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22
全世界已經超過 200 萬人確診 COVID-19,儘管已經累積這麼多病例,醫學界至今仍然不太清楚病毒到底怎麼殺死患者,只知道病毒可能影響的範圍很廣,也影響到治療方法與藥物的使用。不同人感染病毒以後的症狀差異非常大,有些人外觀看來毫無症狀,比較嚴重的往往會發展成肺炎,但是一些患者也產生腎衰竭,心律不整、腦炎等其他較為嚴重的問題,可能受害的器官已經知道有:肺、心、血管、肝、腎、腸、腦、中樞神經、鼻、眼睛等等,另外病毒也會感染 T細胞。
・2020/04/20
COVID-19 的爆發席捲全球,各國災情不斷的情況下,該如何掌握疫情走向成為關鍵話題之一。疫情至今仍然不清楚的一大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感染 COVID-19 ?由於不同人感染後的症狀差異極大,少數人重病致死,卻也有不少人連症狀都沒有出現,加上檢驗資源有限,因此很難評估實際的疫情規模。美國已經展開一項計劃,希望以較小的成本了解疫情狀況,那就是調查捐血者的血樣中,多少人出現對抗病毒的抗體,評估疾病的傳播程度。這項評估是否能有效追蹤疫情走向,仍待商榷。只能說戰「疫」尚未結束,各國仍須努力!
・2020/02/12
去看中醫時,時常會聽到中醫師叮嚀少吃寒涼食物,更別喝冰水、吃剉冰。在傳統醫學理論中,導致疾病共有六邪:風、寒、暑、溼、燥、火,「寒邪」正是其中之一。寒邪包含內寒和外寒,飲食過於寒涼會導致內寒,天氣寒冷受涼則屬外寒。不過,在這樣的傳統醫學理論背後,有沒有任何西方科學研究可以做為相關的支持論點呢?有!觀察人體免疫反應與體溫之間的關係,就能發現端倪。
・2019/11/04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屬於癌症免疫療法的其中一種,其他還包括 2018 年台灣剛開放的細胞治療,還有骨髓移植(如治療白血病)、癌症疫苗、或是單株抗體藥物(如 anti-CD20) 。
・2019/02/26
最近發表的論文,從澳洲、法國、英國取得許多陳年兔子樣本,比較被病毒感染以前與之後,兔子族群的遺傳差異,結果發現不少 DNA 變化是共通的,展示出演化的重複性!
・2018/12/12
過去面對癌症,大多是採取消滅癌症的策略。然而,隨著醫學的進展,近年來,免疫治療的概念隨著成功案例的出現,逐漸被學界所重視,也許在未來,和癌症共存會是癌症治療的發展趨勢。
・2016/12/20
在人類社會,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他的健康狀況經常有所關聯,一般認為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壽命較短,可能是因為他們較容易暴露在危險之中,像是酗酒、抽菸、藥物濫用、飲食品質不良或是環境中毒素的威脅。但在今年11月一份刊載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動物免疫行為學研究卻發現:就算照護資源和食物供給都相同,光是社會地位較低就可能會讓免疫系統出問題。
・2016/08/02
免疫學可以算是基礎生物學的一支,也是基礎醫學裡,極為重要的一個學問。想想看!研究生物怎樣對付外敵入侵?我們一般人,如果比較深入了解這學問,那麼就比較能預防疾病,而能保持健康,甚至於能防範約四成的癌症呢!希望利用三千字的空間,讓你了解這有點玄妙的學問。
・2016/07/13
《工作細胞》是部難得的微科學漫畫,敘述帥氣的白血球先生,與呆萌紅血球小姐的冒險故事。儘管裡頭充滿了努力、友情、正義必勝的故事,白血球們總是能夠一次又一次殺爆入侵的微生物(其實我比較想看微生物贏 XD)。但,真實的世界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