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想老是喝掛?煉金術師提供的小秘訣:「劑量─反應」曲線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0/10 ・264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7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陳亭瑋

「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一種不是毒物。
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
──煉金術師 巴拉賽爾士(Paracelsus, aka 馮‧霍恩海姆)

圖/Wellcome Image @Wellcome Images, CC BY 4.0

有遭遇過拚酒的場景嗎?希望自己不要輕易被酒精飲料「放倒」嗎?這箇中的秘訣五百年前的煉金術師就已經告訴我們了!了解化學物質「劑量 ─ 反應」曲線的原理,讓你學會拚酒的科學!(喂)

要引起反應,先要通過這些關卡

人體內原本就有些代謝關卡專門處理「有毒」物質。生命在世界上,就算不拚酒,也會隨時面臨外來物質入侵。不像化學反應,身體並不會全部照單全收、予取予求(?)反應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關,是「吸收」

每種化學物質的吸收路徑並不相同。以酒精為例,大口喝酒的時候,嘴巴跟喉嚨會先接收到一小部分的酒精,約五分之一的酒精會由胃吸收,大多數的酒精則經由小腸進入體內,幾分鐘後出現在血液中。腸胃中如果有食物,酒經由身體吸收的速度會慢得多,但如果飲酒混合了含氣泡的飲料,酒精吸收的速度會快得多;而如果是純飲酒,酒精被嘴巴跟喉嚨吸收前,就會經由呼吸被排出體外。

許多化學物質在低劑量或不適合被吸收的狀況下(如鉛在固體的狀態下很難被吸收,要融入液體或成為氣態才容易進入體內),由身體的自然屏障阻擋,不會進入體中,自然就沒有中毒的問題了。

第二關,是「代謝」

化學物質闖過了吸收這個關卡後,會出現在血液中。如上述酒精的例子,隨著血液進入肝臟的酒精會被分解,剩下的酒精有一小部分會由肺排除,另外一小部分會由腎排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由呼氣或是驗尿來檢測一個人的酒精濃度。酒精從血液中被排除的速度約為每小時 14 毫升,也就是想代謝完一瓶啤酒的酒精含量,至少需花上一個小時。

代謝速度除了和爸媽留給你的遺傳有關,還包括攝取酒精的人過去是否經常飲酒,如常喝酒的人的確不容易喝醉;另外如最近的生理狀況,營養攝取是否均衡、是不是有睡飽等,都會影響代謝速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連代謝都來不及 ……圖/Alexas_Fotos @Pixabay, CC by 0

如果化學物質持續進入體內、超過了代謝速度,這些物質主要會累積在血液中。一般來說,持續喝酒、體內的酒精濃度逐漸提高,會依序達到四種狀態:微醺狀態,頭暈目眩但心情愉快;喝醉狀態,言行失控;爛醉狀態,最後則是有急性死亡風險1(對,酒精其實有過量致死的紀錄)。

「科學飲酒」的必備資料──「劑量-反應」曲線

圖/Bbs16893300665 @Commons Wikimedia, CC 0

持續記錄某一個人攝取了多少酒精時、會進入哪個狀態,正是「劑量-反應」曲線的表現方式[2]。在大多數的化學物質反應上,這是一個類似 S 型的曲線,左側接近零與右側接近 100% 的地方會是平坦的,代表此種化學物質在某個劑量以下不會有反應,以及在高到某個劑量時會有最大反應。這個曲線除了與化學物質種類有關,也和物種、體質、代謝相關。

在「劑量 - 反應」曲線的最左端平坦處到有反應之前,曲線未開始上升之處所對應的劑量值就是「無可見作用劑量(NOAEL)」,也是前述在一般接觸時,人體能夠自然屏障、以及快速代謝(解毒)的化學物質劑量。很容易想像,一個人即使酒量再差,也不至於會因為打針時消毒藥棉上的酒精而臉紅或醉倒,因為此劑量很明顯還低於 NOAEL 值。

同樣類型的「劑量 ─ 反應」曲線,還可以參考科學家霍爾丹實(玩)驗(命)而來的一氧化碳中毒研究。在還不太了解煤氣中毒的原理之前,霍爾丹以自己為實驗對象,記錄曝露在不同濃度一氧化碳中的中毒症狀,同時持續測量自己血中的一氧化碳含量。他發現當血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 27% 時,視線會變暗、人也變得極端虛弱、一施力就會昏倒;最高紀錄則為血中一氧化碳濃度達到 56%,他已經無法行走、並且無法記得實驗期間的所有事情。(警告:玩命科學家不良示範請勿學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希望「科學」飲酒,可以參考霍爾丹的作法,記錄自己每次喝酒的量以及感受到的醉意程度,那就是你個人的「劑量-反應」曲線了 ── 而如擁有夠完整(?)的紀錄,你會知道該怎麼喝、喝到什麼程度不能再喝,自然就不會輕易被「放倒」了[3]。

不妨記錄試著畫出自己的酒精「劑量 ─ 反應」曲線。圖/B Rosen@flickr, CC BY-ND 2.0

建立在「劑量─反應」曲線上的風險評估與治療

今天人們對於許多化學物質如一氧化碳或酒精中毒等症狀的理解與知識,正是透過霍爾丹這類以身涉險的研究、或是動物實驗的資料而來。在治療某種化學物中毒的病人時 ── 這些病人絕大多數都無法告知醫生使他中毒的化學物質或劑量 ── 如果能對照相關資料,知道在什麼劑量下會造成中毒、甚至從出現的症狀回推中毒劑量,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進行救治、提供適當的解毒劑。

另外,「劑量-反應」曲線對於化學物質,包括藥物、食品添加物、食品污染物的風險評估亦十分重要。舉例來說,酒精如果攝取過多會有致死的毒性、攝取到一定劑量也會使判斷力與專注力下降,因此定有法規限制駕駛的「酒測值」上限(吐氣所含酒精濃度 0.15mg/L 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 0.03%),若超過則有罰鍰。不過,一般擦拭消毒所使用酒精劑量極少,皮膚的吸收效率又低於腸胃消化道,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得出這個行為是安全的 ── 應該沒有人會擔心打針回家的路上會被驗出酒駕吧。

「劑量 ─ 反應」曲線再次具象化了毒物學的第一原則:在某些劑量以上,所有化學物質都是有毒的;在某些劑量下,化學物質不會出現任何效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劑量,決定了物質的毒性。

註解

  1. 四個階段的酒醉狀態與血中酒精濃度:微醺狀態 100mg/100ml;酒醉及言行失控 200mg/100ml;爛醉300mg/100ml;有死亡危險 400mg/100ml。換算下來一個 65 公斤的成人攝入超過 200 克的酒精就有致死的風險。
  2. 關於「劑量 ─ 反應」曲線包括給予一群個體不同劑量的化學物質,記錄表現出某種反應(如醉酒)的比例;或是記錄某個特定個體在不同劑量下的表現程度(本次的舉例)。
  3. 由於酒精代謝除了個人體質還包含很多因素(包括扯後腿的酒友),即使有紀錄也請不要太自信,盡量不要飲酒過量,並且千萬避免喝到 S 型曲線的右側。《新世紀福爾摩斯》第三季中就挑戰過一次。

參考資料

  • 約翰‧亭布瑞著 莊勝雄譯 《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商周出版 2006-05-19 ISBN 986-124-659-2
    Haldane J (1895).The action of carbonic oxide on man.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8 (5–6): 430–462.
    Wikipedia –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毒藥的歷史:死亡、救贖與科學的交匯點——《毒藥的滋味》
PanSci_96
・2024/09/03 ・242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奪命計劃的冷酷藝術

在犯罪史上,謀殺是特別令人髮指的罪行;而在各種殺人手法之中,只有寥寥幾種會像毒藥那樣,令人有如此奇特的病態迷戀。與一時腦熱的衝動謀殺相比,毒殺所涉及的事前規劃與冷酷的算計,完全符合法律術語中的「惡意預謀」(malice aforethought)定義。毒殺需要預先籌畫並了解受害者的習慣,也必須考慮如何下毒。有些毒藥只要幾分鐘就能奪人性命,其他則可以長期慢性下毒,逐漸在體內積累,最終導致受害者必然的死亡。

這本書沒有要列出下毒者及受害者的清單,而是要探討毒物的性質,以及它們如何在分子、細胞和生理層面影響人體。每種毒藥都有獨特的致死機制,受害者所經歷的各種症狀往往都是線索,有助於抽絲剝繭找出他們被下了什麼毒。在少數情況下,這些知識有助於給予適當的治療,讓受害者能完全康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就算知道是什麼毒物對於治療也沒有幫助,因為根本沒有解藥。

毒殺因冷酷計劃與預謀惡意而特別令人髮指。 圖/envato

雖然毒物(poison)和毒素(toxin)這兩個詞經常互換使用,但嚴格來說它們並不相同。「毒物」是任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化學物質,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造的,而「毒素」通常是指生物所製造的致命化學物質。不過如果你是被下毒的一方,那麼兩者的差異就只是學術討論了。

毒物的兩面性:從致命陷阱到救命藥

toxikon 這個字源自古希臘文,意思是「箭頭浸泡的毒物」,指的是塗抹在箭頭上以導致敵人死亡的植物萃取物。當 toxikon 這個字與希臘文的「研究」logia 相結合,就成為我們現在的「毒理學」或「毒素研究」(toxicology)這個詞。毒物一詞源自拉丁語的 potio,意思是「喝」,之後慢慢演變成古法語中的 puison 或 poison。「毒物」這個字在一二○○年首次出現在英語中,意思是「致命的藥水或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生物體中獲得的毒物通常是許多化學物質的混合物。例如,致命的茄科植物(也稱為顛茄)的粗萃物相當危險,從這些萃取物中也可以純化出化學物質阿托品(atropine)。同樣的,毛地黃花(foxglove)的植物本身也有毒,還能從中萃取出單一的化學物質毛地黃(digoxin)。

有一些歷史悠久的毒藥是混合幾種不同的毒物製作而成,例如「托法娜仙液」(Aqua tofana)就是混合了鉛、砷和顛茄的毒藥。

在瓶子裡人畜無害的化學物質最後怎麼會變成屍體裡發現的毒?無論是哪一種毒藥,在死亡發生之前都會有三個不同階段:下毒、行動和效果。

下毒有四種途徑:消化、呼吸、吸收或注射。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是被吃掉或喝掉,透過腸道進入體內;吸入肺部;直接透過皮膚吸收;或是透過注射到肌肉或血液中進入體內。兇手選擇何種方式讓毒物進入受害者體內,取決於毒物的性質。儘管有毒氣體已被用於殺戮,但這涉及一定程度的技術難度,因此並不實用,而且這種手法通常難以針對特定個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眼睛和嘴巴的皮膚或黏膜吸收可能非常有效:兇手不必與受害者有任何接觸,甚至在中毒當下還能留在附近。光是將毒藥塗抹在受害者即將接觸的物品上就足以導致死亡。混合在食物或飲料中為大多數毒物提供了一條簡單的途徑,特別適用於固體結晶毒物,因為它們可以簡單灑在飯菜上或溶解在飲料中就好。

不過有一些毒物必須注射到體內才能發揮作用,有時候這是因為毒藥是一種蛋白質,如果加入食物攝取,就很容易被腸胃分解。此外,兇手一定要離受害者夠近才能注射毒物。

毒藥可透過皮膚、食物、或注射進入體內,兇手無需直接接觸即可致命。 圖/envato

毒藥如何摧毀人體機制?

現在我們來看毒物的核心:它們如何破壞身體的內部運作?

毒物確切的作用方式五花八門,而它們的效果則揭曉了許多人類生理學的奧秘。許多毒物會攻擊神經系統,破壞控制身體正常功能且高度複雜的電子訊號:如果阻斷的是心臟各部分之間的交流,可以視為毒物使心臟停止跳動並導致死亡;如果破壞控制呼吸的橫隔膜肌肉調節,同樣也會使呼吸停止,導致窒息而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有些毒物會偽裝,隱藏真實身分後進入身體細胞,這些毒物的外型與細胞的重要成分極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進入細胞的新陳代謝過程,但無法執行正確的生化功能。毒物會假冒體內的細胞分子,使得細胞的化學作用緩慢停止,最終死亡。當死亡的細胞夠多,整個身體就會跟著死去。

如果不同的毒物以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不難想像受害者所經歷的症狀也會不同。以大多數消化型的毒物而言,無論作用方式為何,人體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嘔吐和腹瀉,試圖藉此從體內清除毒物;影響心臟神經和電流訊號的毒物則會導致心悸,最終導致心跳停止;影響細胞化學性質的毒物通常會引起噁心、頭痛和嗜睡的症狀。毒物的作用及可怕後果的故事在本書中比比皆是。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毒物是致命的藥物,但科學家也已經使用與毒物完全相同的化學物質來梳理細胞和器官內部的分子和細胞機制,利用這些資訊開發能夠治療和治癒多種疾病的新藥。舉例來說,科學家透過研究毛地黃植物中的毒物如何影響身體,成功研發出了治療充血性心臟衰竭的藥物。

現代外科手術時使用的常規藥物,同樣也是透過了解顛茄如何影響人體運作後問世,這種藥物除了能預防術後併發症,甚至還能治療在化學戰中受害的士兵。由此可知,化學物質的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一種化學物質。造成差異的是使用這種化學物質的意圖:是要保護生命,或是奪去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毒藥的滋味: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2024 年 7 月,方舟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其實元素週期表有很多種!——《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10 ・201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幾章都在談元素週期表,但還有一個重要面向沒有提到。為什麼有這麼多元素週期表出版,而且為什麼現在的教科書、文章、網路,提供這麼多種元素週期表?有沒有「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有意義嗎?如果有,我們在找出一份最佳週期表的過程中取得那些進展?

種類數量可觀的元素週期表

愛德華.馬蘇爾斯(Edward Mazurs)關於週期表歷史的經典著作中,收錄自一八六○年代首張元素週期表繪出以來,大約七百張的元素週期表。

馬蘇爾斯的書本出版已過了四十五年左右;之後,期間至少又有三百張週期表問世,如果再加上網路上發表的就更多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元素週期表,這件事情需要好好解釋。當然,這些元素週期表中,許多並沒有新的資訊,有些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甚至前後矛盾。但即使刪除這些具有誤導性的表,留下的數量還是非常可觀。

元素週期表的變體:有圓形的還有立體的?

我們在第一章看過元素週期表的三個基本形式:短元素週期表中長元素週期表長元素週期表。這三類基本上都傳達差不多的訊息,但相同原子價(編按:原子的價數,金屬為正價、非金屬為負價)的元素,在這些表中有不同的分族。

此外,有些週期表不像我們一般認識的表格那樣四四方方。這種變體包括圓形橢圓的週期系統,比起長方形的元素週期表,更能強調元素的連續性。不像在長方形的表上,在圓形或橢圓形的系統中,週期的結尾不會中斷,例如氖和鈉、氬和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不像時鐘上的週期,元素週期表的週期長度不同,因此圓形元素週期表的設計者需要想辦法容納過渡元素的週期。例如本菲(Benfey)的元素週期表(圖 37),過渡金屬排列的地方從主要的圓形突出來。也有三維的元素週期表,例如來自加拿大蒙特簍的費爾南多.杜福爾(Fernando Dufour)所設計的(圖 38)。

圖 37/本菲(Benfey)的圓形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圖 38/費爾南多.杜福爾(Fernando Dufour)的三維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但我認為,這些變體都只是改變週期系統的描繪形式,它們之間並無根本上的差異。稱得上重要變體的,是將一個或多個元素放在和傳統元素週期表中不同的族。討論這點之前,我先談談元素週期表一般的設計。

元素週期表的概念好像很簡單,至少表面上是,因此吸引業餘的科學家大展身手,發展新的版本,也常宣稱新的版本某些地方比過去發表的更好。

當然,過去有過幾次,化學或物理學的業餘愛好者或外行人做出重大貢獻。例如第六章提過的安東.范登.布魯克,他是經濟學家,也是首先想到原子序的人,他在《自然》等期刊發展這個想法。另一個人是法國工程師夏爾.雅內(Charles Janet),他在一九二九年發表「左階式元素週期表」(Left-step periodic table),後來持續受到週期表的專家和業餘愛好者的關注(圖 39)。

圖 39/夏爾.雅內(Charles Janet)的左階式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理想」的追求

那麼,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真的有意義嗎?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個人對週期系統的哲學態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相信,元素性質近似重複的現象是自然世界的客觀事實,那麼他採取的態度是實在論。對這樣的人而言,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非常合理。最能代表化學週期性事實的就是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即便這樣的表還沒制訂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工具論者或反實在論者看待元素週期表,可能會認為元素的週期性是人類強加給自然的性質。若是如此,就不必熱切尋找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畢竟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對約定俗成論者或反實在論者來說,元素究竟如何呈現並不重要,因為他們相信我們處理的,不是元素之間的自然關係,而是人造關係。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寫在起司工廠邀請函背面的曠世巨作:元素週期表出現的這一天——《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09 ・112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門得列夫一直思考著元素、原子量、分類,但是足足想了十年之久,才終於迎來「我發現了!」這個時刻,就是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七日這一天,也許可以訂為「我發現了!」紀念日。這一天,他取消了以顧問身分視察起司工廠的行程,決定投入研究他日後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元素週期表

真正的發現

首先,他在起司工廠邀請函的背後,把幾個元素的符號列成兩行:

接著,他列出一個稍微更大的陣列,包括十六個元素:

當天晚上,門得列夫就把整個元素週期表都畫了出來,包括六十三個已知元素。此外,這張表還留了幾個空格給當時未知的元素,甚至預測這些未知元素的原子量。

他將這張表複印兩百份,寄給整個歐洲的化學家。同年三月六日,門得列夫的同事在俄羅斯化學學會一場會議上宣布這項發現。一個月內,這個新成立的學會就在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另一篇更長的則在德國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關於門得列夫的大眾讀物和紀錄片會說他在夢中想到他的元素週期表,或在玩紙牌接龍時把牌當成一個個元素。這兩個故事,尤其後者,現在已經被許多門得列夫的傳記作者視為是杜撰的,例如科學史家麥克.戈爾丁(Michael Gordin)。

原則的堅持

還是回來討論門得列夫的科學方法吧。他和對手洛塔爾.邁耶爾很大的不同是,他不相信所有物質的統一性,也不支持普洛特關於元素具有複合性質的假說。門得列夫也刻意與三元素組的想法保持距離。例如,他提出氟應該和氯、溴、碘放在一起,形成一個至少四個元素的族。

洛塔爾.邁耶爾專注於物理原則,主要關注元素的物理性質,而門得列夫則非常熟悉元素的化學性質。然而,說到分類元素最重要的標準時,門得列夫堅持以原子量排序,不容許有任何例外。當然,許多在門得列夫之前的人,例如尚古多、紐蘭茲、奧德林,以及洛塔爾.邁耶爾都承認原子量的重要性,儘管程度不一。但是門得列夫對原子量與元素的本質有更深層的哲學理解,得以一探尚未被人發現的元素,進入這個未知領域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