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01
20 世紀初,兩位日內瓦大學的研究者發現,電不僅能用來引發心室纖維性顫動,也可以平撫這種現象。數十年後,美國外科醫師貝克首度在手術室裡成功使用電擊去顫,救活了那位男孩。貝克後來寫道,去顫是一項工具,可以用來搶救「不該死亡的心臟」。
・2020/03/30
吉本並不是唯一致力於研發心肺機的科學家,在 1950 至 1955 年間,有五家醫學中心都投注於此,而且各有自己的設計。不過後來率先在人類身上「成功」使用心肺機的是吉本,這個結果可說是恰如其分,因為吉本不但是構想出心肺機的人,研發這種機器的時間也比別人更長。
・2020/03/30
對心肺機發明貢獻最大的人物吉本,在醫院實習時,開始思索「體外循環」的概念。一個漫長的夜晚,無能為力地看著病患掙扎活命,最後死去。這個過程讓他有所頓悟,而後開始研究「心肺機」。
・2019/12/09
心臟,是人體的主要供電器。一旦心臟功能不好,就會導致全身器官便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而導致很多症狀,甚至影響生活品質。讓我們跟著本篇文章一起來保養心臟,擁有健康的人生吧!
・2019/12/06
科學家首次偵測到藍鯨的心跳,這種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心跳居然出乎意料得慢,最慢可以一分鐘只跳兩下。當牠們下潛時心律會變慢,而浮至海面時則會慢慢變快,未來,科學家渴望偵測更多不同的鯨魚,了解這種巨大生物的循環系統。
・2019/01/07
在人類的神經系統裡,演化作用留下了古怪的缺失,就拿「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簡稱RLN)來舉例。喉返神經的軸突從腦部頂端附近起源,並與喉頭的肌肉相連。喉頭肌肉受到神經的指揮,讓我們在說話、悶哼和唱歌時,能夠發出聲音,並加以控制。 喉返神經的軸突包覆在一條更出名的神經—迷走神經(vagus nerve)之內。迷走神經自脊髓往下抵達上胸部,自此喉返神經才從迷走神經中分支出來,從肩胛骨稍下處離開脊髓,接著, 左喉返神經繞經大動脈下方,然後再重新回到頸部,抵達喉頭。
・2017/08/12
植入式心律去顫器於1980年代首次成為一種平民醫療,主要是為了解決心跳過快或紊亂的毛病。但植入一段時間後,患者身邊找不到一個願意和他們一起討論是否要將植入式心律去顫器關閉的對象。基本上,患者、醫師和護士的心中,他們對關閉植入式心律去顫器的看法大多已有既定的刻板印象,甚至連提供安寧照護的相關單位也太不喜歡談論這方面的話題。
・2015/04/25
「換心」不只是小說或是連續劇中可能會出現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病患能藉由心臟移植這種救命手術重建生活品質。
・2013/07/16
如果說是B-T分流的手術點燃了比奇洛創新的激情,那麼這位挑戰者的熱血,則顯然是因比奇洛而沸騰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