棨手上某個不起眼的石頭,但從後來的研究所驗證的來源與成分,卻將臺灣與世界相連,更與大歷史相綁。

地質、考古總帶來有枯燥且漫長的印象,長期深耕的林朝棨,在關鍵的年代推動了臺灣地質學界與業界進展,為後代留下不可抹滅的科學與文化資產。

註解

  • 關於礦業的研究論文,林朝棨多發表在《臺灣礦業》期刊上。此外,他也參與過《臺灣礦業史》,以及《臺灣通誌,經濟誌,礦業篇》的撰寫。

參考文獻

PanSci_96
1166 篇文章 ・ 152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缺乏火燒痕跡,也能判斷遠古人類已知用火?
寒波_96
・2023/01/11 ・333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人類最早在什麼時候用火?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經過很久很久以後,火燒的痕跡不見得還會留下,分辨天然起火或人為生火也不容易。2022 年發表的兩篇論文採用不同分析辦法,判斷約 80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已知用火。

🔥沒有痕跡,也能得知曾經炙熱

常理想來,物品被火燒過的痕跡應該很明顯。但是考古學、古人類學研究的對象距今幾千年起跳,甚至超過一百萬年,那麼久以前的火燒如今還能被分辨嗎?最近問世的兩項研究,順利突破此一難題。

一項研究採用的方法是「拉曼光譜」(Raman spectroscopy)。最最最基礎的原理是,材料被火高溫加熱過後,內部分子層級的排列會發生改變,即使外觀完全沒有變化,也有機會透過拉曼光譜分辨。

拉曼光譜考察的材料來自以色列的 Evron 採石場遺址,這兒出土一批石器與動物骨頭,估計年代為距今 80 到 100 萬年前。光看外觀,毫無被火燒過的跡象,但是分析後得知,有些燧石製作的石器曾經被加熱到超過 400 度,遺址中其他石頭卻沒有。動物骨頭方面,有一件象牙被加熱過。

遺址內沒有或有被火燒過的樣本,顏色、大小、形狀都沒有任何差異。按照以前的分析方法,我們會誤以為該群古早人不曾與火打過交道,這兒拉曼光譜的價值顯而易見。

光看石頭外觀,當年是否被火燒過,完全沒有差異。圖/參考資料 1

這篇論文的作者認為,以色列距今 80 到 100 萬年前的古早人已經懂得用火,他們有能力控制火源,長期小規模燃燒。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證實,即使遺址乍看缺乏用火的痕跡,也可能只是舊的分析辦法看不出來,實際上用火未必那麼罕見。

🔥已知用火,不過做什麼用?

然而,當時的人類真的已經有意識控火,也就是已知用火嗎?光看這項研究的證據,其實有些疑慮。用火有目的,遺址環境是開放的空地,生火可能有煮食、取暖、威嚇掠食者等意圖,最容易判斷的應該是煮食。

被人類放在火上燒的動物性食物,骨頭應該也被加熱過,可是這項研究分析的動物骨頭卻只有一件象牙被火燒過,而象牙並非食物。除非是被加熱的動物骨頭沒有保留至今,否則實在難以想像,已知用火的古人類不會順便烹飪。

也許有讀者好奇,石頭不能吃,石器為什麼會被火燒呢?火是能改變物質狀態的能量,數萬年前的人類,有一種用火加熱修飾石器的技術;但是這種製作石器的手法相當先進,超過 80 萬年的古早人應該還沒這麼機智。更有可能是用過丟掉的石器(和象牙),在火堆旁順便被燒到,而非有意為之。

光是 Evron 採石場遺址的紀錄,天然起火也有機會產生一樣的結果。那個年代的古早人真的已知用火嗎?所幸幾個月後發表的另一篇論文打消我的疑慮,因為這項研究找到煮食的證據!

Evron 採石場遺址。圖/參考資料 3

🔥水深火熱的鯉魚

另一篇論文的分析方法是「X光繞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簡稱 XRD),一如拉曼光譜,它能探索加熱過後物體內部的晶格變化,估計曾經升溫到幾度。

考察材料來自以色列的 Gesher Benot Ya’aqov(簡稱 GBY)遺址,這兒古時候是 Hula 湖的湖畔,有不少古代生態的記錄,出土阿舍利石器等人造物,也證實古人類曾在此生活。

GBY 遺址距今 78 萬年的地層中,出土許多魚的骨頭,超過 4.3 萬件,約有 4 萬件可以歸類,大部分屬於鯉科(carp,學名 Cyprinidae)、塘虱(catfish,學名 Clariidae)、慈鯛科(Tilapiini,學名 Cichlidae),都是淡水魚。

死魚骨頭不見得是人為造成,也可能是自然死亡沉積所致。另一處 Kinneret 古湖遺址也出土很多魚骨,兩處的化石組成卻截然不同。Kinneret 超過 99% 是魚骨,GBY 遺址則有超過 95% 是咽頭齒(pharyngeal teeth)

GBY 遺址出土的魚類遺骸,不只部位和天然遺存不一樣,也大量出現 2 種鯉魚:Luciobarbus longiceps 以及 Carasobarbus canis,都是口味適合人類食用的款式。由此推論,至少一些魚牙化石來自人類吃剩的大餐。

研究者先用現代魚牙測試,紀錄不同溫度燒過後,珐瑯質的晶格改變。接著再分析化石牙齒,對照估計化石當年經歷過多高的溫度。

結果判斷有些魚牙曾經被火燒過,多數未滿 500 度;這差不多就是露天生火的正常溫度,也足以將魚煮熟。由此推論,78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或許已經配備火塘,會捕魚再煮熟來吃。

火烤就是美味?距今 78 萬年前的 Hula 湖畔,想像圖。圖/參考資料 5

🔥認識人類用火歷史的新方向

和稍早問世的論文一同考慮,僅管 78 萬年前的火烤魚稍遲一些,卻強烈佐證早於 80 萬年前的以色列人已知用火,因為用火煮魚顯然是有意識的控火行為,假設同一地區更早幾萬年的人群也具備類似技能,十分合理。最早生火煮食的年代,想來不只 78 萬年。

如今智人獨存,過往「人類」則有許多成員,距今 78 到 100 萬年前,已知用火的以色列古早人是什麼人呢?這題缺乏直接證據。可能是直立人,也可能是很初期的海德堡人(或波多人)。直立人起源於 200 萬年前的非洲,後來分佈廣泛又十分多變,海德堡人算是直立人的衍生型號;如果真是直立人已知用火,那麼可謂是機智的直立人。

何時已知用火依然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根據現有資訊,距今 40 萬年前過後用火變得普及,距離遙遠的許多遺址,相對短期內出現用火的紀錄,有學者懷疑涉及文化與知識的傳播。

然而,新研究告訴我們,生火不見得會留下痕跡,也許早於 40 萬年前已有不少地方的人懂得用火,可是缺乏紀錄。還有可能 40 萬年內使用火源的人類,比已知還要更多。不論如何,2022 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預示了新的探討方向。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tepka, Z., Azuri, I., Horwitz, L. K., Chazan, M., & Natalio, F. (2022). Hidden signatures of early fire at Evron Quarry (1.0 to 0.8 My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25), e2123439119.
  2. Evidence of fire use at ancient campsite in Israel
  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y have unearthed one of the world’s oldest campfires
  4. Zohar, I., Alperson-Afil, N., Goren-Inbar, N., Prévost, M., Tütken, T., Sisma-Ventura, G., … & Najorka, J. (2022). Evidence for the cooking of fish 780,000 years ago at Gesher Benot Ya’aqov, Israel.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1-13.
  5. Oldest evidence of the controlled use of fire to cook food
  6. MacDonald, K., Scherjon, F., van Veen, E., Vaesen, K., & Roebroeks, W. (2021). Middle Pleistocene fire use: The first signal of widespread cultural diffusion in human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31), e2101108118.
  7. Widespread cultural diffusion of knowledge started 400 thousand years ago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85 篇文章 ・ 80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