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 思書齋】告訴你什麼是成功的重要撇步

Gene Ng_96
・2018/12/15 ・253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上課很喜歡跟學生說一個故事。

有個 DNA 定序技術稱作「454」,曾經是次世代定序技術的主流之一。其名稱「454」令人好奇,據說那是發明人做實驗驗證他天才想法的次數。後來 454 公司被羅氏大藥廠併購,發明人成了億萬富翁。這正是「鍥而不捨」的好例子,所以有學生實驗失敗了十次,我就會告訴他們說,還有 444 次機會⋯⋯。

不久前我好奇自己過去在「科景」網站發表過的文章數,查出來時嚇了一跳,因為數字正好是 454 --第 454 篇文章已經是好幾年前寫的了,那時我都還不知道 454 這家公司呢。雖然後來知道那數字可能只是公司計畫的代號,不是實驗次數,不過我還是會繼續以訛傳訛⋯⋯。

雖然還沒有老到要講古,可是過了而立之年,看到許多人的事業發展成不成功,就會發現很多跟在校成績、智商的關係還真不太大。除了機運之外,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幾乎就是取決於能否鍥而不捨地堅持理想,在每次挫敗後修正做法、捲土重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倘若這只是個人觀察,就可能失之偏頗,但有本重要的好書《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正是告訴大家:

是熱情與努力讓人更成功,而非天賦;是堅持與毅力讓人更優秀,而非智商。

天賦不是唯一,做事要快樂、要投入才是最重要的

《恆毅力》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Duckworth) 是美國華裔心理學家,任教於賓州大學,得過 2013 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她爸爸是杜邦的化學家,她自己當過中學教師,也在全球聞名的麥肯錫公司工作過,見識過商業顧問公司的唬爛和嘴炮。

達克沃斯博士師事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 (Martin E. P. Seligman)。賽里格曼的《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 是影響我這一生最重要的書之一。過去我一直是個悲觀的人,活得很不快樂。讀了《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我才恍然大悟:很多自以為是的慣性思考決定了一個人能否接受自己,只要改變思想習慣,就能撥雲見日(請參見〈學習樂觀地樂觀學習〉)。

心理學家早就知道,如果稱讚小孩「因為聰明而達成成就」,反而會讓他們不敢去面對挑戰困難,也會害怕錯誤,可是稱讚小孩「因為努力而達成成就」,會激勵他們勇於挑戰困難和嘗試錯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達克沃斯長期研究恆毅力,雖然她是「天才獎」得主,但她發現社會和企業即使肯定後天努力的重要,卻過度推崇天賦和崇拜天才。天賦當然重要,天賦可以讓人學習的速度加快,可是過度崇尚天賦,會讓人忽略其他重要的因素。有潛力不等於發揮潛力,如果沒有後天努力,天賦就只是承諾,而非保證,和熱戀期情人愛要得要死時許下的承諾一樣不靠譜。

許多大家公認的天才,例如莫札特,仍要付出非常多的時間練習,才能譜出高難度的交響曲;貝多芬是極為努力的音樂家,天才程度雖不如莫札克,但承先啟後,不僅在古典時間有極為優異的作品,還開創了浪漫時期,音樂的深廣度現在還持續啟發不少音樂家。

即便是天才級的莫札特,也需要靠著持之以恆的努力來達到成就。
圖/公有領域, wikimedia commons.

成功的關鍵是「恆毅力」

台灣長期依賴標準化測驗為大學入學唯一考量,但隨著時代的演進,單單從標準化測驗已難以判斷哪些學生更有資格利用公共資源學習成為社會人才;達克沃斯認為判斷學生能否持之以恆地完成目標,可能比學期成績更重要。她在《恆毅力》提出:

天賦是注定的,恆毅力卻是可以習得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不會數學的人可能是繪畫天才。如果發現自己的天賦,加上後天努力,就是一個很努力的天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恆毅力不僅是要努力學習 ── 那只是變相的血汗工廠 ── 恆毅力包括在真心喜愛的事物上努力,以及因為那樣熱愛而產生重要的意義感。米開朗基羅在繪出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時,長時間仰頭站立,造成身體極大的痛苦和傷害,若非對藝術極為熱愛,他不可能承受巨大的痛苦,但也因此完成了曠世巨作。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
圖/維基百科

對讀者而言,知道恆毅力很重要,知道恆毅力如何培養更重要,達克沃斯建議大家首先找一個可以燃燒脂肪⋯⋯哦不,⋯⋯燃燒熱情的興趣,然後很努力地反覆練習,發展出更高的目的,最後要有希望,相信努力就可以改變未來。達克沃斯也發現,培養恆毅力要有適當的外在環境,例如家庭的教養、課外活動練習對困難事務的堅持,以及組織文化裡周圍夥伴的鞭策力。

既燃燒脂肪又燃燒熱情的興趣真是一兼二顧!
圖/Sara Ristić @Flickr

可惜在東亞的家庭教育中,興趣有時候是被扼殺的 ── 只要不符合家長期待,或者乍看之下沒錢途。我們被教導得不擅長尋找自己的興趣,但是有時候只要問問內心,自己關心的是啥?重要的是啥?願意花大量時間去做的是啥?

找到自己的熱情,練習去學習,除了花費時間,還要把自己推出舒適圈,以成就對自己重要的技能;達克沃斯發現,沒有更高目的(例如希望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的興趣不容易維持。有了目的會讓人學會自律;在邁向目標的路上是艱辛的,透過培養一種成長的心態,相信我們的能力會因練習而改善,也知道挫折或失敗只是暫時存在的,所以值得堅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恆毅力》這本好書除了所有想要成功的人必讀,也該是所有父母和教師必讀!《恆毅力》清楚地讓我們知道,我們真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只要我們能找到終身努力不懈的熱情,以及打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夥伴一起面對挑戰!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 The Sky of Gene

文章難易度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專注於成長非成果,反而更成功的《心態致勝》
Gene Ng_96
・2018/04/29 ・245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63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有誰不想功成名就?即使是魯蛇也想有意氣風發的一天,否則他們怎麼可能在乎誰是魯蛇、誰是溫拿?

所以市面上有多到像垃圾、品質更像垃圾的成功學書籍,可能有部分作者因此騙到錢,而魯蛇們只能在舒適圈中繼續安慰自己。

所以,當我讀到《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時,因為書中畫的大餅實在太美好,讓我不禁先懷疑這是不是前述那種垃圾──但事實上,作者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座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這本書是她幾十年的學術研究菁華,絕非毫無科學根據的成功學書籍。

成長心態 vs. 定型心態

成長心態會讓你追求挑戰而非在意成果。圖/piaxbay

《心態致勝》指出,當專注於「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時,我們會轉而擁抱原本感到威脅的東西:挑戰、批評和挫折等等。當我們能夠擁抱這些艱難的東西時,才能充分發現和發揮自己的潛能,而非依靠運氣或天賦,更能專注培養技能和能力,並從努力中學習。與之相反的是「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誤信成功在於天賦得要優於一般人,相信能力天生注定,無法後天培養,只能聽天由命,以成敗論英雄,不夠聰明就無法成功。

《心態致勝》告這我們,人並不總是處於定型心態,這是可以改變的。杜維克等人的許多研究發現,只要告訴受試者,他們能夠學到一種能力,再給他們一個機會,就能夠把人訓練成擁有成長心態的思考者。

成長心態能幹嘛呢?能讓我們愛上正在做的事情。定型心態讓人關注分數,但是成長心態讓我們喜歡過程和成長,並在面對困難時仍繼續喜愛。帶有成長心態的運動員、CEO、音樂家或科學家,都喜歡他們在做的事,而許多抱著定型心態的人們則否。許多帶有成長心態的人甚至沒有打算出人頭地,他們是因為熱愛所做的而嶄露頭角。諷刺的是,定型心態的人更想脫穎而出,但反而常常事與願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了定型心態,非贏即輸,可是有了成長心態,整個過程都是享受,即使事情不按照計劃進行。有定型心態的人,一切都關乎結果──失敗了或者得不到最好的,就認為一切努力都白費了;而成長心態讓人們真正重視在做的事,不管結果如何,標準的「不以成敗論英雄」。

《心態致勝》指出,成長心態不僅決定成功與否,還能維繫感情。定型心態想像完美的愛情關係是要不存在差異、不需妥協、不需努力。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每一段感情關係中,都會出現問題。良好的親密關係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能嘗試從成長心態看待問題,我們能夠更良好地理解和發展出親密關係。讓伴侶保有他們的差異,仔細聆聽、並以耐心和關心的方式溝通,建立出良好的親密關係。

圖/RachelScottYoga@pixabay

熱愛挑戰、抛棄迷惑、盡情學習才是最好的天賦

就連大部分人深信極需天賦的藝術能力也一樣。《心態致勝》指出,美術與其說是繪畫技巧,還不如說是觀察技巧,例如感知邊緣、空間、關係、燈光和陰影以及整體的能力。有些人可以在生活中簡單地把握這些技能,其他人則必須努力學習。

除了藝術能力,我們大部分人也深信運動極需天賦。《心態致勝》問:「地表上跑最快的女人是天生的嗎?」然後以威爾瑪.魯道夫(Wilma Rudolph)為例──她被譽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女子」,是二十二個兄弟姊妹中的第二十個,還是個早產兒。

四歲時,她差點死於肺炎、猩紅熱和小兒麻痺症,左腿大部分癱瘓。接下來八年,她努力進行物理治療,直到十二歲才開始正常走路。1960 年羅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她成為美國首位在田徑項目獲得三枚金牌的女子選手。因為她傑出的表現,所以得到「田納西州龍捲風,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的外號。義大利人稱她為「黑羚羊」(La Gazzella Nera)。法國人稱她為「黑珍珠」(La Perle Noir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威爾瑪.魯道夫(Wilma Rudolph)雖有多重疾病纏身,仍成為美國首位在田徑項目獲得三枚金牌的女子選手。圖/Lindeboom@wikipedia

《心態致勝》告訴我們,心態的培養從小開始,家長、教師和教練都可以透過行動、言語和動作向孩子、學生或運動員發送訊息,告訴他們如何衡量自己。那樣的訊息可以塑造定型心態,也可以塑造成長心態。

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讚美兒童聰明會誤導他們的動機、傷害他們的後續表現。父母認為他們可以透過讚揚孩子的腦袋和才能,像給予禮物一樣給予孩子信心,實際上,這麼做的效果恰恰相反;未來孩子一旦遇上不易解決或不如預期的事情,他們就會懷疑自己。

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是教孩子熱愛挑戰、抛棄迷惑、盡情地學習、繼續地學習。這樣,他們的孩子不用做讚美的奴隸,而是有受用終身的方式建立和修復自己的信心。

不僅是《心態致勝》,其他心理學家也用科學的方法指出何成功祕訣,例如《恆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告訴大家:是熱情與努力讓人更成功,而非天賦,是堅持與毅力讓人更優秀,而非智商(請參見〈人生成功的究極恆毅力〉);《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指出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在「刻意練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加上這本《心態致勝》,那就是抱著成長心態、充滿恆毅力地刻意練習,就能踏上成功之路了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人格病態成功學-《非典型力量》
PanSci_96
・2015/01/28 ・25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73 ・九年級

httpwww.books.com.twimg001066080010660879.jpg人格病態成功學

有趣的是,人格病態者不只在生殖能力上表現突出,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也優於常人。像喬納森這類演化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1],支持前幾章提及科爾曼這些賽局理論家的主張。換句話說,人格病態者在生活其他領域也受惠良多。人格病態策略不只讓他們的性生活更多彩多姿,也讓他們在企業董事會裡如魚得水。

二○○五年時,美國史丹佛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家和神經經濟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就巧妙證實這項說法。這項研究由一個二十回合的賭博遊戲組成。參賽者被分為下列三組:正常人;腦部情緒相關區域(杏仁核、眼窩前額葉皮質、右島葉和主要體覺皮質)受損病患;腦部非情緒相關區域受損病患。研究人員分發給每位參與者二十美元,每一回合遊戲開始時,讓參賽者準備好以一美元做賭注,並利用丟硬幣這種方式來決定輸贏。輸了罰一美元,贏了拿回二.五美元。

大家不難看出怎樣才能贏錢。「以邏輯來說,」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行銷學教授巴巴.希夫(Baba Shiv)說,「參賽者該做的就是,每回合都下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如同美國政治活動家和女權主義者葛洛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m)所說,邏輯往往只存在於邏輯學家眼中。

如果事實就像賽局理論預測的,有時候只要繼續踩油門就有收獲,那麼人格病態者會踩得更用力。然後依據遊戲進展,那些有人格病態(情緒處理缺陷)的參賽者就能大賺一筆。他們應該比那些沒有人格病態的參賽者表現得更好,即贏過另外兩組參賽者。

這項研究的結果就是如此。隨著遊戲的進行,腦部情緒功能正常的參賽者開始拒絕下賭注,他們漸漸選擇保守替代方案:把已經贏到的錢牢牢抓住。相反地,腦部情緒功能受損的參賽者不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會被情緒緊緊束縛,他們不停下注,直到遊戲結束,最後獲利自然遠比其他人高出許多。

「這或許是有史以來第一份研究報告,說明腦部受損者在某種情況下,能做出比常人更優異的財務決策。」卡內基梅隆大學經濟學暨心理學教授羅威斯坦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南加大心理學暨神經經濟學教授安東尼.貝沙拉(Antoine Bechara)的研究更勝一籌。貝沙拉指出:「研究需要確定在哪種情況下,情緒是有利的或具有破壞性;在哪種情況下,情緒能做為人類行為的指導準則。最成功的股票經紀人被稱為『功能性人格病態者』或許是有道理的,一則是這些人更擅長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則是他們感受不到跟別人同等程度的緊張。」

史丹佛大學教授希夫也支持這種說法。「很多企業執行長,」他令人緊張不安地補充說,「以及許多頂尖律師,很可能也具有這種特性。」

經濟學家卡里.弗里德曼(Cary Frydman)跟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同事曾進行一項研究,證實希夫的發現是可信的。弗里德曼交給每個志願者二十五美元,然後向他們提出許多棘手的理財問題。志願者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是要保守投資,接受穩定收益,比方說:賺進二美元,或是要大膽下注,承擔風險,藉此取得更大獲利的可能性,比方說:可能獲得十美元,也可能失去五美元,兩者機率各半。最後,究竟誰會大撈一筆,誰會破產?

這可不是隨機選擇的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有一小部分志願者遠比其他人聰明,他們可以承擔風險持續做出最佳選擇。這些人不是金融奇才,也不是經濟學家、數學家或撲克牌世界大賽冠軍。他們不過是帶有「鬥士基因」—單胺氧化酶A基因多態性(MAOA-L),這種基因先前被認為跟危險的「人格病態」行為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跟以往文獻中的討論截然不同的是,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行為模式不見得不好,」弗里德曼團隊寫道,「因為在做財務抉擇時,這些人只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才會冒險行事。」

弗里德曼更進一步地說明。「如果兩名賭徒在玩牌,其中一人賭很大,」他說,「看起來這個人似乎更暴力或衝動。但是你並不知道他手中拿了什麼牌,或許他因為贏面大才押大賭注。」

另外,加拿大心理學家海爾跟同事在二○一○年所做的調查研究,也證實這一點。海爾邀請二百多名美國企業高階主管填寫《病態人格檢測表修訂版》,藉此比較企業高階主管跟一般人的人格病態特性有何不同。結果,企業高階主管不但在得分上遙遙領先,他們本身的人格病態跟企業內部對其個人魅力和簡報風格的評比也出現正相關:這群人擁有創造力、優秀的策略思維能力、以及出色的溝通技巧。

後來,我們在第一章提過英國薩里大學學者博德和弗里松進行的調查,當然也為這種論點提出佐證。他們將企業執行長跟布羅德莫精神病院(Broadmoor Hospital,英國一家高安全級別的鑑定機構)的住院者,就其心理特徵測試進行比較。結果,在人格病態特徵方面,企業執行長這類人士竟然勝出。大家可要知道,布羅德莫精神病院裡面關的可是全英國最危險的罪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跟海爾說,近年來由於企業精簡人力、改組和併購,其實為人格病態者提供更適當的溫床。我認為,就像政治動盪和不穩定性也是「培養」人格病態者的好環境,工商業同樣也成為造就人格病態者的廣大領域。海爾點頭表示贊同。

「我一直認為,如果我不在監獄裡研究人格病態者,那麼我一定會到股票交易所去研究這群人,」他興奮地說,「毫無疑問,跟人格病態在一般人群中的比例相比,企業界裡人格病態的比例簡直高得嚇人。你在任何組織都能找到他們,在那裡他們有相應的地位和身分,有控制他人的權力,還有機會取得物質財富。」

跟海爾共同撰寫企業內部人格病態相關論文的合著者、美國紐約產業與組織心理學家保羅.巴比亞克(Paul Babiak)贊同這種說法。

「人格病態者在處理緊急多變狀況時,幾乎毫無困難。其實,他們在這方面游刃有餘,」巴比亞克解釋說,「組織內部的混亂,剛好滿足人格病態者尋求刺激的必要需求,也為其強烈的控制慾和施虐行為提供足夠的掩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諷刺的是,這些膽敢打破常規、承擔風險和尋求刺激的人,掌控著世界經濟發展走向,而他們跟廢墟上的崛起者擁有完全相同的個性。就像電影中的騙子主角艾班尼爾說的,他們是掉進鮮奶油裡的老鼠,透過不斷抗爭,終於把鮮奶油攪拌成奶油,得以順利脫困。

[1] 演化心理學家試圖將人類的特性和行為,解釋成物競天擇這類功能的產物,例如:人格和繁殖策略;也解釋成人類祖先為解決生活環境中的問題,逐漸發展出的心理適應性。

本文摘錄自《非典型力量:瘋癲的智慧、偏執的專注、冷酷的堅毅,暗黑人格的正向發揮》,大牌出版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說:我只是單純做我想做的事!
羅紹桀
・2014/09/01 ・898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Photo Credit: Janicskovsky via Compfight cc
Photo Credit :Janicskovsky via Compfight cc

人在追求夢想、事業或知識的時候總有一個(或多個)動機驅使我們不斷向前,因著那些默默支持我們的動機,才能在辛苦、挫折中咬起牙關繼續前進而不至於半途而廢。

心理學家將我們的動機簡單區分成兩類:外在動機( extrinsic  motivation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外在動機來自於外在的誘因,例如升遷、加薪、獎金等等;內在動機則是單純地「想要做某件事」

兩者之間的界線雖然沒有一分為二的點,但我們可以大致將我們的動機歸類至這兩種類別,舉例來說,假如少年A想要成為搖滾歌手,主要原因是他覺得搖滾歌星的外形很帥、有很多支持者、收入也許不錯,那麼驅使少年A努力成為搖滾歌手的動機就屬於外在動機;而少年B想成為搖滾歌手的主要原因純粹是因為喜歡音樂、喜歡彈奏吉他時的感覺,那麼驅使少年B努力成為歌手的動機就屬於內在動機。

耶魯管理學院 Yale’s School of Management )的研究團隊今年六月24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如果在追求一項事物時同時具有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不但達不到激勵效果,在事業上成功的比率也比單純持有內在動機的人還要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研究追蹤西點軍校(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1997年到2006年報到的新生,共10238名軍校生,在開學的第一年,新生會填寫一份問卷詢問他們加入西點軍校的原因,其中包括「工作機會」、「經濟原因(西點軍校不收學費)」等外在動機,和「想成為一名軍人」等內在動機,並追蹤那些新生哪些人順利完成了五年的軍校生涯、哪些人畢業之後繼續服役還有哪些人獲得了較高的軍階。

分析之後的結果是,持有內在動機與事業的成功有正相關,而同時持有內在和外在動機的學生成就卻不如前者。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經常看到社會上許多事業有成的人生勝利組,他們無論致詞、領獎或是自傳裡總喜歡提到:「我只是單純做我喜歡做的事!」

只是這項研究的樣本只採用軍校學生,不知道同樣的分析在其他領域的行業是否也有相同的結果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羅紹桀
19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目前在美國一家數位行銷公司當SEO分析師,特別愛Google的What People Also Ask功能所以還特地開了一個Youtube頻道專門分享各種關鍵字會觸發什麼PAA。 影片皆有中文字幕歡迎訂閱: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gRDretD9XNp3ydod8TIlA/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