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2/17
2020年是巴黎協定五週年,12 月 12 日各國虛擬集會討論這五年來的運作情況,也就是繳交期中報告的時候到了!究竟各國是否有達到當初設立的目標?還是會拿到一個大大的「期中預警」呢?更重要的是,下一個五年需要達成哪些目標?這能夠幫助我們在世紀末之前,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 2 ℃ 以內嗎?
・2020/03/16
英國是靠煤炭業崛起的工業大國,如今卻致力與為工業時代提供動力的化石燃料告別。英國政府已立下具法律約束力的目標,致力改革碳定價方法,實行高於現階段價格的「中等水平」碳價,要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排碳(平衡碳排放與碳清除)。此外,為了確保完全脫碳,必須通過法規,以技術支持和負排放激勵措施(從大氣中清除殘留的二氧化碳)來補充碳價格。
・2019/02/26
除了幫助動物更有效率地消化,改變飼養牲畜的方法也有助於減少排放,例如混牧林業或放牧管理,並減少人類飲食對於動物製品的攝取。蘆筍藻的前景仍然看好。在夏威夷,它被稱為「limu kohu」,意思是令人愉悅的海草,並且用來作為生魚的調味料。如果用來餵養全球的反芻動物,將改進生產力並減少黃豆、玉米、牧草作為糧草的需求,因此降低養殖業對於土地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蘆筍藻可以大幅減少牲畜甲烷排放;牲畜每年排放的甲烷是全球溫室氣體的 6 ∼ 7 %。
・2019/01/21
現代的我們已經知道全球暖化是由「溫室效應」引起的,但科學家到底是如何發現溫室效應的呢? 法國物理學家傅立葉在一八二七年的論文中,提出了日後發展成「溫室效應」的最初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地球在接受太陽光能量的同時,也會以紅外線的形式朝著宇宙釋放能量。如果兩者的能量相等,地球的溫度理論上應該更低,但現實的氣溫卻比理論值高。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傅立葉建立了兩個假說。 第一個假說是,地球也接收了來自宇宙的其他能量。 宇宙中還有其他和太陽一樣,能靠自己燃燒而發光發熱的恆星。地球是否也接收了這些恆星發出的能量? 第二個假說是,地球的大氣是否儲存了這些原本應該往外釋放的能量。 而這個假說就是發展成溫室效應的想法。
・2018/07/16
1988 年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今年(2018)獲「唐獎」的漢森博士作證發言:「全球暖化已經發生了。」警告溫室效應會造成極端氣候、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他的發言正式吹響了關注全球暖化議題的號角......
・2013/10/01
這次聯合國的暖化報告非常注重公信力以及使用科學的方法驗證全球暖化的成因及影響,他們號召了來自39個國家的1089名專家共同監製,收集了世界各地5萬3千多份的意見,9千多份出版物,並有來自世界各地區的巨量觀測數據、來自氣候模式的模擬超過2萬Gigabytes的數值數據來鑄成這次的全球暖化報告,希望大家能不要再爭論我們人類到底是不是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而要採取行動,改變我們的未來。
・2013/07/16
到目前為止,當前國際氣候目標已被聚焦在限制升溫這件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要阻止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以及農業生產的損失的話,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降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