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8/06
當時真核細胞的起源似乎還沒有定論,後來發現了海底熱泉的古細菌,艾特馬似乎有新的發現,而持有不同意見的艾特瑪即將面臨一場風暴。
・2021/11/05
後人類主體的感官與知覺器官,看起來會像什麼樣子?人類所擁有的情感、情緒或感官體驗,都是「自然的」嗎?人造感官如何影響或形塑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2020/08/10
從《自然》於 1869 年發行後的一百多年以來,女性對科學的貢獻常被貶低,不管是期刊還是學界皆是如此。在《自然》發行至今的 150 年間,可以從中注意到科學做為一項「職業」的面貌漸漸地對大眾展露,但當研究從家庭走向學會組織時,女性變得愈來愈難被看見,歷史敘述角度也總是由男性主導。 我的目標是找出女性所面臨的阻礙,以及她們又是如何在此般情況下獲得接受科學教育的機會,並在學會、期刊和大學中移除這樣的阻礙。雖然我所關注的有限——主要是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英國——但這是《自然》前五十年的核心地帶,而且不論好壞,大英帝國都在這個時期提供了科學研究的背景。 不管我們在科學故事裡多努力的找尋,女性多半在其中缺席。追溯這些平凡女性(她們不全都是女英雄)的科學路,就能夠知道我們往科學勞動力上的性別平等走了多遠。
・2020/03/03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與國衛院編輯中心,隔週舉辦《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英國醫學期刊》(BMJ)等頂尖期刊的職涯專欄文章討論會。討論的文章內容包括:研究生是否需要提供咖啡茶點、履歷該如何呈現、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等熱門話題,用類似談話性節目的形式,報導國外學術界的現況與問題,並且討論、比較國內的學術職涯。
・2017/08/04
雖然當今的物理學都是計量的科學,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好奇的物理學卻完全不是那樣。亞里斯多德對計量描述不感興趣,真正讓他感興趣的是:運動和其他的改變似乎都會朝著某個目的發生。葡萄籽長出葡萄藤,雞蛋孵出小雞,都是讓種子和雞蛋裡的潛力展現出來。畢竟打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根據個人經驗來瞭解世界,所以在古希臘時代,分析實體世界中各種事件的目的,遠比用畢達哥拉斯及其追隨者所發明的數學定律去解釋那些事件還要自然!
・2017/06/05
《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一書中,集結眾多精美的博物學藝術 / 插畫,在博物學曾經蓬勃發展的十八、十九世紀,這些帶領世人認識世界萬物的圖畫,在現今成為了珍貴的歷史典藏。
・2014/09/19
哈思克以曼荼羅為符號,來比喻那片森林裡,幻化無常而又繽紛美妙的生命!這本好書《森林祕境》已非一般的科普寫作而已了,而是一本優異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一位博物學家用極為優美的文筆,為一片森林能寫出充滿詩意的感人篇章。他除了以一位科學家的身份來分析這片森林的一景一物,也以哲學家和藝術家的情懷感受那片森林帶來的哲理和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