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官大為(Wiwi)
在上一篇文章,我向你介紹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可以把聲音記錄下來的機器 – 由法國人 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 在 1859 年發明的「Phonautograph」
(上一篇文章閱讀:數位音樂科技(二): 人類歷史的第一個錄音?)
這台機器可以把聲音畫到紙上面,但沒有辦法回放聲音,雖然後人運用電腦光學掃瞄重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錄音」,但是 Scott 的這個發明還是不能算是人類史上的第一個「真正」的錄音器。
第一台「真正」的錄音器
在 Scott 發明 Phonautograph 的十八年之後,終於有另外一位更強大的宅男,成功的做出了可以錄音也可以放音的機器,這位宅男不是別人,就是那位帶給我們電燈泡和攝影機的、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 1847-1931)。
1877 年,愛迪生用了和 Scott 類似的想法(漏斗、振膜、筆狀物和紙),做出了一台可錄音可放音的機器,稱作「留聲機」(phonograph)。
愛迪生的發明跟 Scott 最大的不同是,Scott 的錄音器是利用筆狀物把白紙上的煤灰刮掉,而愛迪生的錄音器是用針刺在錫箔紙上面。沒錯,就是你會放進烤箱裡的那種錫箔紙,愛迪生居然想得到要把它拿來當作錄音媒材!
因為針在錫箔紙上劃過去之後,會產生真正的凹痕,所以當你把針放在已經有凹痕的錫箔紙上,錫箔紙就會反過來去震動針,進而帶動與針相連的振膜,然後反過來從漏斗處發出聲音。
因為錫箔紙錄音容易破裂、不耐久,播放幾次之後就不能用了,所以沒有辦法量產。後來他們把錄音媒材改成蠟,更後來改成使用塑膠。
接下來的這個 YouTube 影片,就是一台與愛迪生類似的圓筒式留聲機撥放的樣子,聲音內容是愛迪生最早的錄音之一,首先是一段小號獨奏,然後有愛迪生的講話聲。
形狀不好
一直到目前為止,留聲機錄音媒材的形狀都是圓筒狀的,不過有些人認為,把錄音做成圓筒狀的很笨(又不是洋芋片),加上因為聲音是記錄在圓筒的外側,所以你必須用看起來很笨的方式拿它才不會刮到(如下圖)。
於是終於有一個叫做 Emile Berliner (1851-1929) 的德國人看不下去了,他覺得錄音不應該長得像品客洋芋片,應該要長得像下面這樣子:
1889 年,圓盤狀錄音發明,他跟圓筒狀錄音並存了一小段時間,後來就全面取代了圓筒狀錄音,一直到 2014 年的現在,你依然可以在唱片行買到這一種圓盤狀錄音,它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被使用最久的錄音媒材了。
磁帶
時間快轉到 1960 年代,人們發現聲音除了可以刻在塑膠圓盤上,也可以刻在磁帶上。首先被發明的是這種大錄音帶,因為它可以儲存八軌聲音,所以被叫做「8-track tape」;隨後又出現了迷你錄音帶(compact cassette),一直到 1990 年代都還有許多人在使用。
在五十年前,車上有磁帶播放器可是超酷炫的阿!
然後就是您熟悉的了
1980 年,Sony 和 Philips 公司發明了 CD 唱片(compact disc),音樂從此正式進入用數字來保存的時代。1994 年,MP3(MPEG Audio Layer III)檔案格式發明,MP3 有特殊的壓縮方式,讓它只要使用大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數字量,就可以達到類似 CD 唱片的音質。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在我小的時候還算是最新科技的 CD 唱片,現在也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了。在未來人類會怎麼儲存聲音呢?搞不好哪一天 MUZIK ONLINE 上會賣一種藥丸,你只要吞下去,整個古典音樂資料庫就會被輸入到你的大腦可以隨時播放也說不定,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