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表於潮人物2013六月號。
身為哲學系學生,我對能源政策有什麼獨到的見解?答案是沒有。不過我們長久以來研讀哲學家們枯燥龐雜的爭論,深深體會怎樣的討論容易有建設性,怎樣的討論可能淪為跳針打嘴砲,浪費大家的時間。以下羅列幾項這次核能討論中常見,但實則有礙溝通效率的說法,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1.你說核廢料很安全,不然核廢料放你家啊!
這種嗆聲字面看起來是在說:如果你擁核,而國家聽取了你的意見,那麼,你就必須為你提供的方案背書,在必要的時候付出犧牲。然而,如果我們最後走向有核的未來,當初倡議擁核的人是否就比較有責任犧牲自己的方便來處理核廢料?當然不,除非你也同意當初倡議反核的人比較沒資格使用核能生產的電,至少這樣比較公平一些。
不過,同情地理解,當反核方質問擁核方願不願意把核廢料帶回家,這質問背後有另外一層意思:你憑什麼相信核廢料這麼安全?證據在哪裡?從這個問法出發,才會進入比較有建設性的討論。
2.車諾比的畸形兒
討論輻射病變的反核文宣,偶爾會附上那幾張經典的車諾比畸形兒童照,或是日本在福島事件後出現的畸形動植物相片。這些圖片成為熱門選擇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認知系統喜歡例子和故事,這就是為什麼具體的個案總是比統計數字吸引人。
然而,剛好就是基於這一點,你必須對它們格外留意。這些圖片在文案的搭配下,很容易就讓你有核災非常危險、無法控制的印象,而你根本來不及思考那些你應該想的事情,例如:那些連體哈密瓜、奔跑的蘿蔔、大便形狀翅膀的蟬,是來自福島,還是三百公里外的東京?就算那些畸形兒真的來自車諾比災區,他們在當地兒童中所占比例是否超出正常值?
3.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常見的另一種反核說法,是「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例如「我們無法百分百保證核電安全,那就不該蓋!」、「科學家沒辦法百分百保證核廢料處理場附近民眾的健康,那就不該製造核廢料!」等等。
支撐這種說法的立場有很多種,不過它們都有顯著缺點。例如,若你真的主張「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那麼你也不該開車出門或者吃茶葉蛋。
可能有人會這樣釐清:我要冒的風險我可以自己負責,但是集體決定的政策關係到全民,所以不能冒險。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可以冒險而政府不行,所以你可以一面堅持核四必須絕對安全,一面冒著無法排除的交通意外風險開車出門。然而,即便是這樣,這種建議也不會比較好,因為光是考量防震係數,這麼高的安全要求就會把大部分的公共建設案卡死。
另一個釐清的方法,是強調核電廠跟其它公共建設不一樣:想想看,核電廠一出問題,就要疏散幾十公里,然而,圖書館就算蓋壞了,是能引起多大規模的災難?這種說法可以讓「一丁點風險都不能冒」的堅持不致於威脅到圖書館這類公共建設,但依然可能導致能源政策無解的局面。例如說,如果我們基於能源穩定性等考量選擇火力作為核能的替代方案,我們依然面臨一樣的問題:火力發電廠的碳排放可能大範圍地危及生態、安全和健康。全球暖化和空氣污染的危害是緩慢且不知不覺的,但所有認真思考風險的人都沒有理由把它們排除在考量之外,特別是當核廢料輻射對健康的威脅正是當前重要反核理由的時候。
4.擁核者主張核電廠比火電廠環保,笑死人了,他們才不在乎環保!
這個反應偶爾會出現在擁核者提出關於全球暖化或空氣污染的論點之後。此說法讓發言者感到安全,因為它把擁核派塑造成壞人。然而,這正是此反應的危險之處:核電廠跟它的替代方案比起來,哪個對環境的影響較糟糕?要回答這個問題,你該考慮的是那些相關的事實,不是跟你辯論的人的心態。
當然,虛偽的討論者總是不令人放心。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為了自己支持的政策不惜假扮成環保人士,那他提出來的那些關於環保的論點,又能有多可信?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順,但有幾個眉角值得思考。首先,提供關於環保的論點,不代表對方就是想要以環保關懷者的姿態參與討論。他確實可能一點也不在乎環保,只是想提醒那些真的基於環保考量反核的人,或許還有一些事實是他們會想要考慮的。再來,所有目的,不分好壞,都可能導致隱瞞和欺騙。真心誠意的環保人士,也可能為了自己的誠摯訴求而選擇性揭露或放大部分事實。
5.核廢料很安全啊,蘭嶼人有什麼好不滿的?
核廢料議題的嚴重性浮上檯面之後,擁核者不時會受到逼問,這種逼問有一定程度的篩選作用:如果你認為台灣的核廢料無法被恰當處置,你大概很難心安理得擁核。因此,願意公開擁核的人多半對核廢料有說法。例如他們可能主張,目前放在蘭嶼的乾式核廢料沒有大家認為的那樣危險,也沒有致癌的證據。然而,這種自信有時候會讓擁核者說過頭,噴出「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蘭嶼人有什麼好抗議的」這種話。
大家都會同意,若要為蘭嶼核廢料儲存場提供正當性,政府必須一定程度確保廢料安全。然而,這並不代表假若我們都同意核廢料很安全,蘭嶼人就沒有權利繼續主張遷出。在民主社會裡,政府的行事必須透明,隨時提供人們清楚正確的資訊以供決策,任何誤解都可能破壞公共決定的程序正義,例如說:在當初協商時,放任蘭嶼人民以為那塊地是要蓋魚罐頭工廠。
6.浪費電的人沒有資格談廢核
這種話不僅來自擁核方,也來自某些自我審查意志強的反核方。有些報告指出在台灣廢核會導致能源危機。如果你相信這些報告,那麼至少在幾年內非核家園和充裕能源就不可兼得。
然而,這是否代表身體力行節約能源是站上反核立場的基本資格?當然不。這種資格宣告,忽視了反核陣營內部的多元可能:刻苦的未來並不是認同核能發電效率的反核人士的唯一選擇,他們可能主張另一種能源分配方案,或同時倡議產業轉型以減少耗能。
7.沒有配套的反核只是嘴砲
這種說法不只出現於核能爭議中,在任何政策方案的討論裡都可以看到:反對某政策的陣營,被逼迫詳細說明「如果不這樣做,那到底要怎麼解決問題」。
然而,這種攻擊並不公平。首先,當人民無法說明完整配套方案,只代表他沒有受到政府支援供給研究團隊,不代表他的觀點沒有價值,或者他指出的政策缺陷不值得參考。再來,考慮到一般人和政府之間的這種資源不平等,如果我們真心把民主當成團隊合作,而不是互相卸責的機制,那麼我們理當分配比較高的舉證和提出計畫的責任給政府。
理想上,根本不應該等人民舉出來,政府就應該先考慮過初步能想到的各種方案,並向人民說明,為什麼政府選的那個對大家最好。我們之所以繳稅,為的就是這些服務。當然,異議也需要初步基礎,我們不能利用自己的劣勢佔便宜,裝傻要政府滿足目前不可能達到的方案(例如穩定、充裕且又乾淨的太陽能發電)。然而,如果官方方案的支持者完全不考慮上述那些資訊和計畫資源的不平等,並堅持要求反對者提供夠好的配套,那麼,這就只是另一種反動的修辭而已。
8.反核發言常被踢爆,似乎暗示反核是錯誤選擇?
在核能爭議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從反核立場出發的各種宣傳,然而我們也會不時聽聞有些宣傳內容被踢爆,或者跟科學常識牴觸。例如先前傳出國外太陽能道路發電量遠勝核四*1、核電廠「弄得不好會核爆」,台灣人根本就是「睡在幾十萬顆核彈上」等等。*2
有一些人認為,這些宣傳之荒謬,似乎成為反反核的好理由:如果反核真的是有道理的立場,這些人何苦用這麼違背事實的內容倡議?在這種考量下,偽科學式宣傳的存在,似乎暗示反核方除了這些流言之外,提不出更好的說法。
這種考量忽略了另外一種可能的解釋:我們可以明確注意到那些聳動荒謬的反核宣傳,是因為反核運動成功吸引了一般民眾(換句話說,核能科學的門外漢)熱切參與。在我們的社會裡,最扯的資訊流傳得最快,而反核者就跟其它任何群體一樣,沒有(著眼於言論自由,也不該有)自我審查機制,不會禁止相同立場的人發表蘊含錯誤的宣傳。反過來觀察,持擁核立場的人數不多,有熱切發言動機的更少。因此,與其說反核方犯的錯誤多於擁核方,不如說擁核方很少做宣傳,所以也沒有什麼機會犯錯,而這當然不代表他們的論點就比較有道理。*3
在考慮這些想法後,市面上錯誤反核訊息的數量就無法作為反反核的理由。然而,這個情況依然值得參與議題的我們引為借鏡:現在反核聲浪是很大沒錯,但反核方最有道理的說法,反而因此被埋沒在許多聳動但有瑕疵的宣傳後面。如此一來即便佔據多數,卻可能依然無法深化公共討論。
note
- 後來被人指出是計算單位搞錯。
- 核電廠的燃料棒中的鈾235濃度跟核子彈至少相差30倍,就算失控也不可能核爆。
- 真要講的話,政府和原能會、台電確實製作了許多廣告和文宣,但官方長久以來在誠信方面的不良形象和低能的傳播技巧,也讓那些訊息難以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