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3
1

文字

分享

2
13
1

釣到三隻「油錐」加贈水鬼一枚?漁釣界流傳的油錐傳說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8/03/23 ・312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2 ・八年級

  • 林祉均|臺地方異聞工作室的成員,從小生長在新竹臨海的四代同堂家庭,對傳統習俗與鄉野奇談很感興趣,畢業於指南山下的中文系。

筆者在去年(2017)夏天的時候,在泛科學發表了《「拖人下水的是什麼?」文獻中的水鬼傳說,自此對「水鬼」這個關鍵字就很感興趣;同年十二月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一種叫做「油錐」的魚,如果釣客連續釣了三條將會將水鬼釣回家、帶來厄運;在本文中討論有關油錐的傳說,與此傳說可能形成的原因。

上鉤的會是水鬼還是大魚呢。圖/rheins@wikimedia

油錐傳說的流傳與分布

關於油錐,流傳最廣的傳說是這樣的。

有一人租了艇出海釣魚,先釣到一條「油錐」,那個艇家神情有異,之後很快又再上鉤一條,艇家馬上說,保證他一下釣就可以再釣一條,果然,話還沒說完又中,但那個艇家二話不說就斬斷魚絲放走那條魚,然後開艇離開。走的時候艇家說出原因,如果不斬斷魚絲放走那條「油錐」,水鬼就會跟著上來。

還有一個在釣友間流傳出名的油錐故事。

有人釣了兩條油錐上來,放入水桶中,見到桶裡面的水有髮絲,不以為意再繼續釣,結果釣了三條油錐之後回家,當晚很不舒服患了急病三日後就死了,那時他家人回家整理他的東西,發覺他裝有魚穫的水桶沒有魚,只有一桶水和一堆頭髮,這位朋友說,很多時候釣到油錐放入水桶時,都會發現有頭髮絲。

第一則傳說是關於油錐不可釣超過三條,否則水鬼會跟著來,第二則是釣了三條油錐後回家發現桶裡只剩髮絲,患上急病三日後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via giphy

這兩則關於油錐的傳說是在 2008 年出現在香港的討論區,後來關於油錐的這些文字也出現在臺灣的釣魚資訊論壇,有一位中國的網友在新浪博客連載四篇他釣油錐的文章,特地準備放了許久、味道濃郁的腐肉做為釣餌,兩三次到油錐出沒熱點,每一次釣了兩隻就停手,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好奇油錐傳說而去嘗試,後來忌憚於釣三條會釣上水鬼的禁忌而只釣了兩條。

最近一次提起油錐傳說是在 2017 年 12 月臺灣電視新聞的報導,在報導中採訪了資深釣客,釣客特別提到油錐的牙齒銳利,釣起時要小心頭部,馬來西亞的媒體也在網路上轉了臺灣媒體在 12 月份做的電視報導。

從最早 2008 年網路論壇開始流傳到 2017 年 12 月電視媒體做了報導,油錐勿過三的傳說流傳了將近十年,不只在臺灣,其他國家與地區都能看見,而對於油錐傳說的看法,有人在討論區下留言釣了四隻也沒怎樣,認為哪裡都有可能死過人,魚可能以腐屍為食,認為油錐傳說是編造的,也有人說海洋專家對於油錐傳說有澄清要大家放心,但並沒有詳細寫出澄清的內容,筆者也尚未找到海洋專家對油錐傳說的討論,不過以流傳的時間與地點來看,釣客們仍是對油錐有所想像的。

油錐傳說的源頭無從考據,但關於這則眾說紛紜的禁忌,其實從油錐本身是有跡可循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油錐的生物特性

油錐,輻鰭魚綱,鰻鱺目鯙亞目鯙科,裸胸鱔屬爪哇裸胸鯙,學名是 Gymnothorax javanicus ,身體長呈現圓柱狀,尾部較扁,頭上半部有許多碎黑斑點。

  • 編按:目前根據《臺灣魚類資料庫》,可以找到油錐為爪哇裸胸鱔(Gymnothorax javanicus)的中文俗名之一,唯實際釣客稱呼「油錐」可能泛指生活在相近環境、與爪哇裸胸鱔形似的魚種,實際指涉的物種範圍尚待更多資訊以補完,特此說明。
圖/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3-5)

在臺灣魚類資料庫的紀錄中,俗名除了油錐以外,也稱牠為錢鰻、薯鰻,在臺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與離島都能看見,在《澎湖海釣手冊》的記錄中,澎湖查母嶼海域釣場、西吉海域釣場都能看見,在臺灣沿海多有油錐的蹤跡,算是海釣常見的魚類。

釣客會用秋刀魚片、炸彈魚片與小卷做為釣餌釣油錐。由於油錐的身體黏滑,牙齒尖銳,在上鉤時,要小心油錐的頭部,多會以毛巾或棉紗手套按壓頭部,再使用尖嘴鉗脫鉤

油錐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阿曼東到琉球、中國與臺灣,這能解釋為什麼香港、中國與馬來西亞網路討論區,也會出現油錐的傳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油錐棲息在珊瑚岩礁的洞穴和縫隙中,以魚類為食,也有一說會是以腐肉、死屍為食,油錐體型最長能到 80 公分,牙齒銳利,在海裡覓食魚類與腐屍都是有可能的,一般民間習俗認為葬身在水域的人,死後成為水鬼在原水域抓交替;而釣起三條油錐,代表水面下可能有許多腐屍。油錐因覓食而聚集,吃進的腐屍,人又把油錐釣起食用,也把水鬼也一起釣起;可能就是因為食用腐屍這點,才有了釣油錐會釣起水鬼這樣的傳聞。

帶來厄運的,是三隻油錐還是雪卡毒素?

而三條這個數字的說法,除了是因為三代表多數,也有可能是因為食用過多油錐,有更大的機會攝取到可能累積在魚體的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微藻類的海底原生生物所分泌的神經性毒素。會依附在珊瑚礁和海藻上的海洋微生物,因食物鏈級數而累積,魚體越大累積越多,在烹飪時無法去除,如果吃進含有雪卡毒素的海魚,數小時後會出現腸胃、神經系統或心臟的不適,病徵主要是嘔吐、腹瀉、四肢與口角痲痹,冷熱感覺顛倒與關節肌肉疼痛。

棲息在珊瑚礁和海藻上的魚類可能因為食物鏈級數而累積雪卡毒素。圖/27707@pixabay

油錐的主要棲息環境之一是珊瑚礁,很有機會吃到含有雪卡毒素的微生物、或藉由食物鏈累積雪卡毒素。第二則傳說釣起三隻油錐患上急病,即有可能是因為食用大量油錐,而引起的毒素中毒。可能因此才會有傳說警告釣客,油錐不可釣超過三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瞭解傳說背後的情報,釣魚更安心

雖然油錐的傳說聽來離奇,可信度有待考證;但各種傳說追根究柢,自有其發生的原因,可能與油錐物種本身的特性有關、也有可能是釣客經歷過後寫成傳說流傳到現在;傳說的背後重點在於警告釣客,油錐可能另含的意想不到的風險。《釣魚人養成書》也寫到:釣魚情報內含各種陷阱,要多收集加以比對和驗證。油錐傳說也是釣魚情報之一,情報後隱含的訊息,也值得釣客和漁民們思考與判斷。

瞭解禁忌與習俗,加上科技的輔助,能更平安順利的釣魚與捕魚,做出更萬全的準備。

via pxhere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2

4
0

文字

分享

2
4
0
「西卡毒」是什麼?同樣都是石斑,為什麼日本願意進口龍膽石斑,卻拒絕龍虎斑?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2/07/24 ・338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龍膽石斑。圖/wikipedia

上個月中國海關總署無提供相關科學證據,以檢出禁用藥物隱性結晶紫為由,全面禁止臺灣石斑魚輸往中國,引起我國一陣軒然大波。

幸好日本有養殖業者願意伸出援手,收購我國的龍膽石斑。然而,同樣是出口大宗的「龍虎斑」卻遭到拒絕,原因是日本擔心其體內含有「西卡毒[1]

難道石斑魚除了可能含有禁用藥物的風險之外,還存在著含「西卡毒」的風險嗎?到底龍膽石斑與龍虎斑又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日本只敢進口我國的龍膽石斑呢?

鞍帶石斑魚 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稱龍膽石斑,為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圖/農委會水試所

熱帶性海魚毒「西卡毒」的分布

海洋生物毒廣泛分佈在許多海洋生物中,其中西卡毒,就是屬於因攝食熱帶或亞熱帶珊瑚礁魚類,所引起的熱帶性海魚毒中毒(ciguatera)。

熱帶性海魚毒的毒成分相當複雜,包括為西卡毒(ciguatoxin)、鸚哥魚毒(scaritoxin)、甘畢爾藻毒(gambierol)、刺尾魚毒(maitotoxins)、菟葵毒(palytoxin)及西卡胜肽毒(ciguaterin),其中「西卡毒」為最主要的毒素,約佔 90% 以上[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勸你別碰!認識可愛又致命的「菟葵」

含有熱帶性海魚毒的珊瑚礁魚種約有數百種,臺灣可能含該毒素的珊瑚礁魚種達 29 種以上,常見的有笛鯛、鱠魚、鯙鰻(錢鰻)、臭肚魚(象魚)、鸚哥魚及石斑魚等[3]

其分布海域介於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主要為太平洋、西印度洋及加勒比海等沿海地區,每年預估受此類毒素影響的人數約為 20,000 至 60,000 人[2]

熱帶性海魚毒的來源——渦鞭毛藻

熱帶性海魚毒的毒素源自於有毒的渦鞭毛藻(Gambierdiscus toxicus),此藻類通常以附生的方式生長在紅藻和綠藻等大型藻類,或是熱帶、亞熱帶的珊瑚礁岩表面。

也有文獻指出,某些特定的細菌具有合成熱帶性海魚毒的能力,合成的毒素再被藻類攝入成為毒藻,故細菌可能也是產生熱帶性海魚毒之原因[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當草食性魚類攝食到有毒藻類後,毒素便會蓄積在魚體中,肉食性魚類接著攝食含毒的草食性魚類,毒素就接著蓄積到其體內,通常以肝臟及內臟的含量較高[3]

雖然魚類因本身消化及保護機制的作用並不會中毒,但毒素經過多種食物鏈的生物轉換(biotransformation)的作用後,會代謝成毒性更強的魚毒,最後人類攝食到有毒的魚類,就會導致中毒[2]

棕點石斑魚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俗稱老虎斑,野生老虎斑的體內可能含有西卡毒。圖/wikipedia

脂溶性毒素「西卡毒」較難代謝、中毒症狀持續時間較長

那麼熱帶性海魚毒的主角「西卡毒」是怎麼樣的毒呢?

西卡毒(ciguatoxin; CTX),也譯作雪卡毒,無色且無味,為非結晶聚醚環狀化合物,具有耐熱、耐酸之特性。穩定性高,縱使經高溫烹煮、冷凍、乾燥或人體胃酸,均不會被破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卡毒分子式為 C60H86NO19,分子量約 1,110 Da,對小鼠之腹腔注射 LD50 為 0.25 μg/kg[4][註 1],毒性略低於菟葵毒。 

毒素主要作用於神經末梢和中樞神經節,影響神經、肌肉及心肌細胞的離子通道,造成神經傳導受阻而引起運動失調等症狀[2]

而該毒素與筆者先前介紹過的麻痺性貝毒、河魨毒及菟葵毒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脂溶性的,代謝時間不如水溶性海洋生物毒快,故西卡毒在人體需要較長的時間代謝,中毒症狀持續的時間亦較長。

西卡毒 (ciguatoxin; CTX) 的分子結構。圖 / 參考資料 3

延伸閱讀:

在海產店吃盤「塔香西施舌」然後就死掉了?——來認識致命的「麻痺性貝毒」

推理系動畫毒殺利器!——認識致命的「河魨毒」

有哪些中毒症狀?如何預防中毒?

熱帶性海魚毒的中毒症狀通常在攝食 1-24 小時後出現,其中毒的臨床症狀,可分為腸胃性、神經性、心血管性的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腸胃發生症狀
    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等,嚴重可能導致脫水,持續時間約 1-3 天。
  • 神經發生症狀
    主要為感覺遲鈍、異常,冷熱感覺顛倒;其次為四肢及口、喉的刺痛與麻痺感、肌肉疼痛、頭痛、局部皮膚搔癢與出汗、流口水、流眼淚及運動失調等,還有無力感和疲勞,這些症狀可能持續數個星期甚至數年。
  • 心血管發生症狀
    可能出現低血壓、心搏變慢及心律不整等,嚴重者可因呼吸困難而死亡。

目前最有效預防熱帶性海魚毒中毒的方法,是盡可能避免食用這些珊瑚礁魚類的肝臟和內臟,也應避免食用體重超過 3 公斤的大型珊瑚礁魚類[2]

龍虎斑、龍虎石斑與龍膽石斑的差異

瞭解了西卡毒之後,回過頭來看,為何日本只敢進口我國的龍膽石斑呢?牠和龍虎斑有什麼差異?

其實龍虎石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 lanceolatus)是由鞍帶石斑魚(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又名龍膽石斑)及棕點石斑魚(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又名老虎斑)雜交而培育出來的,其結合龍膽石斑具有較快的成長速率,與老虎斑的肉質細嫩 Q 彈,及對病毒性疾病有較強抗性之優點,近年成為新興的養殖石斑魚種之一[2, 5]

龍虎石斑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 lanceolatus,為龍膽石斑與老虎斑雜交而培育出來的。圖 / 農委會水試所

因日本過去曾發現野生的老虎斑,會食用含西卡毒的浮游生物或珊瑚礁魚類等,民眾若吃下肚恐怕有中毒的風險,故擔心由老虎斑配種出來的龍虎斑有類似情形,而不敢進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我國養殖業者澄清,西卡毒是野生石斑才會有的問題,臺灣養殖龍虎斑主要是吃魚粉,不太會有西卡毒累積,所以養殖石斑應無含此毒素的疑慮[1]

沒落的石斑王國

石斑魚是亞洲重要的經濟產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Onited Nations; FAO)報告中指出,2014 年臺灣石斑魚養殖產量為 25,682 噸,佔全球總產量的 42.5%,故臺灣素有「石斑王國」之美譽[2, 5]

如今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的外銷作業,2018 年銷往中國的石斑魚從 14,057 公噸減少為 2021 年的 6,681 公噸。目前 2022 年 1 至 5 月,臺灣已出口到中國及香港達 3,059 公噸,若中國強制禁止輸入,外銷總量將剩餘 3,600 公噸[6]

所以現在政府全力拓展日本、美國等冰鮮石斑或冷凍加工品外銷市場,並且鼓勵國人一起用行動力挺,多買多吃石斑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1. 毒理學中,半數致死劑量(lethal dosage 50%; LD50)是描述有毒物質的常用指標之一,意為動物實驗中,能使實驗動物產生百分之五十比例之死亡所需要化學物質之劑量。通常毒素給予實驗動物的方式,分為口服、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不同的給予方式,毒性亦略有差異。

參考資料

1. 陳奐宇、許政俊,2022。台灣石斑受中方禁運影響大 日養殖業者伸援手收購龍膽石斑。公視新聞網。

2. 鄭凱育,2020。探討養殖龍虎石斑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 lanceolatus 之一般成分和風味成分,及養殖龍虎石斑和熱帶性海魚毒中毒檢體之毒性檢測。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3. 食品藥物管理署,2021。熱帶性海魚毒 (Ciguateric toxins)。衛生福利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Caillaud, A., De la Iglesia, P., Darius, H. T., Pauillac, S., Aligizaki, K., Fraga, S., Chinain, M. and Diogène, J. 2010. Update on methodologies available for ciguatoxin 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s to confront the onset of 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in Europe. Marine Drugs 8: 1838-1907.

5. 何佩蒨,2020。龍虎石斑之基因魚種鑑定及龍虎石斑和龍膽石斑肝臟中熱帶性海魚毒、維生素 A 和脂肪酸含量之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6. 張語屏,2022。石斑魚9成外銷量遭中國禁止輸入!農委會:將拓展海外多邊市場且不排除向WTO申訴。食力 foodNEXT。

所有討論 2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7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拖人下水的是什麼?」文獻中的水鬼傳說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7/09/01 ・442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祉均|臺地方異聞工作室的成員,從小生長在新竹臨海的四代同堂家庭,對傳統習俗與鄉野奇談很感興趣,畢業於指南山下的中文系。

有清國人李某。織簑爲業。現住港邊街。是時攜一醬油瓶。在川岸石階下洗濯。既而其瓶忽自蕩開。越離越遠。李急於拾回。不顧深淺。幾幾乎沒頂矣。傍人見者。乃大聲疾呼以醒之。始獲無恙。或曰是必水鬼作崇。水鬼欲達其目的。

這是 1906 年 4 月 19 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內容,標題名為〈淡水川之鬼〉,當時人們認為此水域死過人,所以李某被迷惑心神,是因為溺死的冤魂要抓交替。

還有印象嗎?從小到大,在放暑假之前的結業式,在擁擠的大禮堂,台上的訓導主任會提醒同學們暑假要小心水邊,去玩水也要做好準備,不僅僅是因為暑假與農曆七月的時間相近,也是因為台灣的氣候與地形,在夏日常發生溺水意外。

對於夏日的想像,浮現的畫面大多會有陽光和水花,但夏日的河川與海洋有時並不像人們喜愛他一樣地親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BY MemoryCatcher @ Pixabay

台灣夏季的氣候,受到太平洋上熱帶氣團交互影響,週期性的降雨,加上台灣的地形起伏陡峭,常會造成對流性降雨,也就是俗稱的午後雷陣雨,溪水暴漲潰堤,只需要在一場午後暴雨或一個颱風過境,早上明明是風和日麗的天氣,往往下午就會有驟變,在山林裡更是常見。

溺水意外的發生,是天氣驟變或水域莫測,還是農曆七月的好兄弟伸出手,等著抓交替呢?這就要從文獻中的水鬼開始說起。

文獻中的水鬼傳說

關於水鬼,最恐懼的應該是冤死討交替的部分,非自然的死亡被認為是凶,死後不得投胎成為厲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林至穎(2014)收集的古坑鄉棋盤村傳說,嘉義的棋盤村和斗六梅林交界的梅林溪,常有抓交替事件,村莊的黃某曾救過被大水沖走的人,結果溪裡無形的冤魂跟著他回家,在村莊大鬧,關聖帝君的乩童到梅林溪,把不由自主一直要下水的的黃太太拉回來,帝君出動大輦,從村莊趕到郊外,村莊才恢復平靜。這件事五六十歲的村民都知道,也有很多人看見。[1]

但有些文獻記載的水鬼,其實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可怕,或者是撰寫者記錄下來的角度,有不一樣的故事。

圖/BY HynoArt @ Pixabay

最知名的水鬼故事是蒲松齡在《聊齋誌異》中寫的〈王六郎〉,淄川北鄉的許姓漁夫與水鬼王六郎成為好友,勸告王六郎不要因為投胎而抓交替害人,因為善心與漁夫的勸告,王六郎不再抓交替,而這份善心讓王六郎到招遠縣鄔鎮當土地神,成神後也給了許姓漁夫許多幫助,這故事也是水鬼城隍的源頭,但並不是蒲松齡的個人創作,而是經由記錄,適當加工修飾的民間故事。[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比王六郎更早的水鬼抓交替的故事,是在南宋《新編分門古今類事》中〈黃裳與水鬼〉的故事。

而在臺灣的水鬼傳說,在《臺灣民俗》中有提到〈水鬼變城隍〉的記載,被貪財的轎夫所害的員外,被推下山洞淹死後成為水鬼,山洞旁的漁夫勸他不要害人,沒有抓交替的水鬼成為了城隍,因為不犧牲人命的水鬼會被升任為城隍。

除了水鬼城隍,在《臺灣民俗》一書中還有提到,在屏東潮州內埔鄉河邊,陳姓打鐵匠也苦勸水鬼不要因為轉世而害人,水鬼不再出來抓交替幫忙竹筏安全渡河,做了善事成為當地的土地公,而勸水鬼向善的陳姓鐵匠則在死後當了城隍。

《臺灣民俗》一書中這兩篇和水鬼有關的故事,都有提到水鬼抓交替才能轉世,也強調行善不害人的水鬼,最後成為神明的結果,而這些勸人為善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其實,更像是警世恆言影射社會[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安撫水鬼的一千種方法

從歷史文獻與民間故事可以看得出來,從古至今,人們都相信水中有鬼,並敬畏恐懼著。對於水鬼的態度,不只有恐懼,也有憐憫,甚至希望水鬼得到供養後能夠守護水域。

民間傳說看見水流屍要撿起掩埋,不然會遭殃[4]。而這些無主漂流屍後來成為了水鬼信仰,被尊稱為水流公,是類似有應公的存在,像是在八里的大眾爺廟,是河中漂浮的一群枯骨,人們撿拾埋葬後,相信大眾爺能鎮壓孤魂野鬼。而社子島中州埔的威靈廟則是一對遇到船難的母子,地方人士收埋後,祂們常顯靈幫助居民,因為靈驗而建廟祭祀。

人們相信凶死枉死的厲鬼有靈力可以造禍也能造福,而水鬼透過人的祭祀轉化成守護神,不僅能安撫冤魂,也能庇佑鄉里。

口湖牽水藏文化。圖/BY Guyu1010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水鬼信仰以外,居住在溪流水域附近的村落,都保有水域信仰,臺南地區有拜溪墘的祭儀,在宜蘭也有「拜駁」(駁,音近臺語的堤防)的傳統[5]雲林縣口湖鄉到現在每年舉行「牽水『車藏』(音同壯)」儀式,以道教的科儀超渡道光二十五年(1845)洪水罹難的數千村民,並祈求地方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道教的「牽水『車藏』」科儀盛大,「車藏」是紙紮法具用來牽引亡魂,讓亡魂受到救渡而安息,在普渡儀式的前一個晚上,會在河邊放水燈,光亮接引亡靈上岸接受供養和超渡,在科儀文中寫到:

「傷念水溺孤魂鬼眾……月冷水寒,寂寂之沈魂何托…集茲冥福,用拔沈魂,寶號一聲,特為接引。」

在念誦的經文當中,可以看得出來,是以悲憫的口吻描述水鬼的境遇,希望能救渡亡魂,進而化解對水域的恐懼。

祭儀大多舉辦在農曆七月,在農曆五月端午時,宜蘭礁溪舉辦的龍舟競渡,也有濃厚的祭江、祭水鬼的意味,龍舟是宗教性的船隻,划龍舟這項習俗能驅逐河中兇邪,也有安撫供養水鬼的意涵,端午的起源屈原就是溺江而死,後來也成為有名的水神。

那拜了水鬼,拜了堤防,也拜了河流,還有「空間厭勝物」可以保佑,「厭」有壓制、鎮壓剋之的意思,水邊的厭勝物有許多種類,像是嘉義大林的水鬼傳說,在鹿堀溝旁建了一座阿彌陀公廟,廟裡有一塊阿彌陀佛石碑鎮壓與安撫水鬼,同樣是在嘉義,鹿草鄉竹林仔腳也有「龜塔」頭部朝向八掌溪鎮溪水[6],臺南的溪埔鄉和公塭仔共組蜈蚣陣,以此戲文對付曾文溪,遶境地區與戲文標題提及的方位都和曾文溪相對,希望溪不要隨意改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不同水域環境產生各自的水域祭儀,透露出人對自然未知的恐懼,也有想要和平共存的誠意,年年不遲的祭祀是對自然與超自然的尊重,也是虔誠的希冀歲歲平安的庇佑。

溺水與抓交替的相似之處?

嘉義大林鹿堀溝,大莆林水鬼傳說所在地。圖/作者提供

水流湍急,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蔓延,腿腳因為潮濕的衣褲難以行動,載浮載沈,拼命仰頭想要呼吸空氣,水卻從喉嚨灌進胸腔,肺部未能即時換氣,難以抵擋向下拉扯的力量,大腦缺氧失去意識後,氣力放盡往水的深處沉去。

拖人下水的是什麼?致此的原因如何避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較科學的角度,與溺水事故防救工作的統計,溺水的原因可以大致分為:人為、水域環境與場域管理,而我們自身較能掌握的是人為因素,但溺水原因最多的也是人為。

在夏季大熱天,興致一來就會想玩水,常常沒有穿著泳衣,或是沒有進行熱身就跳進水裡,也有喜歡尋求刺激的玩法,從高處一躍而下隨性跳水,但人啊永遠無法預測水底下等著的會是什麼。大約有九成的溺斃民眾是穿著長褲下水[7],濕掉的褲子沈重的貼著雙腳,造成行動力大幅度的下降,加上驚慌掙扎導致肌肉收縮身體僵硬,極有可能在獲救前體力耗盡,沉入水中。而男性溺水的比例遠高於女性大概是 14:1,因為男性在職業方面與水域環境接觸較多,男性也有較高的酒精消費,因為醉酒而失足溺斃的案例也是人為因素之一[8]

在水域環境的因素裡,臺灣有許多溪流都是「死亡水域」,像是新北市的大豹溪,還有曾文溪等,危險水域都會在岸邊立警示牌,但沒有立警示牌的水域,在下水前也要小心,看似清淺的水流,也會潛藏危機。水底的地形多變,一般民眾難以看清,有可能被暗流、急流與漩渦往下帶,撞到水底石塊而致命,反應不及造成恐慌,也會發生嗆水、溺水事故。

第三項溺水因素是場域環境,在水域附近是否有明確的標示牌,讓靠近水邊的人能清楚看到安全提示,警告人們以溺水的危機,而標示牌的用語、符號、顏色和形狀大小都有一定的規格,場域環境是否有救生樁、救生竿、救生圈與繩索,在危急時可以使用這些工具救命,在下水前檢查場域環境,確認好是否能下水,求生工具的位置,都有助於安全戲水。

當然,也會發生以上三種原因之外,不能解釋的因素,人們就此歸因於超自然現象,也就是流傳至今的水鬼抓交替,在想像中或是書籍裡水鬼抓交替的畫面,都是抓住溺水者的腿,往深水裡拖直到溺斃,這樣的畫面其實與人被卷進漩渦,或是因為缺乏熱身而腳抽筋很相似,加上季節與天氣的原因,夏天、暑假與鬼月時間重疊,農曆七月鬼門開後,長輩都會警告孩子遠離水邊,但暑假時分,又是學生結伴出遊的好時機,因為年輕氣盛喜歡冒險,或是經驗不足,很有可能發生溺水意外。

溺水時的自救小撇步

圖/BY TBIT @ Pixabay

萬一真的不幸溺水了,還是有一些方法能自救。最重要的是冷靜下來保持體力,也是最難的一點,[9]盡力維持最少體力而在水中維持最長時間,像是以水母漂的姿勢在水中,利用身上或身旁任何可以增加浮力的物體,像是本來致命的長褲,脫掉後打結充氣就成了浮具。

抽筋時也有自解的方法,如果是大腿抽筋,可以使用水母漂的姿勢,抓住足背往後臀拉,輕輕按摩讓僵硬的部位變軟復原。預防抽筋要避免在身體不適或疲勞時下水,溪流海洋水溫過低也不要下水,下水前一定要熱身,飯前飯後劇烈運動後都不要立刻下水,隨時補充鹽分。

如果是被漩渦卷進要如何脫離?溪流衝擊形成的小漩渦,設法潛水解脫,也可以用爬泳的方式順著漩渦的離心力儘速衝出。

溺水的原因並非單一原因,如果是因為穿著長褲在吃飽或喝醉時從高處跳入深水,這樣的情況怪給水鬼,水鬼也會說:「這鍋我們才不背。」在夏日安全戲水,需要熱身,需要在下水前環顧四週,需要有一顆敬畏自然未知的心,心存善念別鐵齒嘴硬。

最後,祝願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夏日戲水時光。

資料來源

  •  [1]林至穎 (2014),《古坑鄉棋盤村南天宮信仰與傳說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 [2][3]劉守華(2002),《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4] 李進憶(2009),《淡水河下游地區的「水信仰」–以水神及水鬼崇拜為中心》,《臺灣風物》58卷第1期,頁53~96。
  • [5]陳育麒(2014),《宜蘭水難的環境背景與「拜駁」(pài-poh)儀式的形成》(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 [6]楊家祈(2015),《臺南拜溪墘祭儀與聚落變遷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 [7][8] 陳國忠(2013),《消防在危險水域溺水事故防救工作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
  • [9] 張錦盛主編(2012),《水域安全與救生》,臺北市,中華民國水上救生協會。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