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研之有物
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生態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生態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科科齊打交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精選
看A片學性教育
百工裡的科學人
她是科學家
異星知識王
COVID-19專區
所有特輯
贊助我們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微生物
75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常用關鍵字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Cyanobacteria
MiTalk
Sphingomonadales
墓碑
微生物
公民科學家
共生菌
寵物
細菌
天氣
害蟲
玉米根蟲
蛀牙
金花蟲
颱風
黏菌
尖頭葉蟬
葉緣焦枯病菌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書籍
長評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時間篩選:2月
重設
專欄
MiTalk
・2019/02/13
墓仔埔小派對:那些在墓碑上生活的小東西們(*゚∀゚*)
而很多古老建築和紀念碑的材質都是石頭,如果能搞清楚這些微生物到底在石頭上做了什麼,或許可以幫助我們保存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物。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Cyanobacteria
MiTalk
Sphingomonadales
墓碑
微生物
0
0
活得科學
陳俊堯
・2014/02/11
你跟誰比較親近:是狗還是小孩?
家裡的狗和小孩,誰跟你比較親近?一篇美國的研究檢視了來自 60 個家庭家人和狗兒身上的細菌, 卻有了驚人的發現.......
公民科學家
共生菌
寵物
微生物
細菌
0
0
專欄
陳俊堯
・2014/02/04
【2013回顧】PNAS 十個細菌小故事(下)
過去這年常常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PNAS 上看到有趣的細菌事跡,我認真檢查今年出現在上頭的研究,選出了自己覺得最好玩的 10 篇故事,推薦給 PanSci 的各位朋友們。其中不乏人生勵志小故事,拿來打發年假,剛剛好。看完下集,記得還有上集可以看。
天氣
害蟲
微生物
玉米根蟲
細菌
蛀牙
金花蟲
颱風
黏菌
0
0
專欄
威.法
・2013/02/22
植物病原菌專題:皮爾斯病與加州的葡萄園
葉緣焦枯病菌可不是你所知道的普通細菌,牠可是二O一二年植物病原細菌的通緝要犯之一!這絕非空穴來風:葉緣焦枯病菌可以感染超過一百種的植物(葡萄、夾竹桃、柑橘、杏仁……),造成嚴重而且足以讓植物斃命的病徵。木質菌屬(Xylella)的細菌會在植物木質部的導管裡複製,因此堵塞了水份的輸送。缺乏水份的葉片如同烤焦般乾枯,最後落於塵土。
尖頭葉蟬
微生物
細菌
葉緣焦枯病菌
葡萄
0
0
環境生態
thisbigcity城事
・2013/02/21
運用細菌修復水泥
自2006年起,微生物學家鍾克斯(Henk Jonkers)與水泥開發專家施朗根(Eric Schlangen)合作,希望研發出自癒型混凝土,阻止水泥出現裂縫,延長建築物壽命。裂縫寬度常只有0.2釐米至0.4釐米,但水分就會滲入,危害水泥與鋼筋結構,但兩人企圖化危機為轉機,將細菌孢子混入混凝土,做為滲水時癒合的媒介。
建材
微生物
水泥
混凝土
細菌
0
0
分析 / 評論
hemmings
・2013/02/19
「血是非常不平凡的液體」–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奬
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於1901年頒給了德國生理學家Emil von Behring。von Behring和Kitasato兩位科學家基於在白喉與破傷風免疫機制上的研究成果,在1890年共同發表醫學論文,為日後傳染病疫苗及血清療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免疫
微生物
疫苗
白喉
破傷風
血液
諾貝爾獎
諾貝爾生醫獎
0
0
專欄
科學松鼠會
・2013/02/07
馬桶蓋:蓋?不蓋?
哪些微生物可能通過這個途徑進行傳播?這些微生物傳播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傳播擴散後的 微生物對人體有多少潛在的危害?等等細節被忽略,只壓縮成一個簡單結論,而且增加了「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或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並懸浮在空氣 中長達幾小時」這些研究中沒有提及的細節。
微生物
細菌
馬桶
0
0
植物王國
科景
・2011/02/10
能夠吸收紅外光的葉綠素
科學家從澳洲鯊魚灣的疊層石中,發現一種能夠吸收紅光及紅外光的葉綠素。
微生物
葉綠素
藍綠菌
0
0
生命奧祕
陳俊堯
・2009/02/13
有好菌,所以我健康
人類腸道裡的細菌可以製造特定物質,幫助宿主對抗直腸癌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近年研究也逐漸重視食物成份在經過細菌轉換後是否產生對身體有影響的物質。
亞油酸
亞麻仁油酸
共生菌
微生物
發炎
細菌
腸道菌
0
0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
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
。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