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索德柏是我最愛的美國導演,他的電影我一定不會錯過!史蒂芬·索德柏是少數藝術和商業都能同時兼顧的鬼才。1989年其作品《性、謊言和錄影帶》(Sex, Lies, and Videotape)獲當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從而一舉成名。「性、謊言、OOXX」更成了流行名詞。2001年其兩部作品《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以及《天人交戰》(Traffic)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最後憑藉後者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這在奧斯卡歷史上是第一次。《天人交戰》更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電影中以毒犯、執法者、司法官為主軸多線並進的方式呈現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他的《瞞天過海》(Ocean’s Eleven)和《瞞天過海:13王牌》(Ocean’s Thirteen)也是商業片的經典。前年,我在短短一兩個月觀看了他風格迴異的電影《切·格瓦拉》(Che)兩部曲《切:28歲的革命》(CHE: The Argentine)和《切:39歲的告別信》(CHE: Guerrilla)和《爆料大師》(The Informant!),是一種有趣的觀影經驗,他處理不同電影題材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2009 年風靡全球的電影《阿凡達》(Avatar),預計將在 2022 年底推出續集《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當年第一集的劇情裡,下半身癱瘓的男主角,透過控制他的替身,而得以重新站起來。[1, 2]片名的英文單字「avatar」原有多重涵義,例如:虛擬世界的替身、印度教神祇的化身、代表某概念的人物等。[3]在現實世界中,以替身來彌補殘疾的概念,正是科技發展的潮流。2018 年日本的Avatar Work 技術,讓身障者從遠端操控機器人OriHime-D,為咖啡廳的客戶服務。[4]在不遠的將來「元宇宙」(metaverse)中的「虛擬替身」,也能給他們更便利的社交空間。[5]然而,有沒有什麼替身科技,是為精神障礙人士量身訂製的呢?
日本的 Avatar Work 技術,讓身障者從遠端操控機器人 OriHime-D,為咖啡廳的客戶服務。(來源:LTN on YouTube)
第二階段「關係、發展與情緒處理」(Relational, Developmental and Emotional Processes):在對話中導入自傳性的內容,試圖創造生命的意義,解決過往創傷,並重拾力量。受試者練習對抗幻聽(替身)的壓迫,由爭執中抽離,不從「它」或別人的角度看待自己。其中有些人藉此重塑被歧視的經驗,並接受自我;與幻聽中逝者的聲音(替身)對話,以撫平傷痛;或是勇敢面對羞愧自責的內在情緒,準備重新融入社會。結束前,則聚焦未來,討論對病患有意義的復原計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