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1/08
《小丑》上映之後在各地引發了觀影浪潮,多數觀眾對於電影中小丑的心理狀態討論不休,以為精神疾病的患者必然會導致重大的暴力事件,甚至對於相關個案抱持著戒慎恐懼的排拒心態。但精神疾病與暴力真的有關係嗎?這部電影並沒有提供終極答案,但無疑是最反諷的寫照。
・2019/08/07
蘇格蘭精神科醫師朗納.連恩撰寫《分裂的自我:清醒與瘋狂的研究》,它並不是精神分裂的醫學研究理論,而是關於精神分裂和精神分裂患者的一系列觀察,帶有存在主義哲學的色彩,並且協助社會去改變了檢視精神疾病的方式。他的目標是「讓瘋狂,以及陷入瘋狂的過程,可以理解」。
・2019/07/11
台灣社會每次發生重大謀殺案件,就陷入加害者必然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想像。事實上,由精神病患犯下的殺人案很少,少到無法預測。若我們願意冷靜下來想想,找尋一下最新的研究資料,或許還是有機會扭轉這些根深蒂固的不正確想法。
・2019/03/27
公視與呂蒔媛編劇、大慕影藝合作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於 3 月 24 日播映,首播兩集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起點,同時交織著司法與媒體的現況。此劇挑戰了艱鉅的台灣社會議題,亮眼的卡司、精彩的劇情節奏以及細膩的情感呈現,讓人邊泛淚邊期待著週末的到來。這部戲劇不只討論了我們與惡之間若即若離的距離,也談關於面對失去摯愛的傷痛,面對正義、憤怒與人權,面對精神疾病的診斷與污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場景背後的科學討論吧!
・2017/02/01
曾經人們十分熱衷也相信電痙攣治療是有效的,但其副作用及醫療糾紛,以及一直為被證實的療效,使使用率大量降低。美國國家心理衛生機構對電痙攣治療所做的結論:「電痙攣治療是歷來最受爭議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而且有不少副作用,它應該侷限於使用在特定範疇的嚴重精神疾病。」
・2016/03/29
就像法律訂定的精神不是要入人於罪一樣,精神疾病的定義是確認出「精神狀態、自己主觀感受的痛苦、社會與職業的功能是否明顯偏離『一般人』」的這群人,給予幫忙。先說精神病不等同於大家說的瘋子,來精神科就診也不是要把這個人貼上標籤然後關起來,而是要幫助他能夠正常的回歸社會。
・2016/03/05
我們因為對於精神疾病與心智障礙的無知與怠惰,寧可選擇淺薄的判斷與快速的隔離手段,也不願深入去理解:這些患者不是「病患」,而是患了病的「人」
・2016/03/05
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一般在精神病理學當中常被歸類為精神性疾患,之所以稱之為精神性(psychotic)或精神病,並非意指一般人口語所誤解的「瘋了」此一污名化的指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