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小小說明一下什麼樣是完整的「學名」:我們使用拉丁文替生物取學名,分成前面的屬名以及後面的種小名,拉丁語系裡形容詞放置於名詞之後,舉例來說人類的學名為 Homo sapiens,包括屬名 Homo 以及種小名 sapiens,意思是有智慧的(sapiens)人(Homo),所謂「智人」。描述一個物種時必須使用完整的學名,不能只使用種小名。(註 4)
這次有取名困擾(?)的寄生蜂都屬於 genus Phanuromyia,因此科學家需要處理的就是種小名部分,大多數的種類主要是憑特徵取名,如 Phanuromyia comata,comata 是拉丁文「有長毛」的意思,這個種類身上有很明顯的剛毛;還有五個名字來自三個語言的「頭盔 」,包括 P. corys(希臘文)、P. cranos(希臘文)、P. cudo(拉丁文)、P. galeata(拉丁文)、P. hjalmr(古諾爾斯語),理由是「牠們的頭特別大,看起來像戴了頭盔」。
和善變的外星人同名
其中一個種類被命名為 P. odo,來自《星際迷航記──銀河前哨》(Star trek: DS9)的重要角色 Odo;在這個長達七季的科幻影集中,Odo 除了是重要的保安官,還是個很特別的外星種族,擁有非常變態的變形能力,每隔十六小時需要變成液態一陣子。會用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物種也很善變(感覺到分類學家的怨念),在形態上出現許多漸進的變異,導致一開始科學家同時拿到兩個此種差異比較大的樣本,還誤以為在處理不同的兩個物種。
以下為 Odo 變形的畫面XD
還有另一個較有趣的命名出自於馬克吐溫的作品《乞丐與王子》,其中一種因為身上缺乏某些特徵被命名為 P. pauper,即「窮光蛋」或「乞丐」,而另一個與其外表上很接近的種類則被命名為 P. princeps,即「王子」的拉丁文。
還記得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嗎?劇中常常出現的物理名詞「弦論」,是描述物理世界基本結構的理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數學研究所程之寧研究員,她正是研究弦論的科學家,也是熱愛音樂的搖滾樂團鼓手,這種跨領域身份並不衝突,兩邊都需要創造力與紀律。由於天生斜槓的性格,讓程之寧在數學和物理領域大展身手,透過數學的深入探討,她試圖將弦論更往前推進。最近程之寧更跨足到人工智慧領域,為學界提供理論物理上的貢獻。
我有兩個動機。一個就是我真的想深入了解人工智慧。我也可以像普羅大眾,看看 AI 下圍棋,讚嘆「哇!好厲害!」這樣就好,可是我覺得我一定可以真的去理解它,這可能就是數學家的自大吧!
另一方面,我知道對科學研究來說,未來 AI 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這是「在職訓練」的概念,我可能會用到這個新工具,或以後我可能會需要教這樣的課,因為學生是下一代的科學家。因為這些原因,我覺得我需要去訓練自己使用新的工具。在我的領域裡,也有一些有趣的、還沒被解答的科學問題,是 AI 有可能幫得上忙的,我看到了一些潛力。
弦論和 AI 感覺差距很大,AI 也可以應用到弦論的研究嗎?
乍看之下,弦論的確比較抽象,也不像其他許多實驗會產生大量數據。但其實弦論有大量的可能性,我認為使用 AI 來在這些巨量的可能性當中搜尋特別有趣的理論,是一個有潛力能夠加深我們對弦論理解的新的研究方法。
而且 AI 的應用絕不僅限於巨量資料。如果是面對一些比較新的挑戰,在沒有現成的演算法可以用的情形之下,可以自己做出需要的功能嗎?這過程我覺得也非常很有趣,而且應該是會有成果的一條路。這種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事情,我覺得很有挑戰性,也蠻好玩的。
除了用 AI 來幫助物理跟數學的研究之外,我也試著物理研究當做靈感來源,找出新的 AI 的可能性,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我現在有和 AI 的學者合作,嘗試做出一些創新的演算法,真的還蠻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