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鋼之鍊金術師》── 真理是如何鍊成的?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4/04 ・400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文/白水

哲學是如何鍊成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什麼人總看出什麼東西來。有人看《鋼之鍊金術師》看出了科學,又有人看出了神學,而我卻看出了哲學。

人類到底是什麼?究竟何謂真理?還有世界和事物又應怎樣理解?這些傳統的哲學課題都在故事中重覆又重覆。鍊金術可以鍊金,但又豈止於鍊金?鍊金可以同時鍊出哲學來,那到底哲學是如何鍊成?

《鋼之鍊金術師》中的真理之門。圖/鋼之鍊金術師動畫截圖

鍊金術豈止鍊金

到底什麼是鍊金術?它可以說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

主角愛德華.艾力克就曾經說過,鍊金術其實是一種科學,要把握事物的原理,並且要探索世間的真理,當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理解」、「分解」和「再構築」。雖然在故事中,鍊金術的三個原理很多時是用於構造物質之上,把握了事物的構成部分之後,將之分解然後再構築其他事物。但你會發現,這三個基本的原理其實亦相通於哲學反省事物的法門。

鍊金術的原理就是「理解」、「分解」和「再構築」。圖/鋼之鍊金術師漫畫截圖

在故事中,焰之上校羅伊.馬斯坦古曾幾何時相信鍊金術是為了人類的福祉而服務。這可說是一種對世界的初步理解,就好像我們都曾經都擁有過很多未經反省的初步信念一樣。愛國是天經地義的、同性戀必然是錯、人往上流無可厚非。這些想法不必然錯,只不過未經反省,所以亦未必經得考驗,可能遇上幾番質問就會受到懷疑。

就好像上校後來就發現原來自己作為鍊金術師,其實不過是活人兵器。鍊金術並不是真的用來為人類帶來幸福,而只是被當成武器為人類帶來災難。被稱為戰爭英雄就是對他最大的諷刺。羅伊.馬斯坦古心目中的戰爭英雄理應拯救世人,可是他卻是因為瞬間燒死大量敵人而成了戰爭英雄。英雄的定義原來不過是殺人兵器,他手中的火焰彷彿是對自身的嘲笑。火焰不只燒死了敵人,也燒光了他天真的想法。

圖/官方宣傳圖。

分解可以是分析,將之前的想法拆件,分析思考對象的定義、構成、本質或是結構。分解亦可以是否定,因為分析之後你可能就會發現之前的想法是如何的錯,就好像上校對鍊金術或者英雄的定義是如何膚淺,那就會推翻先前既有的想法。

如果思考只得否定,那就會帶來無盡的虛無,因為否定之後什麼就都不剩。但如果否定不是純粹的否定,而是可以重新鍊成,那思考的運動就會向前邁進一步。

上校後來就明白,如果自己沒有權力,那他就只能身不由己地被當權者利用他的能力,如此鍊金術只可以是一種武器。但如果他掌權便可將自己的能力用在好的地方,那鍊金術就可以是救世良器。所以鍊金術其實沒有一定的目的,只視乎權力怎樣界定它。這就是上校由最原初的想法,再經過分析否定,再構築出的答案,思考正是如此。

兩種真理觀:

一、父親大人與真理

如果鍊金術最終想獲得的是世界的真理,那到底真理是什麼?也許我們會認為真理就是相當於整個世界的知識,而有關整個世界的知識乃恆常不變的。掌握真理,亦即是掌握了世界穩定的一切,從此無所欠缺。

故事中的父親大人就是這樣理解真理。父親大人原本是一個人造生命體。他能夠說話,能夠思考,可是卻沒有身體,只能委身於一個小瓶之中。後來他就利用大型人體鍊成陣,犧牲了很多生命而獲得了身體。可是他得一又想二,妄想再次透過大型人體鍊成陣把握真理,成為「完全」的存在,成為神。他的鍊成陣就是象徵了要把神拉到地上吞掉。陣中畫了一頭雙頭龍,而其上就是倒轉了上下寫成神的名字,意思是人神關係倒轉。

圖/鋼之鍊金術師漫畫截圖

可是人就是有限的存在,人造人也不例外。有限就是有所不行,受一定的限制。而人的限制可以見於原始的七原罪。人有強大的「慾望」,既想得此又想要彼,貪得無厭。我們又「傲慢」,自以為可以勝過一切。這一切都是人的限制,我們不得不如此,根本無所逃遁。

父親大人以為知道世上的一切等於突破所有限制。以往沒有肉身嗎?那只要知道怎樣擁有一副就可以了吧。從前不能凌空飛行?那就掌控飛行的能力吧。這看似再無限制,但其實不過是由從前的限制,跳到另一種限制。縱然之後父親大人懂得怎樣製造微型太陽,那還不過是一個小太陽,那可以超越真正的太陽嗎?這果真窮盡了世界的一切嗎?

當我們把世界理解成某個模樣,並且以為這就是世界的全象,其實我們是在為世界劃下界限,說世界是如此如此,與這般那般區分開來。但你又怎能夠說世界不過是你眼中所見?既然你可以為世界劃一個界限,那自然你也可以劃過另一種界限。你怎麼知道界限之外不會有另外一個世界?

父親大人曾說過:「給予和願望相對應的絕望就是所謂的真理。」這句話是他對別人講的,但其實也是對自己說的。父親大人在獲得肉身之後就把七種原罪抽出,製成獨立於他之外的人造人。可是諷刺的是,七種原罪根本從未離他而去。他一直帶有強慾,妄想成神;他又自高自大,企圖成為完全的存在。其實由頭到尾他都沒有逃離過限制,這就是他的絕望。

自以為全知,反容易畫地自限。圖/鋼之鍊金術師漫畫截圖

二、愛德華與真理

父親大人所走的路只會帶來絕望,主角愛德華所走的路就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愛德華由始至終都希望為弟弟找回當年在人體鍊成失去的身體。他一直信奉等價交換的道理,相信要獲得什麼,就要付出相同價值的什麼。所以在旅程上他一直尋找強大的賢者之石,希望以它的力量換回弟弟的身體。在最後他們與父親大人激戰一役,弟弟以自己為代價,令愛德華重拾當年同樣在人體鍊成時失去的手臂,得以戰勝父親大人。愛德華為了救回弟弟,於是再次去到真理面前,向它討回弟弟。

問題就在於:到底怎樣的代價才能換回一個人呢?賢者之石由人命製成,也許運用它可能真的可以換回弟弟,但這只是其中一個答案。愛德華選擇了另一個答案。他身為鍊金術師放棄了鍊金術,選擇以它為代價贖回弟弟。而真理就恭喜愛德華,告訴他已經戰勝自己。這看起來十分吊詭。鍊金術目的是獲得真理,但要獲得真理卻要放棄鍊金術,這到底是什麼緣由?

主角愛德華自述身為普通人的感受。圖/鋼之鍊金術師漫畫截圖

愛德華自言:「我一開始便是個普通人啊。是一個被變成合成獸的小女孩也救不了的渺小人物。恃着自己看過真理的東西便過分的自信、不斷失敗……受盡擺佈啊。」當人擁有了一定的智慧就會自以為是,自以為擁有小小見識等於所有,誰不知這一孔的見解一方面既開啟了人類把握世界的大門,但同時亦封限了世界 ── 世界就是你眼中大門的那般廣大。假如能夠放下前見,反而能夠獲得更多。

如果真理就等於世界的一切知識,那真正的「一切」並不是指一成不變的理解,而是不斷越限的理解。人始終是人,人始終要受限制。

無限不可能是全無限制全無邊界 ── 人太渺少了,理解事物往往需要為不同事物劃界,如此才能區分你我彼此,世界的模樣才得以形成。無邊無界的世界根本無法想像。所以人的無限只能是在限制中不斷超越,不斷去理解事物、分解之後又再構築,由一個限制走向另一個更深更廣的限制,那你才可以令自己看到的世界越來越豐富和深刻。而這就需要你不再固步自封,不斷去思考世界的可能性。古希臘德爾斐(Delphi)神廟刻了三句著名的箴言,其中一句是「認識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還有一句常常最被忘記的是「凡事勿過度(μηδεν αγαν)」。自傲自大會困於自身,認識自己的有限和渺小,反而走得更遠。

認識自己的有限和渺小,反而走得更遠。圖/鋼之鍊金術師漫畫截圖

鍊金術的世界不只得鍊金術,還有鍊丹術。以為鍊金術就是全部,那不過是一孔之見。愛德華就是不局限於有限的鍊金術,那才能戰勝真理。在故事的結局中,愛德華和弟弟就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到世界各地遊歷,要學習天下間的知識。世界如此廣闊,知識又豈會小於你的眼界?在有限中見無限,這才是真理。

一即全、全即一、我即你       

故事經常提到真理就是「一即全、全即一、我即你」。愛德華小時侯到一個荒島修練。極度飢餓下,他吃螞蟻果腹,由此明白到世間萬事萬物是一個循環。假如他沒有吃螞蟻,那他死後就會被螞蟻分解,而螞蟻又會被其他動物吃掉,萬事萬物互相滋養,所以在這個意義下,一即全、全即一、我即你。

圖/鋼之鍊金術師漫畫截圖

但這只是其中一種解讀。也許,有一個世界獨立於人的理解之外,但不要緊,有限的人只能從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世界。在這意義下,我的一己見解等於我見到的世界,這是一即全,全又是一,我就是你,我這小小的一,眼中亦是全個世界,主體的我與作為對像的世界就是我即你。

故事中常出現一句話,就是:

不要着急,不要停止思考,不要放棄活下去的念頭。

一旦停止思考,鍊金術師就會死去。或者這就是真理最好的表現,停止思考停止探索,世界就會停頓,只有不斷理解,分解,再構築,世界才會新而又新,一與全就在思考中擴展。

圖/官方宣傳圖

  • 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鋼之鍊金術師 ── 真理是如何鍊成?

文章難易度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刻在你眼中的世界——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下)
鄭祥恩
・2023/06/24 ・284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自我升值:不論外貌,你也能是大美人

絕對精神」一樣分為三個學科領域:藝術、宗教與哲學。黑格爾表示:美是觀念之感性的外觀、藝術作品是精神內容與外在的或質料的具體表現之結合。別擔心,我們用「看一幅畫」的方式來理解上述兩句。想像你今天參觀一間美術館,正在仔細欣賞一幅畫作:這是一幅色彩鮮艷的水彩畫,格式是27公分乘 22 公分的人物畫像,主角是一位中世紀貴婦,這很顯然是一幅古典風格的傳統西畫。

想像你今天參觀一間美術館,正在仔細欣賞一幅畫作。圖/envatoelements

看回上述兩句,第一句的重點在於「外觀」:世間萬物千奇百怪各種形態,長的都不一樣,但若一個東西有外觀,則一定會有一種特質——必須是肉眼「看得見」的。而「感性」一詞則表示了藝術是含有感情的、是帶著作者在創作時投注從自身發出的感情。

帶著「看得見」與「感情」兩個概念,接著來看第二句,不妨嘗試把對這兩個觀念的理解聯結第二句的字詞、像解方程中的「代入」方法一樣,進行解題。我們就可以得出如下解:

看得見=外在/質料的表現

感情=精神內容

進一步得出:

藝術作品=看得見(外在/質料的表現)+感情(精神內容)

若結合兩句,並完全使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表達概念的話,則可得出:

美/藝術作品(畫)=「外觀:外在/質料的表現(看得見)」+「感性/精神內容(感情)

(真好,吸收哲學知識的同時還能略了解藝術知識。)

簡單總結黑格爾對藝術的看法:藝術(或藝術作品)基本須包含「外在美(看得見)」與「內在美(感情)」。外在美指的是藝術作品上能看得見的技巧成分(如一位很會畫畫的人須具備的繪畫技巧)及質料(如水彩畫的質料是各色水彩顏料)。但也不能忽略內在美,也就是驅使一位藝術家之所以決心下筆繪畫的情感衝動(如因失戀而把思念對象畫下來)、對該「怎麼畫」的思考與考量(如想要畫寫實風格或抽象風格)。這樣畫出來的才會是一幅既美麗又感人的好畫。

說到這,是不是有某種既視感?是不是會無意間想起一些從小到大常聽的道理——「人的內在比外在還重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沒錯!若從生活與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黑格爾針對藝術所說的兩句話,確實可以得出那些我們再習以為常不過的教誨。或許你會大感驚訝:從深奧的哲學與藝術,到早已被我們當成耳邊風的日常道理,竟然存在某種關係上的相通!

但你可能會說:我知道內在美很重要,但我就是不知道怎麼讓自己「美起來」。既然如此,那你得快點來看看黑格爾針對宗教與哲學的論述!

想方設法:Step by step 的思考

在黑格爾的理論中,宗教與哲學是同一碼事,只是相對於前者,後者是更純粹的思考歷程,其中並沒有一個具體崇拜對象(如耶穌),所以下面就把宗教與哲學擺在一起講。黑格爾表示宗教(哲學)是絕對者(神:絕對精神)的自我顯示,因為他思索絕對者(朋友,你確定這句話文法沒問題嗎:絕對者這個詞怎麼能同時是主語又是賓語?)。

其實針對宗教與哲學,黑格爾的想法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有關「思考的思考」,講白了也就是「思考」本身、「思考如何才能想得更好」。這句話看似簡短——其實可以引申出一個擺正我們面對生活問題下慣性思考的方法:做什麼不重要(外在行為),重點是怎麼做(內在思想)。面對大小事,我們太習慣用「做什麼」的思維面對,如當一個人面對經濟困境時,可能只會想到:賺更多錢就好了。可這樣子卻可能導致我們面對問題的思維僵化(如若賺不到錢,就不知怎麼辦才好),而且可能導致行為選擇上的困窘(如賺錢的方法很多,但不知應該選哪個才好)。因此採取「怎麼做」的思考方式才是能從根本上全面解決的思路。以賺錢的例子來說,較好的思考方向應該是:我要如何培養賺錢的技能?我自身的技能優勢有哪些?關於賺錢,我是否還有思考上的盲點(這麼想就是一種「思考的思考」)?我是否要參考成功人士們的生財之道?

面對大小事,我們太習慣用「做什麼」的思維面對。圖/envatoelements

哈,這麼一來,是不是更懂怎麼一步步賺錢將思考運用於解決生活難題了呢?

永遠不變的是,永遠的變

黑格爾作為傳統形而上學的最高峰,但即使是如里程碑般的黑格爾,其理論也難逃時代巨輪的輾壓而遭殃。黑格爾之後,形而上學面對後世學者的嚴厲撻伐:形而上學作為從古至今最崇高的哲學學科之一,卻沒能為擾人的現實生活解決什麼問題。

現代形而上學相對傳統形而上學已經大大轉型,而從近代到當代的歷史發展轉了不止 360 度。撇開哲學領域,步入二十世紀的世界讓人類見識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局面。1929 年的美國股災讓夢幻的經濟泡泡一戳即破,時至今日我們又要面對不知第幾次的經濟衰退;兩次泯滅人心的世界大戰幾乎讓人喪失對道德正義的相信,如今愈發複雜的社會議題不斷挑戰我們生而為人的信心;今天許多工作面臨被取代的危機、失業成了各地青年間的普遍煩惱。

不知道該做什麼,至少先知道怎麼做

生活一直以我們始料不及的速度在改變;解決了一個問題,隔天還會有新問題浮現;強如黑格爾也難免於被時代淘汰的命運;哲學史只是隨著時代持續譜寫新章的一門持續變動的學科。

哲學史只是隨著時代持續譜寫新章的一門持續變動的學科。圖/envatoelements

因此在最後,筆者小弟我想用一個個人面的小思辨收尾:面對這複雜世界,當你束手無策、不知道該「做什麼」時,不妨考慮我該「怎麼做」?因為渺小如我們難免能力有限、有解決不了的大問題,所以若只知「做什麼」的話,萬一問題的解決方法是我們凡人力所不及的,那恐怕只好放棄人生了。

但若抱持著「怎麼做」的思維,今天即使要解決的是一個難以負荷的大問題,我們也能有計劃地思考(如前述一系列的論證)、知道如何從小做到大,那即使你無法成為解決一切的救世主,起碼能當一個安身立命的自救者。

這樣,或許刻在你眼中的世界,會更海闊天空。

參考文獻

  1. Peter Singer 著,李日章譯:《黑格爾》(臺北:聯經;1984年2月)
  2. 張志偉:《西方哲學十五講》(香港:中和;2020年1月)
  3. 傅佩榮:《一本就通:西方哲學史》(臺北:聯經;2016年5月)
所有討論 1
鄭祥恩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刻在你眼中的世界——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上)
鄭祥恩
・2023/06/17 ・380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

活在繁華大千世界中,每個人的生活過得不盡相同,生命中領略的風情萬種難免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一沙一世界、一葉一扁舟,林林總總的世情讓人目不暇給、日新月異的變遷叫人無所適從,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複雜卻又精彩的世界呢?

面對此等困境,我們該何去何從?面對這大哉問,我們該找誰求救?神隊友總缺席,豬隊友好煩人;許多生活小問題,感覺沒理由找別人幫忙,可是生活大哉問,實在找不到求救的對象。

這形形色色的世界,你該依靠誰?圖/envatoelements

別慌!既然我們無法以「量」化(多參考身邊人的意見)的方式解決問題,那不妨試試從「質」(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手面對。雖然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但那些死在沙灘上的前浪(?)既然有能力讓後浪踩著他們的身軀向前,肯定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本篇文章,就要向你介紹一位十九世紀哲學家的理論(嘿,我知道看到「哲學」兩字就有讓人想逃的衝動,但看官請留步!),帶你一窺近代智者面對「世界」這份考卷上的千古難題的解答。

黑格爾與他的「絕對唯心論」

讓我們歡迎今天的主角——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 — 1831)!

他的思想標誌著十九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巔峰, 更大大影響了此後的哲學流派, 在世時其著作就已被多所大學作為課堂教科書使用。

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現象學》,及《哲學各部門概觀百科全書》,前者可讓我們了解到:黑格爾的研究主要針對抽象的精神層面;從後者可以看出黑格爾的學識之豐富,且心懷解釋一切哲學學問的野心。

但他最為著明的,就是他提出的「絕對唯心論」。

黑格爾早期透過對希臘文化與基督教的了解,認為兩者在理論上皆存在不足之處。前者缺乏對道德的深度與熱忱(如:希臘神話裡一堆搶老婆的情節),後者的教義制度讓人與真實的自己出現疏離隔閡(神最大;普通人受苦難卻是理所當然,簡直不把人命放眼裡)。

要知道,在西方世界,希臘文化可是整個西方文化體系的一大源頭活水,而基督教在當時早已在大眾腦袋的信仰文化中死死紮根;兩者各猶如一座人們認知中不可動搖的巍峨聖山。

基督像。圖/envatoelements

神啊!若連悠久的希臘文化及權威的基督教都存有缺陷,我們還能寄望什麼呢(難不成要尋求外星人的援助)?對此,黑格爾提出:「真正的神是無限整體、無限生命。無限者內在於有限者,並將有限者含括於自身之中……」

勇於追求:若自我不受限,那我還不追爆!

以上這段如繞口令的話,若再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世間唯一的真理,必定是一個不受世間一切限制的東西。」,聽起來有沒有好一點呢?若套用於人生上,那上述這段話就是在追求一種不受限的人生。

但要注意的是,黑格爾所說的「神」,其實並非我們一般認知中各「宗教」的神(宗教意義上崇拜的對象), 而是某種絕對性的精神。

嗯,這麼說或許有點難理解,但如果把這想像成法律條文,那絕對精神可說是世間一切的「憲法」,也就是大體上不變的、正確的、唯一的大原則大方向。

所以我們能透過哲學取得這世間的人生「大秘寶」嗎?又該如何理解「絕對精神」呢?世間的一切限制,有那麼容易排除化解的嗎?(哲學=溶解液?)

你能從知識寶庫中找到大祕寶嗎?圖/envatoelements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對立與區分,如主體與客體之分、心智與自然之分。也就是說在哲學裡,能向造成世間一切紛紛擾擾的「對立」說再見,迎接讓生活平和的「平衡」。這想法聽起來很「養生」對吧?但若只說這些,未免仍讓人覺得籠統,那就讓我們接下去了解了解吧!

有限的無限:我比神還重要?

黑格爾表示:「絕對者是透過有限者,在有限者裡面的自我表現或顯示之整體歷程。」前面談過了無限者(神:絕對精神),那什麼是有限者?

俗話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有限者也可以概括為你我他等有限的生命個體、相對於整個大千世界的渺小自我,也就是國文課裡說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套用某種價值觀在我們漫長卻乏味的一生,也就是「實踐的意義」。黑格爾這句話的背後,其實就說明了:不管是多至高無上的神,也得透過人的活動進行,才能凸顯其存在,用個粗糙的例子說明:若沒有人在膜拜祈禱,則神無法凸顯其地位存在。

我們如同蜉蝣於天地。圖/envatoelements

這句話提醒我們一個可能早已聽到厭煩卻還是不斷冒現的道理:世上也許有許多高不可攀的東西,但若什麼都不做,就真的什麼都不會有。

講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會焦急地喊冤:不是我不做,而是我好像什麼都做不了啊!

那在這複雜的世間苟活的我們,應該做什麼才好呢?來,黑教授正式上線,同學們聽好囉!

知行合一:甘願做,歡喜受

黑格爾將其精神哲學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主觀精神」、「客觀精神」與「絕對精神」。
「主觀精神」又分為魂、意識與心智。欸,這三個元素組成的東西不就是「人」嗎?所以其實所謂主觀精神並不難懂,主要指的就是發生在每個人大腦中的一切思想活動(胡思亂想也算)。

魂可看作是人得以進行思考活動的基礎,而意識則是當我們碰到一個「對象」所產生的思想反應,如當手指頭不小心碰到一杯滾燙的熱水,大腦馬上跳出一聲「Fxxk!」。最後的心智則是黑格爾最看重的部分,意思是我們大腦裡的一切活動,分為理論(如知覺、記憶、想像等)及實踐(感受、衝動等)兩方面。

重點來了:人需要 靠「自由意志」 將這兩方面統合起來,由此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客觀精神。

思考與行動合一。/envatoelements

且慢!如何理解自由與理論、行動之間的關係呢?

重點不在表面上理解兩者,而在於兩者的「統合」,可以用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來理解這之間的連結:上補習班。若今天你想追求真正且長久的學習成效(統合),則我們得有所行動、乖乖上補習班讀書(實踐),但是若今天你是心不甘情不願的被逼去補習班,而不是自己有心想認真求知,則學習效果肯定不會太好。

因為你一定會成天覺得:「補習班好無聊哦……」而偷偷趁老師不注意做其他事情 ,這種缺乏理論(讀書的知識)與實踐(乖乖讀書的行為)一致統合的個人作為(主觀精神),成績會進步才有鬼呢!

認清現實:我與社會的關係這麼簡單?

接下來的「客觀精神」及「絕對精神」,兩者理論關係比較複雜,所以本文就不敘述 ,但由於這兩者都各別指向一些我們日常熟知的學科領域,所以雖然黑格爾對這些學科領域的解釋可能稍微有點不一樣,但大體上還是符合一般人的認知。所以在此就用我們一般人對這些學科領域的理解以及黑格爾如何排列學科之間的關係來說明客觀精神及絕對精神。

「客觀精神」分為法律、道德與倫理。法律最主要須用於外在事物,也就是具有「財產權」概念的實際事物,不妨簡單理解為:「錢」這一概念之所以要印成能握在手上的紙幣,是為了讓「財產」這一概念能應用在日常的買賣交易中。

道德則是相對於法律,因其不受外在權威影響,以一個常見的例子解釋: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奉公守法是很正常的,但能在沒人監督下奉公守法,才是真正的好人,因此道德的存在意義在於讓擁有道德之人可以自己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什麼不該做」。

最後的倫理則是透過法律與道德的結合發展才能形成。倫理又分為三個部分,即家庭、市民社會及由前兩者組成的國家。

「客觀精神」分為法律、道德與倫理。圖/envatoelements。

如果就法律、道德與倫理這三點來看,會發現這三者分別代表了我們身處這個社會(甚至是世界)中的三種生活層次,也可說是有關我們如何維持「自我與他者」之間良好關係的必要認識。

法律代表的是得以維持最基本社會秩序的「工具」,但法律只是一種硬性的規定,還沒上升至人人能自主守規矩的層次,就像可能有一名老師某天弄丟了「愛的小手」,學生們就開始調皮搗蛋。

而道德則達到了「自主」守法的層次,社會上都是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好寶寶(耶~)。最高層次的倫理,則是在個人行動的同時顧及到群體利益(家庭、社會、國家),將善良突破個人生活範圍,轉化為更廣大範圍的超我思慮。

看官可能會感到禁不住好奇:說了那麼多,美其名是在告訴我們如何與他人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但聽起來好像都只是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而已。別急,黑教授還有下一講,且聽聽他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

所有討論 1
鄭祥恩
2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本地工作者暢談科學時代的人文發展:哲學、專才培訓與大眾教育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_96
・2023/02/01 ・5061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撰文/詹遠至|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助理、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生
  • 校對/陳樂知|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秘書長

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已是科學的時代,科學理論被視為宇宙的終極答案。在這個「科學至上」的時代,人文探求還如何可能?人文如何可以與科學攜手並進?以「人文」與「科學」之間的對話為主軸,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LMPST Taiwan)於 2022 年 11 月 19 日在臺灣大學主辦了一場以《科學內外的人文可能》為題的論壇,邀請了國內哲學學者以及科學普及界的資深工作者擔任講者。

本活動主持人由鄭會穎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政大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擔任,受邀講者則包括陳竹亭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陳樂知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LMPST Taiwan 秘書長)、鄭國威先生(PanSci 泛科學知識長)與嚴如玉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論壇屬於 LMPST Taiwan 長期舉辦的《種種意識論壇》系列。除 LMPST Taiwan 以外,這一系列的論壇由政治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實作哲學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跨校意識社群、PHEDO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沃草公民學院共同合辦;贊助單位則為順奕有限公司。

《科學內外的人文可能》邀請了國內哲學學者,以及科學普及界的資深工作者擔任講者。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科學為人文帶來危機?先論科學主義與自然主義

主持人鄭會穎教授點出了本論壇的核心議題後,陳樂知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LMPST Taiwan 秘書長)發表了他的觀點。

陳教授想要討論的是「就其理論本質而言,科學是否威脅人文」這個問題。陳教授首先談到一些人持有「科學主義(scientism)」的世界觀。科學主義認為,科學是唯一可以讓我們獲得知識的可靠方法。陳教授認為科學主義是一種自相矛盾的世界觀;原因在於科學主義本身並不是科學,並未被科學方法證明,它只是一個哲學理論。因此,科學主義身為一個哲學理論,它本身就是自己會排斥的對象。

回到核心問題,科學是否帶來了人文危機?陳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科學所帶來的其實不是科學主義,而是「自然主義(naturalism)」。自然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最根本、基礎的組成,就是自然科學理論認為存在的那些事物,例如粒子、力場、化學反應等。

陳教授認為科學所帶來的自然主義是現代世界觀的基礎;即使一些特定人士因為宗教背景等理由而不同意自然主義,其實也應該要同意例外情況相當有限。如果我們接受「自然主義」,而非「科學主義」,那麼科學本身根本就不會帶來人文危機。這是因為,自然主義只認為世界最根本的組成是科學所談論的事物,但是它並不認為我們只能透過科學方法來認識這些事物。

「就其理論本質而言,科學是否威脅人文?」。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事實上,從科學世界觀的角度來說,人類也是自然的一員。人類作為一種自然生命體,出於其演化而來的結構,與生俱來就有各種世界互動、認識世界的方式,不限於科學方法。就此而言,人類會發展出的人文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因此,雖然人類後來發展出了「科學方法」這種較為優化的認識途徑,我們依然不能否定「人文方法」也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可靠方法。

接著,陳教授提及羅素(Bertrand Russell)對「熟知知識(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以及「描述知識(knowledge by description)」的區分。熟知知識指的是我們透過直接的感受、互動與掌握所獲得的知識,描述知識則是理論性的知識。

陳教授認為熟知知識與描述知識不可被截然二分,兩者之間是程度上的差別。而人文學門的一些觀念就較為接近熟知知識,因為它們重視同理及感受。雖然如此,這一切都符合腦神經科學的描述,人文仍然是自然現象。另一方面,人文因此仍然是科學可以研究的對象,也需要科學的補充。人文學門自己也必須要了解,自己所研究的熟知知識其實也是自然現象,有其組成基礎與運作原理。

因此,科學可以幫助人文把熟知知識轉換為更精確的描述知識,並且為人文提供更精密的研究方法,以及協助其排除錯誤,比如排除人類先天認知系統的偏誤、漏洞等等。總結來說,科學與人文其實研究的是同一個自然界;科學非但不應帶來人文危機,還可以幫助人文研究走得更加長遠。

跨科際合作的需求,兼論「人類世」中的人文與科學走向

不同於陳樂知教授從哲學觀點出發,陳竹亭教授(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帶來的是他在教育方面的經驗。首先,陳教授介紹了他為台灣教育部主持的「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簡稱「SHS(Society-Humanities-Science)計畫」。

由於現代社會中的問題包含人文以及科學的面向,因此 SHS 計畫的主軸在於推動「跨科際教育(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以往的教育先是學科主義,然後衍生出「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y)」或是「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也就是由各學科各自探究共同問題,或是由兩個學科進行合作。

跨科際教育則有所不同,它以「真實世界的共同問題」為核心,直接打破學科之間的界線。只要是對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有幫助的知識,參與的學科,甚至政府、產業、民間的 NPO 或利害關係人都擔責分工合作進行知識生產、解決問題。

SHS 計畫的主軸在於推動「跨科際教育」。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由於現代社會中的問題愈趨複雜、多元,且多樣,社會對科學界的要求也跟以往有所不同。科學家開始被要求具備社會意識及社會參與的能力,還有溝通與對話的能力;這些能力都是傳統的科學界非常缺乏的。有鑑於此,陳教授所主持的 SHS 計畫積極推動「問題導向的學習」、「系統思考」、以及「實用方法論上的創新」。他也提到,SHS 計畫的推動非常有賴於大學對本身社會角色的自覺與復興。

陳教授參與的另一個國科會計畫是「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計畫」。與 SHS 計畫相同,這個計畫也非常重視跨科際教育,並且認知到單靠科學知識無法解決真實世界的複雜問題。

那麼,人文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陳教授討論到他撰寫的新書《丈量人類世》中的「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概念。「人類世」指的是一個新的地質紀元。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文明成為影響地球環境與生態變遷的關鍵角色。因此,部分學者認為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世」這個地質紀元。

在人類世中,全球有非常多的變遷趨勢,其中一個就是:科學發展帶動理性價值的昂揚,其他的人性價值卻被輕忽。陳教授說,我們培養出了許多「職業科學家」。可是,在科技急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科技文明卻缺乏方向感:我們正面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極大的不均衡。總而言之,他認為「人類的智能尚未學會如何掌舵文明巨輪的方向」。

最後,針對人文與科學應該要如何在人類世中發展,陳教授提出了他本人的看法。首先,科學研究的同儕審核程序需要人文專業學者的投入,也就是科學家不能閉門造車。再來,婦女應該要積極加入科學與科技事業的陣容,因為科學發展不能只由男性思維主導。

最後,未來教育的趨勢必須往跨科際的方向邁進,也就是人文與科學必須並重。如此一來,陳教授強調:「人文的啟發價值和社會重大需求必須挺身而出,為人類文明的永續承擔文明指南針的角色,與科學共同尋求世紀困境的解方。」

「科學實作哲學」帶來人文與科學的合作新可能

繼陳竹亭教授分享了跨科際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後,嚴如玉教授(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則分享了她在科學人文互動的個案經驗。嚴教授身為一個哲學學者,卻在因緣際會下,走上了不同於普通學者每天關在辦公室做研究的路。她為了提升生醫背景的學生對哲學的興趣,也為了把哲學帶到課堂之外,推動了青銀共學。

嚴教授推動青銀共學,提升學生對哲學的興趣,也將哲學帶到課堂之外。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嚴教授把社區中的長輩們請到大學的哲學課堂上,與大學生一起進行小組報告。這些生醫背景的學生們未來大多會從醫;因此,對未來將要在醫療院所工作的他們來說,與長輩互動是很好的練習。

嚴教授也針對與學生們未來在醫療場域會遇到的一些價值性思考,與哲學作出連結,讓學生們學習哲學能夠學以致用,對醫療過程有所幫助。舉例來說,她會帶領學生討論如何面對死亡、以及照護倫理等哲學議題。她認為,在學生未來的臨床工作上,這些哲學議題將派得上用場。

除了青銀共學外,嚴教授還以非常不同於傳統學者的方式,進行她個人的哲學研究。傳統哲學學者往往是埋首於書堆中,發展自己的理論;她則是親自到醫療院所中進行田野調查,去訪問醫生、護理師等第一線的人員。藉由直接了解醫療工作者在實作上遇到的困難,她試圖讓哲學能夠真正被實用。

嚴教授說,這樣的研究方法被稱為「科學實作哲學」。科學實作哲學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其實不單單適用於人文學門,也同樣適用於科學。非常理論性、艱深的基礎科學如果能夠走出象牙塔,了解社會的真實需求,便有機會與人文接軌。因此,不論是科學或人文學門,若研究者可以調整研究方法,從研究對象在實作上的細節出發,再轉而調整自己的理論,那麼科學與人文的互動、合作並非不可能。

科學素養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最後進行分享的是科普媒體《PanSci 泛科學》的知識長鄭國威先生。鄭知識長首先釐清了「人文」的定義:他認為,「人文主義」認為人類可以靠自身的能力認識這個世界,而「人文學科」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學科。從這個定義來看,人文與科學根本就不是分開的;畢竟科學也是人類靠自身能力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

鄭知識長提到,台灣的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中表現非常優異,世界排名名列前茅。然而,台灣的學生卻普遍缺乏自信,在失敗時容易產生自我質疑。

鄭知識長指出,台灣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在失敗時容易產生自我質疑。圖/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 – LMPST Taiwan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大致可以把人分為兩種:具有「定型心態」與具有「成長心態」的人。前者只重視結果、學習態度較消極,且容易受挫折打擊;後者則重視過程、學習態度較積極,且勇於面對挑戰。鄭知識長指出,具有定型心態的台灣學生似乎占多數。

鄭知識長在高中時也面臨相同的困境,他那時非常厭惡數學和理化,完全沒有學習他們的熱忱。他後來發現不止他是如此,有許多人也在學生階段就放棄了對科學的學習;這對台灣社會是個嚴重的現象。舉例來說,公投的題目許多都牽涉科學知識,放棄學習科學的公民要如何在這種公投中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樣的考量促使他後來創辦 PanSci 泛科學。

鄭知識長認為,獲得成長心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學會科學原則與方法,也就是用科學方法來面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培養科學素養則需要承認自己對許多事的無知,且需要身處一個好的素養集體之中。最後,鄭知識長勉勵大家一起培養出「科學思辨力」,為本次的論壇畫下一個強而有力的句點。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_96
3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The Taiwan Association for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MPST Taiwan)為國內非營利法人團體,主要幹部均為國內教授或研究員。本會以促進科學型的哲學研究為宗旨,工作包括國內專業學術工作、跨領域學科交流及哲學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