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中國也有十二星座?談生肖的天文學源流

陳民峰(蜜蜂老師)
・2017/03/28 ・339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篇《我們犯了什麼太歲?談太歲的天文學源流》談到太歲的緣由,這次讓我們來了解了解生肖的源流吧。這篇文章也算是補充前一篇文脈絡的補充包。

前文提到的「太歲」源於「木星對立方位的假想化」,本質上是「行星崇拜」延伸的「方位崇拜」、「地神崇拜」與「歲年崇拜」。其中歲星(木星)與其他行星稱為「五曜」,和日月合稱「七政」。這些都是屬於太陽系,也就是相對古人來講「運行於黃道而不等周期運轉」的星體系統。

而在五曜七政外,還有近乎不可考誕生年代的「星體崇拜」。這些怎麼會跟十二生肖有關呢?

你猜得出來這些星星代表哪個星座嗎?(M45星團,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你猜得出來這些星星代表哪個星座嗎?(M45星團,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二十八星宿的源起

若說「歲星(木星)」依照黃道分為12宮而成為「歲」與「時」,那麼「月亮」依照白道運轉,27.4天近於整片星空28等分。天球分割為28等分,都有一個主要星座,總合起來就是二十八星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88d.jp/facts/04_hakudo
白道與黃道並不是同一條線,而有5度角的差異。(圖片轉載於此,連結轉載授權)

因為白道(月亮在天球上運動的軌道)與黃道(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軌道)並不是同一條,而且麻煩的是月亮東升西落的位置隨著月圓月缺有所不同,因此28星宿是固定在黃道上,成為「星宮的代表星座」,只是相對用來追蹤月亮位置的星座而已。

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並非固定。因此28星宿雖然是為了測量月亮的存在,卻不以白道為基準,而用黃道為基準。再劃分28等分以追蹤月亮、便於觀測描述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天文專欄)
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並非固定。因此28星宿雖然是為了測量月亮的存在,卻不以白道為基準,而用黃道為基準。再劃分28等分以追蹤月亮、便於觀測描述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天文專欄

這裡的「白道二十八星宮」與「黃道十二星宮」是不同的星宮系統。前者是真的有星星作為代表,後者才是以木星一年運轉超越分量為單位分割,但都是劃分星空領域的相對位置。

恆星崇拜的延續化

相對於先前的太陽系內崇拜(崇拜日月、五顆行星)與中國延伸的太歲紀年系統、太歲敬仰外,中國以前就崇拜天體恆星。這些恆星在天空中有著恆常不變的週期,在天球(周天)上同個位置隨著日升月落且繞著北極星轉動。

對於北斗七星的尊崇,後來目光轉於北極星(勾陳),並將天空分為紫薇、三桓等星宮為中心,並且有了四方四相(朱雀、青龍、玄武、白虎)。這些方位崇拜,後來跟地支方位結合後,融入太歲信仰的一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二十八星宿是代表四方聖獸的各個部位,例如奎宿代表白虎的尾巴。但之後二十八星宿又被獨立以動物形象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原本二十八星宿是代表四方聖獸的各個部位,例如奎宿代表白虎的尾巴。但之後二十八星宿又被獨立以動物形象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另外大約晚於太歲誕生前,歷史上就有二十八星宿的記載。此時二十八星宿並沒有神格化、被人們崇拜,還只是單純的星座連線而已。後來星宿的神化受到三個文化影響:值日星神信仰、拜本命信仰、生肖紀年。

首先是「值日星神信仰」。大乘佛教的《大方等大集經.諸天王護持品第九》開始有二十八星宿的記載,其中佛陀(世尊)與大梵天對話提到四大部洲與其護持的四大天王,分別管理3曜7宿與芸芸眾生,合計十二辰二十八星宿。這個開始影響到後世對於二十八星宿的神格化。

佛教的世界觀
佛教的世界觀。中央為須彌山,上頭支持十二天。須彌山洲為被十圈鐵圍山包圍,鐵圍山外則有四大部洲。須彌山住著四大天王,管理四方四大部洲,並且每人再管理在天空的三顆曜星、七個星宿。(圖片來自網路資料)

再來是「拜本命信仰」。原本是北斗七星的崇拜,演變到後來成為「北斗掌死、南斗管生」,結合古中原自有的「本命占卜」(相信自己的命運與星辰、出生時間、星宿有關),在漢朝演變為「拜斗」(敗北斗南斗),在宋朝成為「拜本命」(拜自己的氣運),結合地支十二辰漸漸演變成太歲信仰的一部分。甚至在宋朝「順星」儀祀定在元月初九,跟拜天公同時,也跟早期的北斗崇拜(帝王星崇拜)有淵源。

至今安太歲的太歲符,仍可看出太歲信仰的本質就是星辰崇拜。(圖片出於:福山堂)
至今安太歲的太歲符,仍可看出太歲信仰的本質就是星辰崇拜。(圖片出於:福山堂)

有了以上「守護星神」與「拜星斗就是拜自己」的兩個前置思想後,接著就跟生肖記年融合,成為日後的「某種生肖要安太歲」的民俗信仰濫觴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肖紀年

最後是隨著游牧民族傳來的「生肖紀年」,民間也開始漸漸使用生肖來代表十二年輪迴。甚至在隋朝時有流行一陣子印度傳來的三十六生肖,唐朝開始將二十八宿搭配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相傳由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發明「七政四餘」占星術,讓二十八宿搭配七曜、四方,並把原有二十八宿再以動物的形象命名,分別為:

七曜
東-青龍 角→蛟 亢→龍 氐→貉 房→兔 心→狐 尾→虎 箕→豹
北-玄武 斗→獬 牛→牛 女→蝠 虛→鼠 危→燕 室→豬 壁→貐
南-白虎 奎→狼 婁→狗 胃→雉 昴→雞 畢→烏 觜→猴 參→猿
西-朱雀 井→犴 鬼→羊 柳→獐 星→馬 張→鹿 翼→蛇 軫→蚓

換句話說,就是「把二十八星宿全面改變為動物型態的星座」而已!

其中搭配五行還有複雜的相生相剋原理,總之二十八星宿搭配了各種動物,其中每3/7個方位成為生肖代表,這之中可能也包含了佛教每一方三曜的影響。

夏日星空中,織女牛郎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而在牛郎星身後則是牛宿。
夏日星空中,織女牛郎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而在牛郎星身後則是牛宿。

我們發現有些星宿根本沒變(牛宿還是牛宿),但其他都變化很多。而從鼠宿開始,往東為順逆時針安插地支,這跟太歲星的運轉方位同一順序。這十二生肖真正跟星宿產生連結後,跟著方位崇拜、歲時崇拜、星辰崇拜、本命崇拜,一起融入到太歲信仰系統中,成為今日民間習俗的一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在科學網站要提那麼多不科學的民俗事?

其實也不是要高唱迷信。

我們若循著歷史記載,會發現天文學除了定歲時方位外,也跟占卜大有關係,這是各個民族都容易察覺的共有文明現象。希望透過此文,讓各位發現原來科學與宗教、民俗最早期並無分家,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共流。

除此之外,筆者希望讓各位了解,我們現在的星座或者星宮/星宿是怎樣被古人觀察且定義的。

筆者為國小老師,二月份即將要教「認識星空」,這是臺灣各版本國小五年級自然科的共同重頭戲。而星座的東西方不同也往往是課本強調的一點,「星座就是古人藉由想像將許多顆星連在一起形象化」,直到近代才統一為88星座,這是全國自然科教師在教導此單元的重要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許就讓我們沉浸於古人的自由想像,不靠星座盤或者星空app,若有幸能到郊外夜間看到星空,試著想像各種形貌與故事。

%e9%87%91%e9%9b%9e

中國的昴宿,也就是西洋星座的金牛座周遭的M45星團(俗稱七姊妹),在生肖的代表涵義為「雞」。在西遊記中有著「昴雞會咬蠍子」的傳說,而在臺灣則孕育出「天上的雞咬牛,而使地牛翻身掙扎產生地震」(見《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p.80)的奇聞。

今年是雞年,最後獻上此圖,筆者就嘗試將昂宿的中國動物星宿形象化,以原子筆畫出來後合成在星空圖上成為「雞肖的星座示意圖」,祝福大家雞年行大運。

文章難易度
陳民峰(蜜蜂老師)
2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現職新北市北大國小教師,關心生態、教育,和動保議題,喜愛科學小知識。目前為國語日報科學版、聯合報鳴人堂,和人文主義工坊作家。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精神個案系列:如何區別「附體」跟「恐慌」?
胡中行_96
・2023/07/17 ・179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約莫 30 年前,家庭經濟艱困,這名新加坡華人婦女選擇墮胎。固然有丈夫支持,仍深感愧疚羞恥。術後,她「聽到」誦經,並「看見」床舖上腐屍橫臥。[1]

圖/Nicate Lee on Unsplash

症狀再現

2017 年,婦人覺得整週被惡靈騷擾,腎臟切除術(nephrectomy)只得延期。後來在 2018 年的手術期間和之後,她分別接受兩種鴉片類藥物(opioids)止痛,卻導致不由自主的過動症狀。同時,繚繞的梵音與陳列的死屍,再次出現長達一個禮拜。她的腦電波圖及腦部核磁共振結果正常。投以具鎮靜效果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兩週後外顯症狀消失並出院,但繼續用藥。此外,她術後情緒低落,有輕生的念頭,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因此吃了兩年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1]

自殺防治專線
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
 生命線協談專線 1995
 張老師輔導專線 1980

2021 年,雷同的非自主性症狀重現:每日 2、3 回,胸口一股寒氣朝四肢擴散,再轉成刺痛。又哭又笑,尖叫、顫抖,手舞足蹈。幾分鐘至 1 小時下來,發汗疲憊。時年 62 歲的婦人,不禁憂心未來的日子如何是好。[1]

4天後,在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的急診室裡,婦人再次發作。肌肉注射一劑抗精神病藥物,沒幾分鐘,她就坐直身子,為自己的行為道歉。然而問診未及 10 分鐘,便再度失控。這回經靜脈打了苯二氮平類藥物,數分鐘內,又恢復鎮靜。[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加坡中央醫院。圖/Jaytothez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鑑別診斷

負責診療此婦人的精神科醫師認為,如果一個人著魔般地附體出神(possession trance),就要從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瞭解壓力來源,並學習調適;倘若罹患恐慌症(panic disorder),則可以再加上投藥。第一線的藥物,正是她之前手術後服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還有苯二氮平類藥物。理論說來簡單,偏偏兩種精神狀態,均會在壓力下的生氣和挫折時被觸發,症狀又有相似之處,診斷可得仔細鑑別。[1][註]

恐慌症

剛入院時,婦人的生命徵象、血液、腦部斷層掃描、腦電波圖、神經功能;以及外表、情緒、表情、行為、言語、思考和感知等,精神狀態檢查(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的項目都正常。不過住院期間,她已被病症折磨到想自盡。婦人告訴醫師,這些異狀起因於惡靈纏身。[1]

在新加坡,22% 的華裔精神病患,將違常的思維與舉止,歸咎靈異附體:其中 40% 幻聽;32.7% 幻視。所以就是來者自稱能聽天音、見鬼神,精神科醫師想必都如禪佛入定,處變不驚。何況宗教信仰與精神醫學重疊的案例,並非當地獨有。比方說,有個 19 歲的突尼西亞裔義大利女子,描述《可蘭經》裡提到的那種精靈,侵入自己的身心。她被視為罹患恐慌症,施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偕同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後,情況便順利改善。[1]

新加坡中央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盤點著婦人的症狀:流汗、顫抖、發寒、胸口不適、感覺異常,以及害怕失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中,恐慌症全數 13 種症狀,她就有 6 種。雖然墮胎與腎臟切除術的創傷經驗,有機會觸發中邪般的解離症狀;但是婦人意識清醒,未曾浮現其他人格,也無記憶斷片的現象。至於情緒不佳,主要是受到這些經驗的影響,倒不是本來就深陷低潮。換句話說,既非附體出神,也不是伴隨精神病特徵的重度憂鬱症,而是帶有文化特色的恐慌症[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婦人在對症下藥,且病情穩定後出院。她計劃一邊服藥;一邊尋求民間信仰的傳統諮商。基於文獻指出宗教活動有助預後,醫師亦樂見雙軌並行。[1]

  

備註

原個案報告使用的「附體」(possession)和「出神」(trance)二詞,[1]既有宗教意味;亦可指稱精神醫學中的附體出神障礙(possession trance disorder)。比起該醫師提到的恐慌症,附體出神障礙其實跟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更加相似。[2]相關案例請見:〈精神個案系列:發瘋、中邪,還是通靈?

參考資料

  1. Khoe HCH, Gudi A. (2022) ‘Case Report: An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Panic Disorder Masquerading as Possession Tran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2:819375.
  2. Pietkiewicz IJ, Kłosińska U, Tomalski R. (2022) ‘Trapped Between Theological and Medical Notions of Possession: A Case of Possession Trance Disorder With a 3-Year Follow-Up’.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3:891859.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28
3

文字

分享

1
28
3
從戰國時代到漢朝,宇宙論的先進與式微
劉律辰
・2023/03/22 ・35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有著一段輝煌的天文觀測史,帶來精密的曆法、博大的哲學與玄妙的星象文化。其中,戰國至漢代為中國宇宙論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部份觀念甚能先進於中、近古的西洋。當我們回首這些朝代的興衰遞嬗,不僅補苴思想史與科學史的罅漏,更能以此反思漢代以後國人精神世界何以飽和、枯竭。

中國古代主要的宇宙論有三家:「蓋天」、「宣夜」與「渾天」。以現代觀點而言,宣夜描述宇宙本質,渾天解釋繁星運行,蓋天與渾天可參照西方地心說(天動說)。

蓋天說 穹頂下的大地

蓋天說」是中國最早的宇宙模型,認為「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註 1,即「天圓地方」、穹廬狀的天覆蓋方形的地

到了戰國時代,蓋天說開始受到質疑,如《大戴禮記》中就記載,曾子曾提到:

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註 2

意思是「圓天」與「方地」的形狀無法契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戰國晚期,蓋天說被修正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註 3,即天與地為平行的拱面;另種說法是天與地是平行的平面,由八根「天柱」支撐。傳說中的水神共工,就是在與顓頊爭奪王位失敗以後怒撞了天柱之一的不周山,導致「天」傾斜,也就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

然而,無論「地」是什麼形狀,星體將永遠處在人類能看見的範圍,並不符合天體東升西落的觀測結果,「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寫的《難蓋天八事》就否定了蓋天的說法。儘管到了西晉時期,仍有虞聳的「穹天說」來繼承蓋天理論,但在愈發廣大而精確的觀測數據面前,蓋天說已是落日餘暉。

蓋天說的代表作《周髀算經》。圖/wiki

宣夜說 由「氣」推動的無邊宇宙

「宣夜說」,則認為宇宙無邊無際,而「氣」推動宇宙的運行。這樣的想法受道家宋鈃、尹文的影響,即「氣」為萬物本源。《莊子.逍遙遊》中寫道: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中便隱含宣夜的概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的我們認為宇宙雖非無限大,卻沒有邊界與固定形狀,這點與宣夜說相同,儘管這樣的理論在觀測實用上不如蓋天說與渾天說。

宣夜說對於天體生成的理論,也與今日意外巧合。《列子.天篇》就提到: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而在現今的天文學概念中,恆星確實是由氣體聚集、壓縮而成。

現今的天文學認為,宇宙中充斥著塵埃和氣體。圖/envato

神秘的宣夜說在戰國以後逐漸失傳,到了東漢時只剩郄萌一家。還有西晉楊泉《物理論》寫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雲漢」,眾星出焉。

也繼承宣夜說。至於「氣」與宇宙論的建構工作,就由渾天說繼續發展。

渾天說 最接近真實宇宙面貌的一刻

「渾天說」主張宇宙是個完整的「球體」,而非蓋天說的「半球體」,而地球處於這個球體之中,這個說法較接近現代的天文學理論。同樣受道家的影響,渾天說的宇宙組成裡,「」與「」是重要的概念。

這個概念最早可見於戰國楚地竹書《太一生水》與《恆先》註 4、註 5,同期的魏人石申與齊人甘德也依渾天之說,設計出最早估算天象的「渾儀」。

漢武帝的年號「太初」顯然受到渾天說的影響,也正是於此前後,渾天說逐漸取代了蓋天說的地位。此後,仍有不少關於「氣」的零星論述,如西漢末年的《易緯》、東漢王充的《論衡》、《白虎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漢科學家、「漢賦四大家」的張衡集渾天說之大成。他設計了以水為動力、並加入地平圈和子午線的「渾天儀」,其著作《渾天儀》與《靈憲》分別繼承了「水」與「氣」的學說。可惜《渾天儀》如今已失傳,只能從人的《渾天儀注》中略窺一二。

此外,《晉書.天文志》中寫到:

宣夜絕無師承,周髀多所違失,惟渾天得近其情。

而唐代的方炯也寫了《渾天論》來駁斥蓋天和宣夜的理論。由於哲學理論與文人的支持,渾天說力壓其他兩者,逐漸成為中國宇宙觀的主流。

天球儀(又名渾天儀、渾象),用以表現恆星和星座位置,並能演示天體的周日運動。圖/wiki

雖然未有數學化的觀念,但中國宇宙論卻如此接近事實。然而,為何在漢代以後就再也沒有巨大斬獲、進而造就西方那般的天文革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民曆的出現與天文觀測的式微

明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此處的「三代」指的應該就是堯、舜、禹,其中不難見到:由於農耕需求,上古時代的天文學經驗迅速積累,如被認為可能是堯都平陽的山西陶寺遺址,就有著中國最古老的觀象臺(約建於西元前 2100 年)。

《尚書.堯典》也說道:

(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這些都可以看出,上古的四季是由「星宿」來定義;大火星(心宿二)也十分重要,用以判斷入秋的時間,《史記》就記載了堯曾封商人始祖契於商丘,任「火正」,負責觀測、祭祀大火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知,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人們「時間」和「季節」的掌控非常重要,因此必須研究天文和曆法。然而,自從夏后氏制定《夏小正》開始,農民曆的出現,大大減少了觀星的必要。

此外,受到文化變遷的影響,漢代以後的天文學更開始攙入「讖緯之學註 6」,「宜」、「忌」觀念深植人心,造成西周的人文精神與東周的理性精神逐漸喪失。雖然漢代天文學仍有極高成就,但究其根本,仍是奠基於戰國天文哲學的實際觀測結果,宇宙論體系的成長已相對趨緩。

然而,這是中國宇宙學或天文觀測沒落的主因嗎?

知識份子的胸懷

事實上,王充的《論衡.譏日篇》批判了當時的迷信氛圍,就是理性精神未被「讖緯」的飛沙走石淹沒的中流砥柱。一種學說,或者一種學術風氣的興衰下,最重要的還是知識分子的胸懷,縱使國家學術風氣有了些許問題,只要那些文人持續發聲,那麼企圖尋求真知的風尚就能成為銅山鐵壁,所有挑戰相形之下悉如熒光單薄,被穆穆的清風飄颻殆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幸的是,隨著朝代的遞嬗,「儒學」逐漸成為讀書人的唯一;唐代科舉猶有「明算」科,元、明以後的四書五經則已佔據了一切,清代更把僅存的儒學凍結為僵化的「樸學」。於是,讀書人的視野預漸狹隘,那片遙遠的星河漸行漸遠,把滋養科學革命的后土,拱手讓給了西洋。

註解

  1. 出自《周髀算經》卷上之五。
  2. 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之一
  3. 出自《晉書》《志第一 天文上》之八。
  4. 張佑任(2021),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之宇宙論。《哲學論集》,53(p33 – 53)。
  5. 丁四新(2018),楚竹书《恒先》的三重宇宙生成论与气论思想。《中国哲学》,2018 年 01 期。
  6. 讖緯之學:一種政治預言。「讖」是假藉上天的預言來達到政治目的,通常會加上圖作配合,稱為「圖讖」。 「緯」則是假藉孔子的言論所偽造出來的典籍,是真正記載孔子言論的「經」相對,所以也稱為「緯書」。 「讖緯」是一種用來凸顯帝王政權合理化的工具,盛行於西漢末年。

所有討論 1
劉律辰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