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4/04/16
數位顯微鏡沒有目鏡,而是以數位相機、電腦取代。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又該如何計算放大倍率呢?
・2021/08/30
在穿透深度與解析度中取得平衡的光學顯微鏡,非常適合用於研究小動物的腦。近期,朱士維的跨領域團隊發表了數個嶄新的顯微技術,分別在解析神經訊號和結構有了重大突破。
・2019/04/26
每個細胞攜帶 23 對染色體,而我們的遺傳資訊儲存在細胞核中,而在 6 微米的細胞核,若把存在其中的 DNA 資訊拉直拉平,那麼大約會有 2 公尺長,這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就像把繞地球 3 百多萬圈的細繩,放到一顆籃球裡面[註1],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呢?
・2017/05/08
動體視力對於運動員很重要,而研究移動快速的細胞、病毒、細菌時,為了讓顯微鏡底下的世界看得更快更清楚,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的謝佳龍助研究員,與團隊一起研發每秒可拍五十萬張影像的光學顯微技術,有助科學家在對生物系統造成最小干擾的情況下,直接觀察奈米尺度的活體現象。
・2015/04/07
自從十六世紀末顯微鏡問世以來,人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在生活周遭潛藏著肉眼看不見的大千世界。虎克看見排列整齊的植物細胞,雷文霍克發現水中充滿微生物;隨著顯微鏡不斷地改善,我們也一直往萬物的內部深入,但這樣的進程終於撞上了一堵牆,一堵無法翻越的牆──可見光的波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