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2/28
數十年來,一群科學家致力以人造樹葉取代自然光合作用並且直接從大氣之中創造燃料,能量則來自陽光。收益很明顯。幾乎所有能源都來自太陽,其中大部分源自於光合作用。(我們取得能源的形式,包括由植物而來的食物,以及植物的衍生物,例如石油、瓦斯、泥炭、煤、木頭與乙醇)。光合作用看似簡單:水、陽光、吸收二氧化碳並排出碳水化合物與氧氣。然而,單憑自然光合作用想要滿足世界對於能源日漸增長的需求,則是不可行的。
・2019/01/21
現代的我們已經知道全球暖化是由「溫室效應」引起的,但科學家到底是如何發現溫室效應的呢? 法國物理學家傅立葉在一八二七年的論文中,提出了日後發展成「溫室效應」的最初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地球在接受太陽光能量的同時,也會以紅外線的形式朝著宇宙釋放能量。如果兩者的能量相等,地球的溫度理論上應該更低,但現實的氣溫卻比理論值高。這是為什麼呢? 為了解答這個疑問,傅立葉建立了兩個假說。 第一個假說是,地球也接收了來自宇宙的其他能量。 宇宙中還有其他和太陽一樣,能靠自己燃燒而發光發熱的恆星。地球是否也接收了這些恆星發出的能量? 第二個假說是,地球的大氣是否儲存了這些原本應該往外釋放的能量。 而這個假說就是發展成溫室效應的想法。
・2019/01/14
蚊子總是傾向飛往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牠們也會受乳酸、阿摩尼亞、丙酮或是羧酸類影響。近年發現,體表的微生物也是吸引蚊子的原因之一。如果能了解蚊子「覓食」的機制,或許未來可以出現新的防蚊辦法。
・2018/11/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陳柏宇 前面我們討論了火力發電的讓污染減少的燃燒前處理以及燃燒新
・2018/09/20
從古至今,生物學家致力於探究細胞內各種生物分子的作用機制。有些人會問,這有什麼用?廖俊智與研究團隊的構想為,先花點功夫改造細菌細胞的基因,重新設計細胞內生物分子的合成反應途徑,就能讓細菌循環利用不同的碳源,並產出高碳醇類(例如異丁醇)作為生質燃料,特別可加工作為航空用油。
・2017/04/08
卡斯丁的模型可以推估出適居範圍,也就是推測出是否為可居住的行星,然而實際上太多其他些微的因素就可能影響整個行星,金星就是一個例子,它原本也是一個適合居住的星球,原因就是在水霧平流層的機制下喪失了海洋。
・2015/12/16
海洋默默地吸收了大量人為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但她卻也為此賠上了自己的健康。如今,她生病了,病名叫做海洋酸化。這將對海洋生態與人類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2015/11/22
說到旅遊,應該是多數民眾平日苦悶的工作生活之中,無不引頸期盼的小確幸。無論是在國內外,近年來皆颳起了「綠色旅遊」、「低碳旅遊」風潮,這些以對環境友善、減少環境負擔為名的觀光行為,不只是新的觀光噱頭,也能為保護環境貢獻一份心力。
・2015/10/10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對於當代人類來說,恐怕已經是個迫在眉睫的待解難題了。近150年來所觀察到的全球暖化,非常可能與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有關[1],為了生存環境的永續,當代各國政府與倡議團體,也都開始積極規劃與鼓吹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方式。在各種減碳策略中,主動將已經製造出來的二氧化碳減少的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台灣自1988年起能源局與工研院就開始進行了各項研究與評估計畫。然而,近年來,開始備受部分媒體與倡議組織矚目而有諸多誤解與恐懼的,正是最後這一種將二氧化碳存放在地底岩層之中的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技術了。
・2015/08/21
1986 年 8 月 21 日的夜晚,非洲喀麥隆西北部火山口的尼奧斯湖(Lake Nyos),只見湖面噴出高達一百公尺的氣體,在半空集結成雲,逐漸擴大的雲氣沿著地形往山下沉降,無這團雲氣造成了方圓 25 公里內一千七百名居民當場死亡,三千五百頭牲畜也倒地暴斃。究竟是什麼致命的氣體一夜之間奪走那麼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