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4/11
我們怎麼「看到」顏色,「察覺」東西在動呢?為了破解這個謎題,神經科學家李奇鴻不但致力於分析果蠅大腦,也樂於提攜後進。
・2021/08/30
在穿透深度與解析度中取得平衡的光學顯微鏡,非常適合用於研究小動物的腦。近期,朱士維的跨領域團隊發表了數個嶄新的顯微技術,分別在解析神經訊號和結構有了重大突破。
・2020/10/25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於 10月 12日召開 「政府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豬肉進口,對國人健康之影響與危害」公聽會;席間,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博士王文心引用中國醫藥大學為主的研究團隊所發表的期刊論文,該研究以果蠅為模式動物做實驗,發現被餵食萊克多巴胺的果蠅腎臟結晶增加、攀爬能力減弱、壽命縮短。 後續許多新聞報導和團體也跟著引述這篇研究,原始研究團隊並沒有人出來回應。這篇在公聽會後很有存在感研究,到底說了什麼?真的這麼具有指標性嗎?可以用做政策討論參考嗎?
・2020/04/30
中研院江安世院士、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助研究員,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一次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並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此新技術可望揭開大腦記憶機制的神秘面紗。研究論文已於去(2019)年 10 月 18 日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03/14
我們的動機是如何形成的?大腦如何操縱飢渴的行動?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林書葦助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發現果蠅腦中有一種名為 leucokinin 的神經傳導物質,它能調控不同的神經細胞,影響果蠅進行覓水或覓食的行為,更發現渴、餓的神經機制在果蠅腦中會交互作用,研究成果已於 2019 年 10 月登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01/11
當我們受到驚嚇的時候,為什麼會整個人暫時僵住、動彈不得?研究團隊發現,當果蠅經驗到意料之外的環境改變,神經系統會快速釋放血清素,讓身體暫時不動,來應對可能的威脅,並在上個月底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期刊。另外,研究團隊也發現,當研究人員激發會釋放血清素的神經元,會讓果蠅的移動速度慢下來;靜默相同的神經元會讓果蠅的移動速度變快。
・2018/07/10
原來噪音沒有想像中一無是處?它可以增強動物對外界的反應力,而大腦內部的噪音亦可以幫助神經傳遞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