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9/26
什麼是盲視?盲視的最早案例,是一隻叫作「海倫」的猴子。海倫是英國心理學家懷斯克朗(Laurance Weiskrantz)實驗室中的一隻恆河猴。1965 年,海倫的初始視覺皮質被手術切除。手術完後,海倫的確就跟瞎了一樣,觀察牠的行為,完全看不出牠對視覺訊息有任何反應。但是兩年後,實驗室中的一位研究生韓佛瑞(Nicholas Humphreys,現為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卻發現,當海倫的視野中出現會移動的事物時,牠的視線似乎會朝向該物體,有時還會試著伸手去抓 。韓佛瑞鼓勵、幫助這隻猴子探索牠可能殘有的視覺功能,最後竟然發現,海倫可以盲目的在障礙物之間穿梭移動,為什麼會這樣呢?
・2014/08/19
今年,臺北藝術節邀請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帶來《烏布王》。此戲劇,不同於兒童劇團的戲偶布偶,《烏布王》探討政治迫害、種族隔離政策的議題,操偶師細心地操弄著每位在「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傷心的家屬,歷歷地挖出每段哀慟的傷痕。去年,臺北藝術節邀請西班牙庫倫卡劇團演出《安德魯與多莉妮》,劇中的演員個個帶人偶面具,表演形式超越表情、語言,但依舊帶出一段扣人心弦的記憶與失憶之人生旅程。今年,來自英國的寶藏巖駐村藝術家Kit Hammods,在夏季開放工作室中呈現了巨大的【操偶師】 ( Puppeteers)作品,諷刺隱形的雙手正操弄政治與經濟的權力劃分,隱含著「沒有任何戲偶比操偶師更愚蠢」(No puppet is dumber than its puppeteers)的意涵。 戲偶,是一種表現藝術的媒介。不過,為什麼非真人的藝術,反而更能觸動人心呢?反而更能讓觀眾思索創背後探討的議題呢?
・2014/08/07
早期的生活經驗,如孩提時的社經地位及讀寫能力,對你晚年的認知能力有深遠的影響。
・2014/07/20
睡眠中複習到底有沒有用呢?以這個研究而言:有的。睡覺時有被複習過的字,在醒來後可回憶出的正確率提高了,而沒有複習的字則是降低了,一來一往兩者就有了明顯差異,這表示確實需要在睡眠中有被複習到的字才有機會提高記憶。
・2014/07/09
有些人聽到一首歌,就回到過去;有些人聞到特定的氣味,就勾起回憶;有些人看到一張照片,就掉進畫面的瞬間。「記憶」無法直接看到、聽到、觸摸到,它的存在是一種理論架構(hypothetical construct),但我們依舊相信它是大腦的任意門。不過,任意門也會有故障的時候,這時記憶可能會扭曲(distorted)或是遺忘(forgetting)。
・2014/07/03
在從前,如果你敢說記憶可以遺傳,大家都會認為你是瘋子。但在 2013 年 11 月的聖地牙哥神經科學年會上,美國埃默里大學的迪亞茲(Brian Dias)與萊斯勒(Kerry Ressler)發表了一項令人驚訝的研究成果:記憶也能遺傳!這個消息一出,馬上就引起了震撼。
・2014/06/16
一篇文章〈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內容大致為德國禁止學前專業教育,透過國家介入,不希望太早開發小朋友的腦力,要讓孩子擁有創造力。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為該作者轉貼網友的文章,後半段為作者將有疑慮的部分提出,並尋求合理的解釋與答覆。到底要不要從小多多刺激小朋友的大腦啊?
・2014/05/03
這篇剛剛出爐的研究可有趣了!為了探討求偶的競爭過程會不會透過演化而影響到男性的心智能力,瑞士洛桑大學的科學家霍利斯(Brian Hollis)和卡維基(Tadeusz Kawecki)強制配對果蠅,讓牠們一夫一妻。公果蠅因此不用費力求偶,樂得輕鬆!沒想到,繁衍 100 代之後,出現的果蠅後代們,整個腦殘了!!
・2014/04/15
人類心智是資訊儲存的最佳工具。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心智已經從主力退居成陪襯角色。現今幾乎所有資訊都能輕易透過快速的網路搜尋取得,或許也減低了人們想把剛學到的重要事情刻印在肉體記憶庫裡的渴望。我們稱此為「Google效應」。使用 Google 讓人們覺得,網際網路已成為自己認知能力的一部份。
・2014/03/28
「天生派」認為,嬰兒一出生就喜歡看臉,是因為臉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東西,而演化的過程已經在大腦和視覺系統留下痕跡,讓寶寶一出生就擁有偵測臉孔(或臉狀物)的能力。「習得派」則認為,嬰兒喜歡看臉,是因為出生之後最常出現在眼前的東西就是臉,因此看多看久了很快就展現出看臉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