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2/17
想結婚與否居然與原生家庭的結構息息相關?!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伊慶春開啟漫長的20年研究計畫,跟隨七年級生們從求學到踏入社會,探討原生家庭結構影響七年級生的婚育率。此外,相互比較不同年齡層的樣本,更有家庭結構、就學歷程、婚姻狀態等數據,提供研究者挖掘各種研究議題。體現出臺灣家庭仍然面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價值觀與行為持續改變中,同時,也提供大眾對自己與下一代的成長樣貌有更多理解。
・2019/09/24
研究指出,一個家庭的幸福與不幸福,相對於其他因素而言,「婚姻效能」對於家庭滿意度的影響力最大,然而,什麼是效能?在婚姻中又有什麼會影響效能感呢?難道只有參與婚姻的兩人需要為家庭的幸福感負責嗎?
・2019/08/30
根據歐美愛情相關的文獻、作品進行分析,可以歸納出六種愛情風格:羅曼蒂克型(Eros)、遊戲人間型(Ludus)、友伴關係型(Storge)、狂戀依附型(Mania)、理性現實型(Pragma)與犧牲奉獻型(Agape),其後也被許多學者沿用。心理學家Hendrick夫婦進一步設計出「愛情態度量表」,這個量表的測驗結果,每個人可能擁有不只一個愛情風格,許多人是有一個主要及一個次要的風格。
・2019/05/20
今天就要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來聊聊,揪~竟~《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通過之後,同志朋友要面對的議題有哪些、大家對於婚姻的想像又是如何?
・2015/01/30
「市面上」流傳一種說法,兩人結婚前如果同居一陣子,看看彼此是不適合,不合的話就分開,合的話再進入婚姻。遺憾的是,這樣的想法可能是錯的! 婚前同居能促進幸福嗎?Smock等人指出「同居者在五年內有 55%的同居人會結婚、40%的人會就此結束關係,只有 1/6 的同居人會最少持續 3 年;1/10 的同居人會超過 5 年」。國外大量的研究都看見,婚前同居者溝通品質較差、滿意度較低、離婚率較高;國內學者的研究更發現,同居者普遍年齡與教育程度較低、對婚姻的看法較為傳統,更重要的是,婚後的滿意度較低。
・2014/10/24
幽默感不止讓我們天天開心,在擇偶、維持健康的伴侶關係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笑的科學》作者從認知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切入,網羅各種與幽默有關的研究及有趣的笑話,依序解釋幽默是什麼、分析幽默的目的,並說明幽默對我們的重要性。你將會知道,生存在這個隨處可見荒謬與困惑情境的世界裡,我們大腦所具備的幽默能力有多重要!
・2014/04/23
牛津大學數學教授James Murray花了好幾年,邀請數百對夫妻到研究室,針對生活中特定主題對談,例如金錢、政治、兩性。他在一旁記錄聊天過程,分析夫妻對話互動:是笑到掉眼淚、還是講沒兩下就在比賽誰的眼白比較多,翻到抽筋也在所不惜。利用互動中透露的細節,James Murray量化出夫妻情感。
・2014/03/29
新研究指出,比起未婚女性,已婚女性死於心臟疾病的機率少了28%。然而已婚狀態對女性心臟疾病的預防並無影響。研究人員認為死亡率的不同,是因為已婚狀態讓女性尋求早期治療或嘗試增進整體健康狀態。牛津大學的Sarah Floud博士及同事認為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像是其他研究指出,另一半也常會鼓勵病患接受治療及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4/02/06
新研究指出,觀看及討論與兩性關係有關的電影可讓新婚三年後的離婚率減半。一項有174對夫妻參與,由羅徹斯特大學進行的研究發現,一個月觀賞5部與兩性有關的電影,與兩性關係治療師帶領的治療法一樣有效,能讓三年後的離婚率或分居率從24%降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