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10/01
社會性學習對動物行為學習和族群適應環境有重大意義,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演化價值大得甚至足以讓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都演化出這項行為學習能力來。另一方面,了解到這兩種魚類也有這樣精緻的學習能力,也許我們要對魚類的頭腦改觀了。
・2012/04/23
微笑和皺眉是全人類共通的語言嗎?至少一世紀前許多人類學家及演化心理學家這麼認為。不過,一則最近的研究藉由電腦模擬人類表情的測試發現,表情代表的意思並非放諸四海皆準,而且文化深刻地影響我們解讀與表達情緒的方式。
・2012/03/21
在這種意義下,瀰和基因形成強烈類比:它們都「試圖」在演化戰場上打敗其它競爭對手脫穎而出,而它們的戰鬥,則形塑了人與動物的樣貌及生活。然而,和基因不同的是,瀰是藉由模仿而複製和傳遞,而非藉由遺傳。因此,就算對於持有者完全沒有生存上的益處,只要有強大的渲染力,瀰還是可以散佈得很廣(例如「把這封email轉寄給十個人,不然你明天會吃到大便」的可怕連鎖信)。
・2012/03/06
如果解開解謎箱會有獎勵,小孩子解決謎題的能力遠比解決的能力遠比黑猩猩或猴子還來的好。
・2012/02/22
「世界末日快到了‧聖經」車窗外,這幅早因歲月而斑駁的標語,再次喚醒了我的注意。或許,一切都要拜近年來越吵越熱的「末日預言瘋」所賜吧?剎時間,似乎所有日期都藏了玄機、所有數字都含了寓意,街頭巷尾、各式媒體,著魔似地爭搶「世界末日」的預言席次,彷彿「現世」已經到達苦悶的最頂點,非得「砍掉重練」才足以平息眾人的怨氣……
・2012/02/17
如果保護個體是手段,那麼保護物種、保護地球生態是不是就應該成為終極目的呢?但實際上這兩個命題都很可疑。
・2011/11/19
自從進入科學傳播的領域之後,我一直在琢磨什麼是「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教育理念,又應該如何落實的問題。適逢本週末在倫敦有一個長達三天的國際會議,以「福島事件的人文省思」為題,試圖在核能危機之後,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之間尋找對話的可能性,於是我興沖沖地去參加了!雖然會議的設計與討論的方向並沒有完全達到「科學人文跨科際」的整合,不過它卻提供了我對於什麼是「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的實踐、「跨科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強「跨科際」的溝通效益,產生了進一步的思考。
・2011/11/19
英國科學家兼小說家史諾在《新政治家》雜誌裡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當前西方社會的知性生活,已被切割成兩個不同的文化區塊──科學VS.人文──彼此漸行漸遠,而他認為這兩個領域各說各話的現象,毋寧是現代世界無法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大障礙。三年後,史諾將這篇評論加以延伸,在劍橋大學進行演講,並將演講內容以《兩個文化與科學革命》為題,出版成冊,在大西洋兩岸挑起了激烈的辯論和廣泛的共鳴。
・2011/07/25
1991年,科學家在西澳的鯊魚灣(Shark Bay)發現海豚一個罕見的行為。當牠們餓的時候,會撕下一角海綿,套在喙緣上,就像人類戴手套一樣。科學家認為,海豚是為了避免在海床搜索小魚時,被石頭或者珊瑚等硬物傷害。但為什麼海豚要在這麼廣闊的海洋中,為了吃條魚而如此大費周章呢?
・2011/05/0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虎隊聽起來也許超老,但「聖誕鈴聲」總是每年不變。現在研究人員在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