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科愛看書之本月選書】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想要長命百歲,防災知識可萬萬不能少。天災除了造成人財損失,更進一步影響朝代更迭、改寫歷史。《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以人文的角度檢視日本防災史,看看古人在面對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天災是究竟是如何應對?讓我們汲取古人的智慧,更謹慎地面對大自然給出的戰帖。
大地震竟讓秀吉女裝出逃!?
一五九六年的伏見地震,差點壓死豐臣秀吉,當時的狀態都仔細記錄在古文書,流傳到今日。
地震發生在夏季烈日還在發威的陽曆九月五日。秀吉光著身子睡在城裡,他的愛子秀賴則是睡在身旁。當地震來襲時,秀吉立刻感覺到大殿將要崩塌,「趕緊起身抱起幼兒(秀賴)往外頭跑」(《日本西教使》)。「光著身子在房屋坍塌前勉強逃出,留得一命」(《增訂大日本地震史料》)。
當時在日本的傳教士馬上把消息傳給羅馬教廷。秀吉抱著秀賴儘速逃到戶外,是個正確的決定。「太閤殿下(秀吉)的日常生活起居都在那間大殿內,因此打造得美輪美奐,但是經過地震的搖晃之後,大殿整個崩塌。」(《日本西教使》)
秀吉親眼看著伏見城毀於地震,頓時覺得茫然若失。「不屈不撓的他,第一次體驗到恐懼,趕緊逃到廚房去討一杯水來喝」(《日本二十六聖人殉教記》)。伏見城除了廚房那一棟屋子之外,全被震垮。「天守的上方二重(兩層樓)被搖到垮下來」,由此可見災情慘重。(《板坂卜齋覺書》)
秀吉只能待在庭園內等候救援。最先趕到的人是細川伽羅奢的丈夫細川忠興,只見到「太閤連腰帶都沒繫上,對我說『與一郎(忠興)你好快啊』。」(《細川家記》)
接著趕到的是加藤清正。「太閤穿著女裝,被政所夫人(正室)、松之丸夫人(側室)、孝藏主(正室首席秘書)還有上﨟(高級女官)等女眷所包圍。」(《續撰清正記》)。雖然這是多年後的記述,但是可以瞭解秀吉當時披著女中的衣物,手上抱著秀賴,坐在女眷群中等待救援的情景。
其實當時的伏見城,已經堪稱為日本地震史上最悲慘的災難現場。那時的伏見城建造在「指月之岡」,也就是現在的 JR 桃山車站的南邊。現在已經建造了近畿財務局的公務員宿舍和觀月橋公寓樓房社區。那裡是一片東西寬五百公尺、南北寬二百五十公尺的敷地(山本雅和《伏見指月城的復原》)。偏巧不巧,當時秀吉出兵朝鮮半島,和中國(大明帝國)交戰當中,地震前正準備接見大明皇帝派來的使節。秀吉把他蒐羅到的美女全攬進伏見城內,想讓中國使節見識一下不輸給紫禁城的軍力與美女群,藉此向明朝皇帝示威。
結果地震來襲,美女聚居的長屋,建造工程當然比不過大殿,長屋全毀造成慘重死傷。「當時壓死了眾多女子,地震發生後,到處都聽見『救命』的喊聲」,但是細川和加藤急著確認秀吉的安危,只好「假裝沒聽見,一路衝向大殿,卻感到極為不忍」(《細川家記》)。
震災中被壓死的人難以計數,從五十人(《伊達治家紀錄》)到女性七百人(《日本西教史》)眾說紛紜,不過看震災的規模,至少有數百人死亡無誤。根據一六三四年的《京都御役所向大概覺》的記述,當時京都人口有四十萬人左右。伏見地震造成京都市內有「四萬五千人死亡」(狩野文庫《地震雜纂》)。
至於蒐羅美女的任務,也有留下紀錄,秀吉叫來奉行前田玄以,下令:「為了替代那些死去的侍女奴婢,你去京都、大坂、本地(伏見)尋找貌美如花的遊女(妓女),過一陣子要用來招待異國的使者」(出典同前)。
重建後的伏見城,銅牆鐵壁卻不防火
伏見地震時,豐臣秀吉拚了老命才從大殿裡逃出,但是當時收攬在城內的美女卻有上百人被坍塌的房屋壓死。朝鮮的古文書《再造藩邦志》中提到「宮女四百餘人全被壓死,關白自身則倖免於難」。可見伏見城的悲劇已經傳到了海外。不過,壓死眾多美女的位置並非在天守內,而是在伏見城的二之丸。當時在京都朝廷任官的壬生孝亮在日記中寫道:「伏見二之丸的女眷三百餘人在地震中喪失性命。」由此考量,她們應該是睡在城內的長屋裡,在半夜中遭逢地震。
大型的武家屋敷(宅邸),會提供辦公人員和侍女居住的長屋。而地震發生時,最先倒塌的也是這種長屋。比方說江戶時代的大名宅邸在遭遇地震時,會發生「殿下的大殿半毀,辦公人員的長屋全毀」的狀況。伏見地震就是這樣,德川家康的侍醫寫下「伏見城中的長屋坍塌,死傷不計其數」這樣的敘述。事實上,就連德川家康的宅邸也一樣,「(建築)二樓的長屋倒塌,加賀爪隼人(俸祿三千石)亡故」(《板坂卜齋覺書》)。
松平家忠的日記中提到「伏見城中的殿中及殿舍倒塌,造成女官眾夫人七十三人、下女五百餘人橫死。」文中所謂的殿中是指大殿,殿舍則是指那些附屬的長屋等房舍。因為長屋蓋得並不牢固,而且重量很輕,所以難以對抗地震。
那個時代,即使是簡易的房舍,也已經普及採用屋瓦來建造屋頂,而不是古早的木板或茅草屋頂了。但是有一個可能性,就是房舍的樑柱工程技術還沒追上強度更好的屋瓦屋頂。我想,說不定有些磚瓦業者會閱讀本書,我不希望大家誤解。照理說想要防震就必須減輕房屋重量。現代建築因為建造科技提升,強度更高,所以屋瓦屋頂坍塌的狀況不易發生,但基本要件是樑柱都要扛得住屋瓦的重量才行。
再者,建築工人的技術也很重要。以天皇御所來說,施工的時候都會特別顧慮,不使用釘子去固定屋瓦。因此遭遇地震時,御對屋、女御御座敷、御台所等處會有屋瓦崩落,但是建築物樑柱不會垮掉。
問題是一般建築物並沒有特別用心建蓋。醍醐寺三寶院的《文祿大地震記》裡就寫道:「這次的地震造成了(建築物)嚴重坍塌,是因為採用了屋瓦,很多房子都頭重腳輕。伏見城也是如此。所以伏見御城在重建時,特別提醒嚴禁使用屋瓦。」
秀吉在重建伏見城的時候,特別下令禁止用屋瓦。
重建的伏見城的模樣,可以在名古屋市博物館收藏展出的「洛中洛外圖」看到。原來如此,除了天守和城櫓等需要耐火的軍事設施,非得使用屋瓦不可,其他像大殿的屋頂則改成檜木皮與木屑來製造,而一般長屋則使用傳統的木板與茅草,伏見地震後秀吉相當執著於建築的耐震化。雖然是後人撰寫,並非第一手資料,但是《伊達秘鑑》裡有提及
「秀吉非常畏懼地震,所以新建的大殿裡有兩根柱子放在礎石之上,第三根柱子則是插入土中五尺(一.五公尺)……特別用心於對抗地震。」
只是,這樣的伏見城變得很容易失火,在關原之戰前夜,甲賀忍者還放火燒城,導致伏見城沒多久就被攻陷。
本文摘自《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