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邊的讀者應該都看過哆啦 A 夢劇場版動畫《大雄的恐龍》吧!雖然新版與舊版在劇情的安排上有些許的差異,但劇情的主軸都圍繞在主角大雄挖掘到一枚蛋化石,在哆啦 A 夢運用道具時間包巾還原後發現了一隻鈴木雙葉龍(Futabasaurus suzukii)所展開的冒險故事。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館的鈴木雙葉龍(Futabasaurus suzukii)收藏。圖/By Dick Thomas Johnson from Tokyo, Japan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 Futabasaurus at Japan Gallery, CC BY 2.0,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生態學上的 r/K 選擇理論,雙臼椎龍一類的蛇頸龍顯然屬於 K 模式,選擇這個策略的動物通常子代的數量較少、親代會投資較多的資源在子代的撫育上。而這很可能意味著蛇頸龍其實具有較為複雜的社會行為,就像今天的鯨豚類。當然我們目前仍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他們養育子代的程度能達到什麼地步,但至少這些新的化石證據也帶給了我們對這些水中蛟龍更多的想像空間,而非僅限於原有的既定框架之中。
J 編註: r/K 選擇理論中,r 擇汰物種傾向產下大量子代,面對變動較大或不可預期的生存環境,子代個體存活率較低 ;而 K 擇汰物種傾向投資少量子代,確保每個子代有較高的機率存活到成體。(資料來源:科學 Online)
Renesto S, Lombardo C, Tintori A, Danini G (2003) Nothosaurid embryo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northern Italy: An insight into the viviparity of noth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3: 957–960
Cheng, Y.-n., Wu, X.-c. & Ji, Q. 2004. Triassic marine reptiles gave birth to live young. Nature 432, 383-386.
O’Keefe, F. R. & Chiappe, L. M. 2011. Viviparity and K-selected life history in a Mesozoic marine plesi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Science 333, 870-873.
第一種方法是透過風化層 X 射線成像光譜儀(Regolith X-Ray Imaging Spectrometer, REXIS)來觀測 X 射線光譜。讀者或許會想,X 射線多用來觀測高能天體的輻射,像是黑洞、超新星爆發等事件,並且小行星本身也不會發出 X 射線,為何要攜帶這樣的探測儀器?
事實上,當元素吸收到宇宙射線或太陽所發出的 X 射線時,內層的電子會吸收能量並游離,而外層的電子便會向下躍遷,補上原本內層電子的位置,更外層電子又再補上外層電子的位置。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便會發出 X 射線。而由於每個元素的能階都是獨一無二的,藉由觀測X射線的光譜,我們便能了解小行星上各處的元素豐度。
這樣的分析方式被稱作 X 射線螢光分析(X-ray fluorescence, XRF),是一種非破壞性的元素鑑定方式,地質考察、考古甚至是博物館文物鑑定都常利用此方式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