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是國際跨性別現身日(International Transgender Day of Visibility),此節日是由跨性別權利運動者蕾切爾•克蘭德爾(Rachel Crandall)於2009年發起[1],跨性別指的是心理狀態與原生性別不完全一致的人,例如說電影《丹麥女孩》的主角莉莉·艾爾伯(Lili Elbe)和《當他們認真編織時》的主角凜子。廣義來說在男女二元光譜之外的非性別二元(Non-binary)的人都包含在內。
有別於11/20的國際跨性別紀念日是以紀念因恐跨(transphobia)而被殺害跨性別的紀念性質,「現身日」則是以正面的方式慶祝跨性別為社會中的一員且為自己感到驕傲。今年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慶祝活動:像是英國倫敦舉辦了非競賽型的跨性別駭客松,為了讓大眾了解世界各地經常發生針對跨性別的犯罪活動以及增進跨性別社群的權益;TDoV 2017在加州舊金山舉辦了兩天的活動,30號在推特總部舉辦由YouTube Red原創的「This is Everything: Gigi Gorgeous」影片欣賞會,31號則是有大型的慶祝晚會;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則是有跨性別藝術家的作品展覽與拍賣會。
今天來聊聊數學和跨性別可以有怎樣的關係呢?這個問題可以從文學裡頭找到答案。知名小說家東野圭吾在《單戀》這本小說裡頭以一貫的懸疑、謀殺為劇情的故事裡頭,探討跨性別的生活處境與多元面貌,用極富詩意的莫比烏斯環「Möbius strip」比喻性別狀態。
莫比烏斯環是一個數學上的拓樸結構,只要將長紙條的一端扭轉180度再接到另一端黏起來,就可以得到只有一個面的莫比烏斯環。莫比烏斯環出現在許多藝術作品中,像是二十世紀的藝術大師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創作的三條蛇互相咬住對方的〈莫比烏斯環(一)〉和紅色螞蟻在莫比烏斯環上不斷向前爬像是無限符號∞的〈莫比烏斯環(二)〉以及〈騎士〉。台灣有一部與跨性別有關的紀錄片就叫做《莫比烏斯》。
小說家用莫比烏斯環描述性別狀態
如果是普通的一張紙,背面不管到哪裡都是背面,而正面永遠都是正面。兩者不會有相遇的一天。但若是莫比烏斯環,心想是正面而往前進的話,不知不覺間就會繞到背面。換句話說,兩者是相通的。這世上的所有人,都身處在這條莫比烏斯環之上。沒有完全的男人,也沒有完全的女人。不但如此,每個人手上的莫比烏斯環都不只一條。
性別氣質或是性向可以變換且非二元的特性經常以光譜做為比喻,小說家超脫出凡人的視角以數學拓樸結構描述性別狀態,可以不知不覺地從裡繞到外又能夠從外繞到裡,而且還是在同一個面上。如同書末〈M/W的悲劇〉一文所寫,人的靈魂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一種有如莫比烏斯環「∞」的狀態,也像是將英文字母M和W上下疊在一起的樣子[1]。
小說中東野圭吾還用了比例這個數學概念解釋性別狀態:
假設男人是黑石,女人是白石,原本所有人就不是徹底的黑或白,而是居於由黑至白的漸層當中。
每個人身處於漸層上的位子,會因為那一天的身體狀況或四周環境而左右挪移。就算是我或你,也會因為日子的不同,有時靠近女人那一端。不過就算百分之九十五的黑變成百分之九十的黑,也不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但如果百分之五十的黑變成百分之四十五的黑,就差的遠了。如此一來,白的部分就多了百分之十。
黑和白之間有無限多種灰階,有些人的顏色和出生時的顏色很接近,有些人的顏色則是在灰階較為中間的位置就像是跨性別,用數學的說法只是比例不同而已。而比例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而是在面對不同情境或是人物之下可能有不同的組合。
正好我之前的文章曾經介紹過在花蓮可以看到莫比烏斯環的石雕創作,是德國藝術家瓦勒里歐‧奇瑪裘(Valeriu Ciumacu)製作的〈世界可以是不同的〉,作品說明現實的兩個層面在本質可以是一體的;從不同角度觀看一個物體也會有不同的解釋,因此世界可以是不同的。此作品的色調符合小說中黑和白的比例關係,名稱與內涵也巧妙呼應跨性別呈現的多元氣質。
莫比烏斯環看似沒有實用功能,卻能夠在文學和藝術作品裡詮釋人類的內心世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發揮了用處。
參考資料:
- 陳國偉,M/W的悲劇–東野圭吾《單戀》解說
- 花蓮縣石雕博物館,世界可以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