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我們犯了什麼太歲?你不知道的太歲天文學

陳民峰(蜜蜂老師)
・2017/02/18 ・404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實在戒慎惶恐,因為「安太歲」是臺灣與華人地區共有的常見習俗,寫得不好可是會有很多人罵的。本篇文不是想反對宗教民俗,更不是硬說這類崇拜為迷信,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對於民俗與科學中的關聯有些了解。畢竟太歲信仰,是中國古科學(天文學)延伸出來的宗教化儀俗。

什麼是歲星?

講到太歲,就要講到歲星;講到歲星,就要講到木星。

先從「歲星」來講,歲星就是中國古代對於「木星」的稱呼。木星是太陽系中由內而外算來的第五顆行星,也是最大的行星。我們夜晚看向星空,木星是僅次於金星的第二亮行星,易於觀測,因此成為各民族觀星的重要角色。

木星的外層由氫氣為主組成,是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的一顆。特徵是星球表面上長久不散的巨大紅斑。圖/By Kelvinsong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而木星是怎樣在天空中運動的呢?這部分文字比較難懂,可以看看以下一系列圖解怎樣解釋。

木星繞著太陽公轉,每轉一圈約需要 4332.6 天,差不多為 11.862 年。

圖/作者製作

用地球角度來看星空(天球),會發現木星需 398.88 天左右,也就是 1.09 年就能回到星空原本的位置。

圖/作者製作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之間,外圈的木星也在自己軌道上公轉。地球在內圈繞太陽每公轉一周(也就是一年的時間),外圈的木星才跑了 1/12 圈。

圖/作者製作

因為木星與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的結果,隔一年後的同一日,我們會發現木星真的有在移動,且移動約 31 度。(實際上是地球已經追過木星一圈以上)古中國將木星一年「超車」的進度稱為「一辰」,天空就大約能被分為「12 次(等份)」,對應 4 方位 12 區塊,並且中國古代將每個星空區塊命名為各種不同名稱。

圖/作者製作
  • 關於木星與各行星運轉的模擬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Open Source Physics @ Singapore」這個網站去看。維基百科上的「木星–地球相對運轉 gif 圖」也是用這檔案模擬,讀者可以下載這網頁的 Java 檔案,當然你可能需要先安裝 JAVA 才可執行。

歲星紀年法

木星每年都會在星空緩慢移動到下個區塊,木星今年轉到哪塊星空,就說「歲在 XX」,例如歲在流火就代表該年木星在流火宮[註 1]。每個時代的星空區域名稱會不同,而且古時候星空和現在也已經改變、不能對應,以下表格摘錄自維基百科 (且參照戰國時期的星空)。而太陽在天空中移動「經歷木星一年偏移的量」就是 1 個時辰 2 小時。

歲星
紀年
壽星 大火 析木 星紀 玄枵 娵訾 降婁 大梁 實沈 鶉首 鶉火 鶉尾
對應
二十八宿
















「歲星」這概念其實很好懂,就是西洋占星學的「木星星座」,只是 12 星座換成中國的 12 星次而已。這在日後就跟生肖紀年的系統結合在一起。

不懂木星星座,那麼來溫習一下這篇短片吧!

巧合的是木星在古代可觀察的幾顆行星(金、火、木)中具有接近整數年的運轉週期。

不巧的是木星繞太陽一圈並非恰好 12 年,而造成每年 0.14 年的誤差。白話來說:「在名為黃道的跑道上,木星跑了快 8 圈,卻被人類整整被少算 1 圈。」而累積 84.7 年就會造成木星多 0.14 × 84.7 = 12 年份的誤差。

體現在星空上,就是當我們以為木星 12 年回到原位時卻有一點點誤差。累積到第七輪(12×7),也就是 84 年後,木星已經移動了將近 30 度(1 辰)左右!這在古天文學上被稱為「超次」或者「超辰」,成為若是沿著古時紀年查出歲在 XX,看星空卻發現木星在 OO 區塊的詭異現象。

誤差那麼大,古人卻還是用歲星計時。直到漢朝劉歆在考據經書時發現許多時間與歲時兜不上,只靠文獻對比就提出約 144 年的誤差,後人又修正為 86 年,但更現代測量更精準應為 84.7 年。「超辰」若不改,代表「歲不正」,象徵的是顛倒錯亂、紀律不正,恐會國運不昌,當然要調整,因此漢代的《太初曆》、漢中的劉歆《三分曆》有進行修正[註 2],可是到東漢時期曆法皆不再修改,錯誤沿用就算我們現在知道 84~85 年需要修正一次,但歲星(木星)紀年依然難以實用。

圖/作者製作

此圖片以 2017 為基準,看看每個幾個甲(12年)後,實際木星的位置會有什麼變化。若我們以為木星恰好「會合週期」為 11/12 年整,那麼每年同一日木星會剛好超車 30 度,理論上 12 年後木星應該會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乖乖的停留在星空的同一個地方(30 × 12 = 360)。但實際上還是會有些微誤差產生,放大到世紀等級的程度時就會有影響了。

理想化的紀年與占卜行星:虛星太歲與干支紀年

其實在劉歆發現歲星的誤差以前,在中國戰國時期也開始流行「太歲」,又稱「歲陰」,太歲是相對於歲星的一顆虛星。曾替《禮記》下註的經學家鄭玄曾經解釋:「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右行=順時針、左行=逆時鐘),若歲星於天,太歲剛好於地。則這種描述想像讓民眾把太歲星跟地底有聯想性,因此認為動土不慎可能會觸犯太歲,也就是「在太歲頭上動土」。

古時認為歲星為眾星之王,歲星當頭時運佳;而離歲星最遠的星宿,自然是最形影孤離、不受照顧的星群。引用清代《協紀辨方書.卷十》總結:「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可以知道歲星(木星)原本是帝王星、吉星,但一般民眾需要適當避諱才可得恩澤,才需要「安太歲」。

因此為了占卜學需要,戰國時期歲星這顆虛構的煞星就出現了,一開始民間不但不崇拜,甚至避諱。此時太歲還不是用來紀年,而是用來占卜吉凶,《荀子.儒效》就有提到武王伐紂,出兵之日時太歲星的凶兆[註 3]。直到後來太歲星才被用來使用於曆法,與歲星混淆,逐漸發展出「太歲紀年」,太歲紀年正為歲星紀年(+6)地支。

圖/作者製作

然而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混用了一段時日,甚至是使用同一套曆法,卻同時有歲星紀年與太歲紀年的存在混用。大致上直到漢武帝以後,史官們偏好太歲紀年。這些混亂混用的狀況,直到西元 143 年(漢安二年)經過「漢安論曆」後,歲星紀年才趨於穩定。在新朝(王莽)以後,才開始結合以太歲為主的「地支紀年」,將黃道十二次(星宮)重新分為十二地支。

後來為了解決歲星需要一直調整誤差的問題,就開始以太歲作為理想化星體。

這顆理想化星體「太歲」有幾個特徵:

  1. 看不到,但假設跟行星方向相同
  2. 跑的剛好,跑得比較慢,一年多跑 30 度而不是 31 度,不須調整誤差
  3. 方便計時,跟著曆法年份一起跑,而不會每一圈都偷跑一點點

因此太歲星再也不是木星,而是一個單單純純,假想跟著年份一起運轉(流年)的星體。

本質上,古人對歲星的崇拜是出於對星體的崇拜。但後來太歲星已經不是實際星,也不再參照木星的運行,而是假想一顆全新的行星,對於太歲的崇拜反而近似方位(地支)或者年份(流年)的崇拜。[註 4]

太歲的宗教化、神格化過程

後來經過很長時間,太歲受到了佛教、道教的發展影響,漸漸被吸收為神格化的神祉。我們常在宮廟看到的生肖與「刑德」,始出於漢朝就有類似凶星煞的雛型,到了唐代開始神格化,到了明朝開始為今日安太歲的雛形。

太歲的源流,原本是從木星運行制定年曆而來,再演變成星辰崇拜。當太歲因為曆法需要而規範化時,再演變成方位與流年崇拜。而日後道教發展、佛教密宗傳入後,另一支崇拜北斗七星、崇拜自己星斗的信仰,逐漸變成本命信仰(拜自己的天運),甚至人神格化、將人封神,成為今日的樣態。

信不信現在的安太歲習俗由你,但希望這篇文能讓你認識祭拜神明的由來。就算是信仰,也不要迷信,以正面能量看看也可。若你不認同這樣從科學、歷史曆法來看待民俗信仰,我只是提出一種看待方式,你也可以從這網址中看看民俗專家怎樣解釋囉。

至於太歲的演變怎樣跟星座扯上關係呢?我們就等到下篇文章來瞭解吧!

註解

  1. 《國語.晉語》「歲在流火」即是歲星紀年的體現。
  2. 《後漢書.律曆》「其後劉歆研機極深,驗之春秋,參以易道,以河圖帝覽嬉、雒書甄曜度推廣九道,百七十一歲進退六十三分,百四十四歲一超次,與天相應,少有闕謬。」
  3. 《荀子.儒效》「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至汜而汎,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隧。」戰國時代就有以太歲為煞星凶星的體現。
  4. 本段落的資料,大部分參考於陳峻誌的《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一一以先秦至西漢為討論範圍

資料來源

  1. 陳峻誌《歲星與太歲之對應關係──以先秦至西漢為討論範圍》
  2. 陳峻誌《太歲的信仰溯源與祭祀空間 以臺灣為主的討論》中興大學論文
  3. 陳峻誌《太歲信仰研究》中興大學論文
  4. 維基百科《歲星信仰》條目
  5. 維基百科《木星》條目
  6. 維基百科《地支》條目
  7. lookang lawrence wee . Ejs Open Source Kepler 3rd Law System Model Java Applet.
  8. Seligman, Courtney . Rotation Period and Day Length.
  9. 《後漢書》志第二‧律曆中
  10. 《國語.晉語》
  11. 《荀子.儒效》
  12. 蔡伏篪《十二生肖的產生—來自黃道十二星垣與廿八星宿的關係
文章難易度
陳民峰(蜜蜂老師)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現職新北市北大國小教師,關心生態、教育,和動保議題,喜愛科學小知識。目前為國語日報科學版、聯合報鳴人堂,和人文主義工坊作家。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3

文字

分享

0
5
3
解析韋伯太空望遠鏡第一批影像背後的科學意義
EASY天文地科小站_96
・2022/07/14 ・4350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作者:林彥興|EASY 天文地科小站主編、清大天文所碩士生,努力在陰溝中仰望繁星

萬眾矚目的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在經過半年的校準與測試後,終於公開了它拍攝到的第一批成果。這些五彩斑斕、美麗絕倫的照片究竟是什麼樣的天體,照片的背後又有哪些深藏的意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解密,韋伯的第一批照片吧!

韋伯望遠鏡是什麼?

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是美國、歐洲與加拿大太空總署合作開發的新一代旗艦級紅外線太空望遠鏡,也是無數天文學家夢寐以求、能幫助人類破解許多未解天文迷團的利器。

韋伯的研發其實早從 1996 年就已經開始,但是由於開發時遇到諸多困難,導致嚴重的預算超支與進度延宕,這台耗資上百億美金的超級望遠鏡,直到去年年底才終於從法屬圭亞那發射中心,用一枚亞利安 5 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前往距離地球 150 萬公里的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

拉格朗日點是什麼?

日地拉格朗日點一共有五個。當物體在這些點上,其受到來自太陽與地球的重力恰到好處,因此太空船只需要少量的燃料,就可以長期與地球和太陽保持穩定的相對位置,可謂是地球軌道附近的風水寶地。

而韋伯繞行的,是位於地球後方的第二拉格朗日點,簡稱 L2。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只有 L2 的位置剛好會讓地球、太陽、月亮都在同一側,而這三個星體正是天文望遠鏡的主要紅外線光害來源。位在 L2 的韋伯,就可以用它的遮陽帆一次把三顆星體全部擋住,認真凝望遠方而不受干擾,因此 L2 可以說是觀測宇宙的絕佳地點。升空的幾個月之間,韋伯已經完成一系列的儀器校準工作,一步步把望遠鏡調整到最佳狀態。

相比知名前輩「哈伯太空望遠鏡」,韋伯的優勢不只是擁有比哈伯大六倍的鏡面,更重要的是它是以紅外線為主力觀測波段。宇宙膨脹造成嚴重紅移,但哈伯望遠鏡的守備範圍主要是可見光,波長範圍是 90 – 2500 奈米,可說是鞭長莫及啊。

這時換上以波長 600 – 28500 奈米的紅外線為守備範圍的韋伯,就可以讓我們看到更遙遠、更古老的宇宙。此外,同一個天體在可見光和紅外線看起來,往往長得相當不一樣。這個強大的紅外線觀測能力,正是韋伯最引以為傲的武器。

作為深具儀式感的第一批科學影像,韋伯這次公布的影像分別對應四個主要科學主題:早期宇宙星系演化恆星的生命循環系外行星

1. 早期宇宙—— 星系團 SMACS 0723 與重力透鏡效應

星系團 SMACS 0723。圖/Webb Space Telescope

畫面中心黃白色的天體,是由成百上千的星系共同組成的星系團 SMACS 0723。在韋伯之前,哈伯太空望遠鏡就曾經花費數個禮拜的時間拍攝這個星系團。然而擁有更大鏡面、更精良儀器的韋伯,僅用了 12.5 個小時就拍出了解析度更高、畫面品質更好的照片,讓我們看到許多以前難以辨識的黯淡星系。可見哈伯與韋伯在觀測能力上的差距。

對天文學家來說,圖中最令人興奮的其實不是前景壯闊的星系團,而是後方這些經過重力透鏡扭曲和放大的小小星系們。星系團龐大的質量扭曲了周圍的時空,讓整個星系團好像一塊巨大的放大鏡一樣,可以偏折和聚焦通過的星光,稱為「重力透鏡效應」。

當星系團後方更遙遠、更古老的星系發出的光線通過星系團時,就會被星系團的重力透鏡效應偏折和聚焦,形成而圖中無數弧形的扭曲影像。

紅圈為照片上受重力透鏡影響的區域之一,可以看到星系被拉長。

這些仍在襁褓中的小小星系,往往正在快速的孕育新的恆星,或是互相合併,因此有著混沌不規則的形狀。離我們越遠的星體發出的光,需要越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我們的眼中。因此研究這些遙遠且古老的星系,能幫助天文學家理解宇宙早期的模樣。

2. 星系演化——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

上一張照片讓我們認識星系的起源,這張「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則可以讓天文學家更仔細地研究星系內的複雜結構,以及星系與星系之間的交互作用。

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圖/Webb Scape Telescope

正如其名,「史蒂芬五重奏(Stephan’s Quintet)」是由五個視覺上相當靠近的星系所組成。但其實最左邊的這個星系(NGC7320)與另外四者並無關聯,只是從地球上看剛好位在天空中差不多的位置而已。

圖片中偏向黃白色,感覺如絲綢般順滑的部分是在近紅外線波段拍攝,主要顯示的是星系中恆星的分布;而醒目的橘紅色,則是來自中紅外波段的資料,展示的是星系中的高溫塵埃,以及星系中的氣體高速對撞時產生的震波(Shock wave)。

除了影像,韋伯還使用光譜儀仔細檢視了影像中右上方的星系(NGC 7319)中心,因為那裏有一顆比太陽重 2400 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正在吸食周遭的氣體,並在過程中釋放巨大的能量。

藉由觀察光譜的細節,韋伯可以分辨出像是氬離子、氖離子或是氫分子等等化學組成,甚至知道氣體的溫度、運動速度這些從一般照片難以辨識的資訊。

史蒂芬五重奏就像一個天然的實驗場,讓天文學家研究星系演化的詳細過程。

3. 系外行星——WASP-96 b 的大氣光譜

這一張照片可能是整批影像中,視覺上最不起眼的一張,它是系外行星 WASP-96 b 的大氣光譜。

WASP-96 b 的大氣光譜。圖/Webb Scape Telescope

最近 20 多年來,人類對太陽系以外行星的認識越來越多。截至今日,人類已經發現超過 5000 顆系外行星。然而,以現有的觀測技術,天文學家通常只能用一些間接的方法,測量它們的質量、半徑、軌道週期等粗略的特性。想知道這個行星是否適合生命生存,就不能少了行星大氣層的化學組成和溫度資訊。

那要怎麼取得行星的大氣資訊呢?當行星通過恆星跟地球中間時,恆星的一部分星光將會通過行星的大氣層,並被行星的大氣吸收。吸收的多寡和波段,取決於行星大氣層的溫度和化學組成等特性。此時,天文學家就可以藉由分析光譜中的各種特徵,去回推行星大氣層的性質。

圖片中的白點,即是韋伯實際觀測 WASP-96 b 時取得的光譜資訊。而藍色的線,則是天文學家認為最貼合觀測數據的理論模型。

根據這個觀測結果,天文學家計算出 WASP-96 b 的大氣溫度約為 725°C,大氣中明顯有著水氣,並推測可能還有雲和霾存在。未來進一步的分析和觀測,將為世人揭開更多系外行星的神祕面紗。

4. 恆星的生命循環——「南環狀星雲」與「船底座大星雲(Carina)」

最後兩張照片都與恆星的生命循環有關。正如人會有生老病死,恆星也是一樣。

恆星一般誕生在巨大分子雲中,氣體在重力吸引下逐漸塌縮、升溫並點燃核融合,成為一顆恆星。

當小質量的恆星步入晚年,其結構容易變得不穩定,最終將自己的外層氣體拋射出去,形成美麗的行星狀星雲,也將氣體吐回到星際空間中,成為下一代恆星的養分。氣體都拋射完之後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

各位現在看到的,是暱稱「南環狀星雲」的行星狀星雲,左右兩張圖分別於近紅外線與中紅外線拍攝。

南環狀星雲。圖/Webb Scape Telescope

我們可以看到,左圖中的影像比右圖要更清晰一些,這是因為在相同的望遠鏡口徑下,波長越短所能達到的理論解析度就越高。

有趣的是,在左圖中看起來位於星雲中心的明亮恆星,其實並不是行星狀星雲的核心。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其左下方,一顆被塵埃包裹著的黯淡白矮星。在近紅外線波段的影像中,這顆白矮星幾乎淹沒在隔壁恆星的炙烈星芒之中。

但在中紅外波段,由於恆星的亮度相對降低,包裹著白矮星的塵埃發出的光就變得清晰可見。再次展示即使是同一個天體,使用不同的波段進行觀測,往往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

最後這片壯麗的宇宙山崖,則是位於「船底座大星雲 Carina」西北角的 NGC3324 恆星形成區。在這裡,源自星雲中無數初生恆星所發出的炙烈輻射、恆星風與噴流,吹散、游離了星雲中原有的濃密氣體與塵埃。交織出這片壯闊而複雜的結構。

船底座大星雲(Carina)。圖/Webb Scape Telescope

這張照片一共結合了這六個不同的濾鏡的影像拍攝而成。每個濾鏡涵蓋的波段各不相同,代表的物理意義也不一樣。比如(F090W、F200W、F444W)這三個寬帶濾鏡,分別在影像中按照波長順序,以藍色、綠色和紅色這三原色呈現,為照片打下骨幹。而在此之上,照片的製作團隊又疊上青色代表氫原子的(F187N)濾鏡影像,以黃色代表氫分子的(F470N)濾鏡影像,以及用橘色代表甲烷和多環芳香烴的 (F335M) 濾鏡影像,為照片再添更多的細節。

想要將這麼多個波段的影像全部結合起來,仔細調整讓細節更加突出,最終呈現出一張如此絢麗又震撼的照片,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展示了韋伯太空望遠鏡不僅在科學上相當重要,在藝術上也價值非凡。

最後別忘了,以上只挑選介紹了第一批資料中最具代表性的幾張,更多關於五個目標的照片和光譜,可以在韋伯的官網上找到。而這批照片,又只是韋伯未來二十年服役生涯中,前兩個月的小試牛刀而已。韋伯的時代,才剛剛要開始!

EASY天文地科小站_96
22 篇文章 ・ 1017 位粉絲
EASY 是由一群熱愛地科的學生於 2017 年創立的團隊,目前主要由研究生與大學生組成。我們透過創作圖文專欄、文章以及舉辦實體活動,分享天文、太空與地球科學的大小事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太陽系裡最大的峽谷、最高的火山,都在火星上!——《有趣的天文學》
麥浩斯
・2022/04/23 ・76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布滿鐵鏽的紅色沙漠:火星

在地球上用望遠鏡觀察火星,火星上的地形很難看清楚,只能看到最明顯的三種顏色色塊:紅、黑和白色。

比起水星和金星,火星算是比較宜人的行星,人類已經發射許多太空船前往探索,未來甚至可能移民到火星上生活,火星很可能成為人類下一個家園。圖/麥浩斯出版

火星表面充滿紅色塵埃,這些紅色塵埃由氧化鐵組成,也就是鐵鏽,火星表面絕大部分被氧化鐵覆蓋,所以表面看起來是紅色。

火星表面還有黑色的玄武岩,這些黑色玄武岩不會一直在那裡,有時黑色玄武岩會被紅色塵土覆蓋,當紅色塵土被吹散,黑色玄武岩又裸露出來。火星在南北兩極有白色的極冠,極冠是由水冰和乾冰組成,南北兩極的極冠會隨著季節變換而改變大小。

在火星上,除了兩極的白色極冠,還可以看見一些由冰晶組成的藍白色水冰雲。

壯觀的峽谷和火山

雖然火星的直徑只有地球的一半,不過火星上的峽谷和火山卻非常壯觀。

水手峽谷(Valles Marineris)長度約四千公里,這相當於美國的寬度,最深可達 7 公里,是太陽系裡最大的峽谷之一。火星表面有一座太陽系裡最高的火山: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奧林帕斯山是座盾狀火山,如果從附近的平原算起,它的高度約 26 公里。

圖/麥浩斯出版

比起荒涼死寂的水星和高壓炙熱的金星,火星似乎有趣多了!

──本文摘自《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天文學》,2022 年 3 月,麥浩斯出版

麥浩斯
11 篇文章 ・ 7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