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追蹤
科學新聞
17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阿樹
・2014/02/25
從食安、疾病一直到防災,無論官方要提出何種說法,都會被放大鏡盯著看,有時可能還會有錯誤解讀,既要考慮到是否會引起恐慌,又要考慮到是否會低估情勢,甚至有時還不得不注意到政治正不正確。如此複雜的顧慮,呈現到我們眼前時,經常是走了個樣。我一直感到疑惑,擔心民眾、媒體、上頭的長官不懂,那麼為何不藉由像地震這樣的事件,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觀點,這正是科學傳播宣導的最佳時機啊!
小斑
・2014/02/25
「有科學新聞才會有科學討論;有科學討論才會有科學決策。」這個反思來自於究竟泛科學究竟跟台灣其他科學媒體有什麼不同?除了 PanSci 作為網路社群起家的媒體,內容有趣別緻、即時互動之外,我會說是只有泛科學在科普外嘗試在做科學新聞甚至討論。台灣自己的科學評論跟科學政策的大眾媒體討論很少。像是食安的幾 ppm 爭議、核能的輻射量安全值該怎麼定,永遠是參考國外標準或是立委桌子一拍直接殺到0、山區開發與水土保持、幹細胞研究(對一個非基督教國家而言的倫理爭議)、資安議題等等。
鄭國威 Portnoy
・2014/02/16
先說結論:我非常感謝黃俊儒老師願意將他對於科學新聞此一主題諸多縝密的批判觀察總結出版,因為這樣我以後看見糟糕的科學新聞以及毫無鑑定力的傳播者,就不再需要氣得冒火,只要推薦他們去看這本書就好了。(好啦,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這種開書單要人去看的討論方式)
果殼網
・2013/07/16
科學像個偏執的大叔,他不斷犯錯,然後改正,又錯、再改,再錯,再改,用自己的臉去撞出一條通往真理的血路。媒體不應用他的一次面孔去描述他的全貌,而應該引導公眾正確解讀他的這一特點。
Gene Ng
・2012/06/03
《新聞地理:完全看懂時事的20堂地理課》是本很值得推介的好書。之前介紹了一本好書《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這是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一門課「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寫成的科普書。
SciDev
・2012/04/12
如何才能鼓勵科學聲音的多元化?或許記者和媒體可以試圖提供一些靈感。我們需要向學生和科學的守門人展示可能做到的東西,方法便是展現其創造力和嚴謹的價值;我們還需致力於提供讓人才發出聲音的平台,冷靜地對這些聲音保持警覺,並堅定地期待——因為善意不是壞科學的藉口。
蔡明燁
・2011/09/25
日前有媒體指出,國內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將小女生們出現性早熟的趨勢歸咎於偶像劇,宣稱偶像劇的熱情場面和浪漫情節會讓小 朋友們產生過多的綺想。雖然該報導也試圖提出另一種見解,在新聞中訪問了另一位中醫師,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過多油炸類食品(如炸雞之類),更可能是造成體質變化、提早性徵的主要因素,但因為記者對第二位醫師的採訪猶如曇花一現且缺乏聳動性,報導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偶像劇導致性早熟」這個因極簡化而老少易懂、又具有震撼效果的話題身上。
[LOG] 09:47:07:177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LOG] 09:47:07:231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218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ERROR] 09:47:07:519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9:47:07:520 [
"executeGtm error:",
{}
]
[WARN] 09:47:07:604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9:47:07:605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