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0
0

文字

分享

7
0
0

手機訊號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媒體這麼說,咱們就這麼信?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05/16 ・262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蜜蜂,圖片來自Wikipedia

如果你在Google裡頭搜尋「手機 蜜蜂」,稍微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從2007年開始,每一年都會有一波「手機是蜜蜂殺手」、「蜜蜂消失的原因:手機!」、「研究:手機訊號造成蜜蜂大量死亡」之類的報導充斥在媒體報導中。相信的人,少部份開始反思手機這個方便的通訊科技對自然造成的傷害,開始不安,想著是否該回歸原始;絕大部分若無其事地繼續行動生活,那也是因為覺得無能為力或是於事無補。然而這些在媒體跟網路上不斷流竄的恐懼-「我們用的手機殺死了蜜蜂」- 到底是怎麼來的?

美國蜂農哈肯柏格是第一個將工蜂莫名失蹤的問題報告給美國昆蟲學家的人,當時是2006年底,這個嚴重的現象被稱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剛好我手邊有一本《科學人》雜誌 2009年5月號,封面故事就是《蜜蜂消失了?》,文章把問題解釋得非常清楚,並列出了四個可能的「嫌疑犯」,分別是化學藥劑(農藥、除草劑、殺蟎劑等)、蜂蟹蟎(會吸取蜂蛹的血液)、寄生菌(蜜蜂微粒子,是單細胞真菌)、還有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IAPV,多數發生CCD的蜂群感染此病毒)。然而蜂群消失並不是受到單因影響,歐美科學家逐漸形成共識,認為這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下才產生的結果,其中也包括「營養不良」- 因為人類大規模栽植單一作物、喜歡維持環境的整潔,然而整片綠草坪對蜜蜂來說就像沙漠一樣,沒辦法提供多元的食物來源。

儘管這些大咖嫌疑犯已經夠讓人頭痛了,而且我們該著手改善的方向也很明確,還是有人覺得這樣謎底就被解開太無趣、太平淡,決定再多找幾個兇手來墊背;全球暖化、基改農作…還有電磁波跟手機訊號,都被牽扯進來,而電磁波跟手機訊號因為有「研究結果支持」,所以最受媒體喜愛…不論這些研究是否合理。

就以最近這波報導來說好了。這篇又引起媒體不斷轉述的「研究」(全文在此PDF)作者是瑞士人丹尼爾法佛(Daniel Favre),他是瑞士洛桑國家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這頭銜大概是媒體唯一沒錯報的,讓這則研究跟報導顯得頗具權威性。先讓我們看看媒體是怎麼說的:

自由時報蜜蜂大量亡 手機訊號是元兇

瑞士科學家研究證實,全球蜜蜂數量驟降的原因是手機發出的訊號所致,因為手機發射的訊號會對蜜蜂造成干擾,令牠們亂飛甚至遠離蜂巢,最後死亡。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在兩個蜂箱中間放置一支手機,當手機發射訊號時,蜜蜂振翅的頻率從450赫茲增至4000多赫茲,增加了8倍,而蜜蜂振翅的頻率增高後,會開始亂飛,進而死亡。

聯合報研究:手機訊號波 造成蜜蜂大量死亡

多年來,世界各地的蜜蜂面臨神秘死亡,原因至今不明。最近瑞士一項研究指出,造成大量蜜蜂死亡的原因,是手機發射的訊號。 前瑞士洛桑國家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法佛發表了研究結果…法佛發表文章表示,手機訊號對蜜蜂產生極大影響,甚至誤導它們,致使它們遠離蜂巢,是造成蜜蜂死亡的主因。

報導中的說法好像終於找到幕後黑手,把CCD完全歸咎於手機訊號,不顧之前科學家提出過的其他證據。同時你可以自己看看研究全文,裡頭有沒有提到一個「死」字?答案是沒有,也沒有瀕死、殺死、餓死…通通沒有…即使我們先不質疑論文的正確性,全然相信內容,也不該把這研究跟各地方發生的蜂群衰竭失調混為一談,說成是「主因」,因為就連作者自己也只是說這篇研究提供了一種解釋的可能性(…would substantiate one more explanation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bee colonies around the world)。媒體上過度肯定的聳動標題完全是加油添醋。

接著就要質疑一下論文本身了。研究者直接將手機放在蜂房上,但是現實情況中有誰會在講電話的時候把手機貼著蜂房呢?就像有研究為了知道手機對性能力的影響而做實驗,把手機就貼著兔子的睪丸放著一樣(而且這實驗還沒有證實手機對性能力有影響),這樣類比真的對嗎?就算因此而得到某種顯著結果,又真的有意義嗎?

即便我們接受這樣的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也費人思量。論文中說,實驗組(手機通話中)過了三十分鐘之後,蜜蜂才開始有發出聲音(worker piping),然而過了20小時直到實驗結束,蜜蜂都沒有出現其他行為了,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有所謂的「蜜蜂遠離蜂巢」(swarming)、「蜜蜂亂飛」等等情事,完全是媒體唬爛。

研究中沒有說明,但我們可以馬上想到的是,使用中的手機會發熱,而且螢幕可能還會發光,把這樣一個東西放在蜂房上,蜜蜂有反應是很正常的。過去研究指出蜜蜂對於溫度跟光都很敏感。而且論文裡,除了描述不同蜜蜂嗡聲以外,沒有說明這些反應跟手機訊號開始傳輸後之間的關係,也沒有數據呈現,這實在是很難取信於人。

研究分別在瑞士Lausanne跟Morges兩個海拔高度相差230公尺的城市進行,從2009年2月初作到同年6月底,但我們卻無法從論文中得知哪一場實驗是在哪裡、何時進行的…這真的是一個很初探性質的研究啊。

當然我很清楚,台灣的媒體只是跟著國外媒體起舞,只對吸引眼球的結果有興趣,反正大家一起不查證,責任就分攤掉了…真不知道這樣的偽科學新聞我們還要忍受多久?也難怪王老師人人都可當了

最後,回過頭來,也得檢驗一下這論文的基礎,那就是地磁跟電磁波到底是不是蜜蜂判別方向的工具。如果不是,或是不是唯一的工具,那就更難說這些類似研究能跟蜜蜂大量消失有關了。(見蜜蜂與數學)

我推荐各位看看維基百科上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條目中,「可能造成原因(Possible causes)」的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部份,上頭記載了近年來的各項相關研究,以及2007年之後,媒體對這些設計粗糙、大多未經同儕評鑑的研究之追捧。其中對於這篇論文的紀錄是這樣的:

In April 2011, a study conducted by a former investigator of the EPFL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appeared, which stated that active mobile phones placed directly inside a beehive can induce the worker piping signal (in natural conditions, worker piping either announces the swarming process of the bee colony or is a signal of a disturbed bee colony); the author mentioned that “phones are not present in the close vicinity of honeybees in real life” and did not indicate what negative effect, if any, working piping might have within a colony, nor was any link to CCD demonstrated.[109]

在此不是要說手機訊號或電磁波絕對不可能影響蜜蜂,但可信服的研究出現之前,還是別陷入無謂的恐慌吧。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7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052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好評再加開!歡迎報名臺北加開場,共同打造美好的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0 ・85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播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將於 11 月 30 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詳情請見報名表

本課程已邁入第 15 個年頭,在睽違兩年線上辦理後,今年回歸實體課程,盼能提升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優質廣電環境,進而提供民眾最精準訊息。本系列課程 8 月 22 日從臺北出發,一路前往臺中、高雄、花蓮,環島巡迴課程於 10 月 13 日圓滿結束,系列課程議題多元且講師具備領域專業,課程佳評如潮。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NCC 身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將持續辦理一系列課程,致力於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識讀能力,彼此勉勵、交流,一起成為守門人,製播更精準、優質的內容,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視聽環境!

參與課程者也將獲頒「參訓證明」,歡迎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踴躍線上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額滿為止。

臺北加開場活動資訊:

  • 時間: 11 月 30 日(四) 14:00-17:30
  •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2 樓 202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 24 號)
  • 費用:免費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kK3YvBa89TQMLi16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驅動未來科技創新的運算平台領導廠商—Arm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0/26 ・259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Arm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Arm(安謀)是一家來自英國提供處理器 IP 架構設計的矽智財公司,你可能不清楚 Arm 在做什麼?但你可能在最近的新聞中聽過它,而且,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他們的產品!

實際上,90% 的智慧型手機使用的 CPU 晶片,其指令架構集(ISA)都是採用 Arm 架構,例如部分蘋果產品所使用的晶片、Android 手機常見的驍龍系列,以及聯發科技推出的天璣系列晶片,Arm 都是這些處理器架構的主要供應商。

每片 CPU 上,都有 ISA。圖/pixabay

不過這個指令架構集(ISA)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每台手機甚至電腦都要有呢?

什麼是指令架構集(ISA)?

指令集架構(ISA)是電腦抽象模型的一部分,它定義了 CPU 如何被軟體控制。ISA 作為硬體和軟體之間的介面,既規定了處理器能夠執行的任務,又規定了如何執行這些任務。ISA 提供了使用者與硬體互動的唯一途徑。ISA 可以被視為程式設計師的手冊,透過 ISA,組合語言程式設計師、編譯器編寫者和應用程式程式設計師方能與機器溝通。

處理器的構建和設計稱為微架構(micro-architecture),微架構告訴您特定處理器的工作原理,例如,Arm Cortex-A53 和 Cortex-A73 都是 Armv8-A 架構的實現,這意味著它們具有相同的架構,但它們具有不同的微架構。

目前常見的 ISA 有用於電腦的 Intel/AMD x86_64 架構,以及在行動裝置是主流的 Arm 架構。而 Arm 本身不製造晶片只授權其架構給各個合作夥伴,授權的架構也被稱為「矽智財」(Semiconduct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簡稱 IP),並由合作夥伴依據規格打造合規的矽晶片。

Arm 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今年九月,Arm 在美國紐約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吸引大量投資者的目光,除了節能的設計,Arm 持續提升產品效能,使得 Arm 架構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讓 Arm 的技術和產品,除了在行動裝置與物聯網應用佔據了重要地位,也在後續發展的其他產品持續協助產業推動技術革命。

最早,Arm 架構是為了依靠電池運作的產品而設計的,隨著這十多年來的轉變,行動裝置成為主流,而 Arm 架構也成為了行動裝置的首選。

除了 Arm 原本行動裝置的通用 CPU 領域,Arm 亦著手開發專用 CPU 的架構,這些專用 CPU 的使用情境包含雲端基礎設施、車用和物聯網(IoT)。

現在 Arm 除了在手機處理器上有超過 90 % 的市占率外,在物聯網與嵌入式應用上有 65% 的市占率,目前車用晶片也逐步轉向由軟體來定義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這凸顯了軟體在未來汽車架構的重要性。「嵌入式邊緣裝置使用的可擴充開放架構 (Scalable Open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Edge;SOAFEE) 」建立以雲原生的系統架構,透過雲端先行開發軟體,協助汽車產業業者在產品正式商品化前,能在基於 Arm 架構的晶片上進行虛擬環境測試,目前 Arm 在車用晶片上,市佔率超過四成。

由感測器至智慧製造系統設計,Arm 與生態系密切合作,推動技術創新

在雲端運算上,Arm 也推出了 Arm Neoverse 技術平台來協助雲端伺服器的晶片設計,並配合新推出的 Arm Neoverse 運算子系統(CSS),來簡化專用晶片的設計複雜性,減少晶片設計花費的時間。

在 Arm 日益完整的產品組合下,透過與廣大生態系合作,能為市場提供許多軟硬體解決方案。首先,在行動裝置上,Arm 近乎霸占市場。而在 AI 發展與網路速度持續提升的趨勢下,許多運算都可以在雲端完成,最近的實例為 Nvidia 的 GeForce Now,只需一台文書機,就能暢玩 3A 大作,或是 Google 的 Colab,讓 AI 能在文書機上完成運算,造福了沒有高級顯卡的使用者。

未來,邊緣運算將陸續解開雲端運算的束縛,而 Arm 也在前期投入了雲端基礎開發,配合行動裝置的市占率,無論如何 Arm 都將在未來科技業占有一席之地。

Arm Tech Symposia 將在 11 / 1 與 11 / 2 盛大舉辦

2023 Arm 科技論壇(Arm Tech Symposia)即將在 11/1 台北萬豪酒店,11/2 新竹國賓飯店盛大舉辦!這是 Arm 每年最重要的實體活動之一,以【Arm is Building the Future of Computing】為主軸,探討在 AI 時代來臨之際,Arm 最新的技術如何驅動創新科技,為次世代的智慧運算、沉浸式視覺、AI 應用、自主體驗等帶來更多可能性。 

這次 Arm 科技論壇將圍繞在車用、物聯網、基礎設施、終端產品等熱門 AI 應用領域,並邀請台積公司、Cadence、瑞薩電子、新思科技、CoAsia 擎亞半導體等各領域專家,帶來產業第一手趨勢洞察。

其次,也會分享 Arm 的新技術在 AI 的應用,包含如何透過軟體定義汽車降低汽車電子系統核心 EUC 整合的複雜性,同時維持汽車資安;以及介紹專為特定工作負載而設計的運算方式,如何讓企業不受外在環境與技術影響,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

今年 11/1 在台北場的座談會,主題為 Edge computing on AI,探討邊緣運算在人工智慧上的應用,以及人工智慧對於半導體產業以及晶片研發帶來的影響,邀請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聯發科技執行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周漁君,以及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與會。

Arm 科技論壇 11 月 1 日台北萬豪酒店。 圖 / Arm 

11/2 在新竹場的座談會主題為 The Keys of Automotive Transformation,探討汽車產業的轉型趨勢,邀請 Anchor Taiwan 執行長邱懷萱、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達擎董事長柯富仁、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以及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與會。

Arm科技論壇 11月 2 日新竹國賓飯店。 圖 / Arm 

無論你是硬體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晶圓代工、晶片設計商、OEM/ODM 還是相關產業人士,都能在這場論壇中互相交流,充實自己。

2023 Arm 科技論壇報名連結

活動結束後填寫問卷的朋友,還有機會現場抽中 iPhone 15 Pro、 iRobot Roomba j7+ 掃地機器人、Sony WH-1000XM5 無線耳機、Dyson Purifier Big+Quiet Formaldehyde 空氣清淨機等精美好禮喔!

報名截止倒數中,現在就立刻報名吧!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84 篇文章 ・ 295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