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8/22
公民科學能否改善空氣品質?若使用「空氣品質蛋」,或許能有效果,這項小型感應器連結網路,希望協助藉群眾之力,繪製污染地圖。
・2012/06/15
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科學家Alexander "Sasha" Kashlinsky等人,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精確測定宇宙中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幽暗熒光。這些第一代天體可能是大質量恆星,或是黑洞巨獸,只是因為距離非常非常遙遠,使得它們所發出的光暗得無法輕易偵測到。但透過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之眼,捕捉到這些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紅外光組態,讓科學家得以確認第一代天體數量繁多,而且使用太空燃料毫不吝惜的劇烈燃燒。
・2012/05/30
在加州沿岸捕捉到的黑鮪魚(Thunnus orientalis)含有來自去年福島核災釋出的放射性物質。這些魚可能是游經日本海域時攝入放射性物質,隨後游向太平洋另一端。科學家強調,這些魚仍然安全無虞,可以食用。
・2012/03/26
就在約3個月前,天文界親眼目睹了新近發現的C/2011 W3(Lovejoy)彗星如神風特攻隊般衝向太陽表面的舉動,更震驚的發現這顆彗星居然以非常近的距離穿越太陽的日冕大氣、掠過太陽表面後,逃過太陽強大重力與輻射的摧殘,度過一場可能煙消雲散的劫難。
・2011/07/10
在日常生活中,人類常接觸到各種輻射,不同的輻射劑量對人體也會造成不同的影響。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當短期內所接觸到的輻射劑量低於100毫西弗時,對人體沒有危害,而任何個人多年累積的微量輻射劑量(低於100毫西弗),也不至造成負面的健康效應。
・2011/06/29
從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自轉速度,天文學家可以了解這些黑洞的形成過程。從Martinez-Sansigre等人的觀測資料,那些質量最大的超大質量黑洞黑洞,絕大部分的自轉速度也比較快些,可能的解釋之一就是它們必定經歷過與質量大約相同的其他黑洞合併的過程。
・2011/05/16
如果你在Google裡頭搜尋「手機 蜜蜂」,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從2007年開始,每一年都會有一波「手機是蜜蜂殺手」、「蜜蜂消失的原因:手機!」、「研究:手機訊號造成蜜蜂大量死亡」之類的報導充斥在媒體報導中。相信的人,少部份開始反思手機這個方便的通訊科技對自然造成的傷害,開始不安,想著是否該回歸原始生活;絕大部分若無其事地繼續行動生活,那也是因為覺得無能為力或是於事無補。然而這些在媒體跟網路上不斷流竄的恐懼-「我們用的手機殺死了蜜蜂」- 到底是怎麼來的?
・2011/05/15
在南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分校,主導車諾比研究計畫的Tim Mousseau,組了一支國際研究團隊,研究自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對生態系的長期影響。Mousseau的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披著橘色羽毛的鳥種和黯淡的同類相比,在輻射落塵區較易受到放射線的傷害。
・2011/05/05
你擔心核輻射嗎?Safecast 網站的創辦人 Marcelino Alvarez 表示,現在有很多沒被監測到的數據缺口,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創辦這個網站的原因。他們希望藉由這個網站,整合並提供來自政府、非政府和公民科學家的核輻射監測資料。
・2011/04/18
此外,研究再一次證實,即使是在三個受輻射影響最大的地區,該劑量的輻射對公眾的傷害仍是輕微的,當地居民大可不必為了健康受損而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