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1/04
從保育的角度來看,物種瀕危指標評估報告可說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每次評估的過程卻不一定順利,中間還會牽涉到物種分類的正確性、生物資料的完整性、資料的有無及環境的整體影響等。即使已有確切評估的結果,有些物種仍不會被列為保育類,抑或是被過度解讀並大做文章。
・2020/11/02
又傳臺灣黑熊中索套事件!黑熊在野外的傷殘率高,「動物保育」與「農損防範」如兼顧?10月5日,林務局召開「防範索套物補瀕危野生動物座談會」,各方討論在此展開。
・2020/10/20
2020年9月,中華鳥會被國際鳥盟片面決議解除長達24年的伙伴關係。本文分享此次除名事件的緣起與過程,以及在除名之後,台灣在鳥類保育上還可以做什麼。
・2020/10/11
一個物種要變成的保育類,必須仔細檢討生物學、漁業活動及環境壓力等資料,再經由專家共同決議。透過IUCN物種專家會議,讓專家們在會議上討論物種的現況,以評估是否將這些物種列為保育對象。
・2020/07/31
對園藝稍有興趣的人必定熟悉「綠手指」的傳說:在綠手指的照顧之下,所有的植物都可以欣欣向榮開花結果。綠手指的「最高等級」,似乎就是植物醫師了。究竟「植物醫師」是怎麼看診的呢?又需要具備哪些技能才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呢?
・2020/07/24
動物透過呼吸製造生存所需的能量,在不同的演化脈絡下,動物賴以呼吸的構造無奇不有,大象有顯眼的象鼻,也是唯一沒有胸膜腔的哺乳類動物;水母透過擴散作用讓氧氣進出細胞膜;海豚鼻子位移到頭的頂部,成為呼吸孔以便於呼吸;牡蠣有一個腔室,水流入進行氣體交換藉以呼吸、獲得氧氣。
・2020/07/17
在全球化的時代,人類跨地域的遷徙以及交流已是常態,這些交流除了帶來各式各樣的農產品,許多病蟲害因此有機會也會隨之進入新的地區,造成生態災難、經濟損失以及健康威脅等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享用交流而來的動植物產品之時,應對潛在的外來植物疫病害蟲、盡可能避免外來種落地生根。
・2020/07/10
近年來海洋保育意識抬頭,海洋哺乳類觀察員(MMO)成為國際間備受重視的工作,泛科學邀請到資深觀察員 Niki 聊聊對這份工作的心得。他認為觀察員作為海洋保育的第一線,是生態保護的重要橋梁,要有熱愛海洋生物的心,並需懂得在長時間看海的過程中找到樂趣。
・2020/07/10
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每日的生活都脫離不了植物。保持「植物健康」既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對維繫生命至關重要,更是人類糧食安全的保障。2018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宣佈 2020 年為「國際植物健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t Health),旨於「保護植物,保障生活」提升全球對於「保護植物健康」之意識,進而遠離飢餓及貧窮、保護環境及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