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9/14
第 30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 (Ig Nobel Prize) ,即將在臺灣時間 9 月 18 日上午登場!而這個年年有新梗、處處有新意的頒獎典禮,總是讓大家驚喜不已。俗話說:「認真的科學家最搞笑」(誤),回顧典禮過去 29 年的歷史,可以發現不少獲獎的研究都和動物有關,那些年不小心被科學家玩來玩去的動物,到底有哪些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020/06/26
2007 年時,有支科學團隊從一隻 6800 萬年前的恐龍體內抽取了某種蛋白質,發現該蛋白質跟家雞體內既存的一種蛋白質幾乎相同。這隻恐龍可不是隨便什麼恐龍,而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雙足食肉動物。一則新聞標題寫道:「暴龍基本上就是放大版的雞」。
・2019/12/31
約在 2 億 5000 萬年前,70%的陸地物種與 96% 的海洋生物都在一次神祕的大災變中就此消失……。雖然仍有很多未知事物尚待探索,但我們無時無刻都有關於恐龍的新發現。
・2019/01/10
透過研究不同顏色的恐龍蛋,也能夠幫助我們重建出更多關於蛋殼顏色與當年地質年代生態環境和演化的相關線索,同時也能帶給我們對於當代鳥類生殖行為更多的洞見。
・2018/06/11
隨著《侏羅紀世界》的上映,恐龍小藍的身世也令人好奇。在電影設定中,小藍和姊妹們是伶盜龍(Velociraptor)和少數蜥蜴遺傳因子所生產出的迅猛龍。許多人猜測她屬於猶他盜龍,不過,如果對照電影與科學發現的時間,會發現這個說法並不可信。有趣的是,侏儸紀公園的導演曾說過,小藍和其他迅猛龍的原形其實是參照恐爪龍設計的呢!
・2017/04/28
法蘭茲.諾普查 / Franz Nopcsa von Felső-Szilvás (1877-1933),匈牙利裔的探險家、古生物學家、民族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公開的同性戀者。他不僅是奠定了化石生物學(Paleobiology)研究基礎的第一人,同時也是 20 世紀初阿爾巴尼亞民族學領域中的重要人物。
・2017/03/24
自理查歐文爵士創立「恐龍」此一類群起,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在英格蘭與西歐各地被發現,如果要進一步了解這些獨特的滅絕動物,建立新的分類絕對是必要的。然而如何分類呢?從之前以牙齒與足部分為三類,到後來以骨盆作為分類的兩類,都不足以解釋或是有所偏誤,現在可能有推翻傳統分類方法的出現了!雖然不能就此斷言但仍令人期待。
・2016/12/16
近幾年的研究以確認好幾種有獸腳類恐龍,真正的模樣不像是我們在恐龍電影裡熟悉的光禿禿,而應該是毛茸茸,有各式羽毛。但古生物學家們對於控龍羽毛的形態一直不是很了解,直到 2016 年中國地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邢立達,發現了緬甸一塊琥珀中的恐龍尾巴,可以明顯看到一根根羽毛的生長型態。
・2016/06/01
由中生代地層挖掘出來的恐龍化石,除了為電影製片創造出形形色色的螢幕角色,更是許多人對過去的地球絕大部分的想像與認識。然而,一旦跨過了白堊紀與第三紀的地層交界(66.043 百萬年前),這些「迷人」的生物,便於地球上驟然消失;不僅於此,約有 75% 的動物與植物伴隨恐龍而滅絕,這個時間(或地層)的界面代表了地球第二大生物滅絕事件,同時也為哺乳動物的出現拉開了前奏曲。 造成這樣生物大滅絕主要有兩個可能的機制,其一為隕石撞擊地球,另一個則是在印度大陸上的 Deccan Traps 所代表的大規模的岩漿噴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