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1

文字

分享

0
6
1

從臺灣黑熊中索套事件,談該如何降低瀕危動物的傷殘率?

活躍星系核_96
・2020/11/02 ・413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58 ・八年級

  • 文 / 李宜龍,主要的研究對象為蜻蛉目昆蟲。關心動物福利與野生動物保育,利用空閒的時間關注這類議題,期待議題能讓更多人看見。

前情提要:在東卯山受困的台灣黑熊

今年10月2日,台中市和平區東卯山的一處甜柿園,一隻臺灣黑熊中了陷阱「山豬吊」,果園的農民發現後,立即通報林務局東勢林管處以及屏科大副教授黃美秀*老師,並且偕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特生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進行救援。

  •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臺灣黑熊的研究學者。專長自然觀察及記錄、食肉目動物族群及生態學、瀕危物種保育、動物行為生態、中大型哺乳動物野外研究方法學、原住民生態智慧、保育教育及推廣。
臺灣黑熊是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圖/Wikimedia

該隻黑熊被辨識出來是編號711號的公熊,而該隻黑熊包含這次總共中過3次陷阱,導致左前腳第2至5指斷裂,僅剩第1指約1公分,右前腳也因中過陷阱導致第5指斷去,這次中陷阱的則又是左前腳。臺灣黑熊獲救後,目前已經在特生中心的低海拔研究站進行醫療及照顧,待復元後即可擇日野放。

事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也隨即發出聲明,針對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現階段在野外面臨類似情況造成的傷殘率高達50%,認為政府應積極面對陷阱所帶來的問題,避免臺灣黑熊這類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並提出兩點訴求: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下簡稱:野保法)與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動保法)應有一致性的規範。除全面禁絕獸夾,對於陷阱獵具(例如俗稱的吊子),建議使用精準獵具並提高管理強度。

隨後在10月5日,林務局即因應這次的事件召開「防範索套物補瀕危野生動物座談會」,邀集各地林管處、相關的保育學者、狩獵團體及農民代表。除說明現行政策對於獵具的管理標準,也期盼一同商議如何有效防止農損;以及如何精準化獵具使用,避免傷及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並討論現行器械概況(電圍網及改良式套索)與規範,以探索未來的改進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現場相關討論之整理彙總,盼能將相關資訊一併關心人士一併知悉。

現行法規針對陷阱使用有哪些規範?

臺灣現行跟動物與陷阱的使用相關的規範,主要包括:

1. 依據動保法14條之1第一項第7款,已於109年2月11日依公告禁止使用含金屬材質之套索陷阱捕捉動物
2.野保法亦於第19條規定,原則禁止使用陷阱、獸鋏或特殊獵捕工具等方法獵捕野生動物。違反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者,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新臺幣20萬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金。
3.不過又依野保法第21條及21條之1規定,為防治野生動物農林危害或原住民傳統狩獵,不受限制

由此可知在野保法的兩項原則以及兩法規範動物的差異之下,套索式的陷阱還是可以例外使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套索式陷阱是法規的漏網之魚,該如何精準使用?

由於索套式陷阱的設計,通常為無差別式的捕捉動物。

因此早在108年7月4日就曾經邀集過動保團體、狩獵及原民團體還有相關學者針對該問題進行座談。在當時就有提出在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中,參考日本環境省為防止誤捕黑熊而提出的陷阱規範,導入該改良式的套索陷阱進行測試。

為防止誤捕黑熊的陷阱設計,跟一般的套索有什麼不一樣?

  • 一般市售的套索式陷阱,為了提高捕捉機率使用的規格,通常為口徑較大的踏板(通常約在18公分),且觸發陷阱的踩踏壓力較低,因此架設路徑上的動物多數都容易被捕獲。
  • 而林務局與臺灣狩獵研究會參考日本的改良獵具,其口徑較小,約僅有12公分左右,踩踏壓力設定為5公斤。在日本當地的測試則不容易捕捉到黑熊。

不過臺灣狩獵研究會也坦承,引入的新式獵具效果如何,還需要測試,畢竟臺灣的野生動物情況與日本不同,除了要防範臺灣黑熊外,亦有像石虎這類的小型瀕臨絕種動物需要關注。因此口徑及踩踏壓力的調整,仍然需要仰賴各界的合作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育類動物體型大小不一,石虎相對於黑熊嬌小許多,都是政策擬定時索需考慮。圖/Wikimedia

除了針對獵具形式的討論外,現場也有試用過的農民及獵人分享經驗,對於改良式陷阱是否避免捕捉到臺灣黑熊給予肯定,也提到改良式陷阱需要更精準地架設在獸徑上,除此之外架設的方便性與實用性仍然有討論及改良空間。

保育動物之外,對於防範農損的討論:電圍網的成效與限制

屏東科技大學的吳幸如*老師,則表示對林務局推廣「電圍網」以防範農損的肯定,但認為仍有山區的地形架設不易等因素需要考量。而對於索套式的獵具,她認為除了思考獵具形式,亦要考量到各地危害動物的差異。應該針對不同的標的動物,使用不同的獵具及防獸害工具,防獸害應該要因地制宜多作討論。

  • *註: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臺灣目前唯一以野豬為研究主題的博士。專長於專長野生動物經營管理、環境倫理、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生態旅遊。
電圍網是阻絕野生動物保護農園的解方之一。圖/Pxhere

而在林務局過去的資料呈現上,也發現臺灣野豬、麝香貓以及石虎的族群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雖然臺灣野豬不似其他兩者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但仍訴求主管機關必須能夠因應這樣的情況作出相對應的作為。林務局也對此回應,現階段討論的獵具使用目的在避免農損,主要採取被動的方式獵捕動物;未來若遇到野生動物族群下降的問題,也會朝向更全面的討論狩獵數量的控管去做調整。

農民代表賴玉子則表示,過去防止獸害的討論,往往對農民十分不友善。部分動保團體及保育學者的倡議,常常罔顧農民權益。期待在制定決策前能夠考量多方意見。該農民強調,如果能夠有效防治獸害降低農損,農民也不希望用獵具來捕捉動物,也提到過去遇到獸害的經驗,對地方政府常常求助無門,直到林務局電圍網的推廣後才有所改善。但考量地點、操作者、時節與應對動物的不同,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另外,電圍網在維護上對農民來說比較困難,期盼在維護上主管機關能夠給予協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育動物的同時,農民的需求也應當被聽見。圖/Pixabay

來自谷關的農民詹東運也對電圍網的操作發表意見,表示電圍網對防治獸害有效;但架設使用上如果沒有遵照規範,會導致效果不彰。另外也希望主管機關電圍網的補助能夠放寬條件,電圍網的設置在山區往往遇到地目問題而無法申請補助,也提到期待能研發更方便農民架設及維護的電圍網,提高使用意願。

長年協助林務局推廣電圍網的東海大學林良恭老師表示,未來會持續協助與推廣電圍網的使用,也期待未來能輔導業者,偕同研發兼顧方便與有效的電圍網,降低架設與維護成本。

最後,在電圍網的推廣上,農委會輔導處表示認同電圍網為農民所帶來的助益。實務上農會也樂於協助推廣,但在農會的立場上,會員的審訂、地目的合法性也相當重要,希望林務局在推廣電圍網的同時也要慎思。

不應躁進避免瓦解信任機制:獵具實名制的討論

屏東科技大學的黃美秀老師強調,除了獵捕及防治工具的提升之外,也必須提高各地方縣市政府及林管處等相關管理單位的專業能力,無論是應對獸害及處理瀕危動物保育。讓民眾能夠有效尋求專業協助,降低農損並提高保育效能,最後也訴求獵具實名制的管理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針對獵具實名制的操作,中正大學的浦忠勇老師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獵人與管理單位之間的互信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實名制的操作務必謹慎不能躁進,否則也可能反而導致獵人在狩獵過程中誤捕保育類野生動物不願通報,通報機制再度走入地下化

對此吳幸如老師也表示,原住民族有各自部落得適應性管理,認為標準化獵具與實名制需要謹慎,避免瓦解互信機制。並提出針對台灣黑熊這樣的瀕危動物管理,期待林務局與專家如黃美秀老師合作,用更多科學資料針對可能出沒的熱點輔以宣導,建立 SOP 避免未來人熊衝突的發生。

臺灣黑熊加入生態給付對象?

除了獵具與電圍網的討論外,特生中心的林育秀助理研究員也在石虎的生態給付上,針對臺灣黑熊的案例給予回饋。除了建議未來將臺灣黑熊納入生態給付的對象外,也建議加入巡守機制,提高社區參與度。

苗栗縣農業局也認為,過去時常發生石虎與雞舍的衝突,在生態給付進入後也提高了農民與政府的互信,誤捕石虎後會立即通報縣政府,甚至有些案例也讓原本有利益衝突的農民轉型轉型支持保育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找尋最大公約數,無法一步到位:農地獸害、狩獵管理皆需要綜合管理機制

在會議過程中,還有許多獸害、狩獵管理策略與裝置設計的細節不斷被提出來,但都需要時間去測試及推廣,值得慶幸的是,各方代表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的精神多半有共同認知。

屏東科技大學的黃美秀老師提到,由於許多措施還未能一步到位,期待未來能夠組成應變小組,針對這樣的議題提供適當的解決機制,建立一套管理機制讓民眾有跡可循,也能因應不同的獸害問題尋找到正確的解決途徑。屏科大孫元勳教授也表示,農業獸害這類議題未來可能蓬勃發展,有關單位應該投入資源培訓人才。

近年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日益漸增,人類與野生動物之間還是需要實質的一套解決辦法。而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則表明,農民與原住民都是保育議題上的核心夥伴,在過去這樣的議題多半被忽視,近年能有這樣的對話空間實屬不易。現場許多的意見會列入未來的規劃考量,期待能在各個不同立場的團體中尋求一個最大公約數的方向前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我不是不務正業」──深訪林務局局長林華慶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05/20 ・10093字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SR值 558 ・八年級

直到計程車在杭州南路一段 2 號停下,我開了車門才驚覺,這裡是我剛來台北工作時每天必經的路段。我記得對面的小籠湯包跟牛肉麵、斜對角的醒吾大樓,以及這段路上絕大多數的招牌,但就是對現在要進去的林務局大門,沒有印象。

而這樣的「零印象」,跟最近幾年來林務局給我的「強印象」之間,差異就更大了。我的科宅同事呼朋引伴,在林務局這兩年每次宣布開賣月曆、桌曆時,忙著搶購,就怕晚一步沒能收集到。我的線上朋友圈每幾天(如果不是每天)都會有人炫耀自己的林務局周邊商品,例如搭上了里山火車、拿到了捨不得留下摺痕的文宣、甚至是林務局工作年報。去年我把得來不易的林務局月曆拿回家打開,對我帶回的書多半沒興趣的女兒,馬上湊過來說「好漂亮,好可愛」。

 

於是在「科學傳播 x 公部門」系列專訪的第三站,我來到林務局。理該熟悉但陌生的大門後,是一塊碩大、直徑約 180 公分的檜木橫切面,取代了偉人雕像的位置,立於大廳正中央。辦公室就跟大部分我到訪過的公部門一樣,對習慣便利超商亮度的人來說,感覺不太明亮。據說是為了節電。但卻跟辦公室同仁桌上疊得高高(也亂亂)的各類動物、植物圖像感覺很搭,比較自然。

林華慶局長在我們就定位不久就快速步入會客室,他穿著合身輕便黑西裝外套、白襯衫、黑長褲,舉手投足讓我想起我一位在廣告公司上班的型男朋友,不像公務員,更像位導演。我想問他的,不是林務局到底怎麼用設計迷惑眾生,而是到底是哪些事讓他苦惱、覺得難以講清楚,以至於逼出了我們都見證到的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難的,應該是林木伐採。」林華慶局長開門見山地說。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攝影/劉志恒

林華慶認為,過去台灣對原始林的砍伐,讓林務局給社會大眾留下某些負面「印象」。由今日的眼光看,覺得當年對林產欠缺妥適與長期規劃,也沒資源調查的概念,當然是種進步的反思。但如果對於必須努力賺外匯的當年僅有批判,也算不上太公允。

民國 80 年代,政府宣告完全禁伐天然林,對木材生產也設定了天花板,每年不能超過 20 萬立方公尺。林華慶坦言,禁令發布後,政府單位包括林務局在內,腳步變得保守,加上天然林越砍越少,民間產業鍊自然萎縮,後來連砍伐機具都欠缺。此外,進口木材完全補上了市場需求,使自產木材的經濟跟社會誘因一併消失。

那為什麼林務局這幾年開始溝通台灣木材生產的必要性?林華慶表示,過去伐木年代移除了許多原始林,同時為了經濟目的花費鉅資人工造林,當中大部分為純林,生態多樣性較單一。透過適度的「疏伐」,讓陽光透進來也使地被植物能生長,增加物種多樣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表示林務局剛獲得委託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針對「人工林疏伐經營下之動物多樣性監測」做的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在台灣中部兩個人工林取 4 個樣區,進行疏伐後的棲地物種監測,原本 100 % 的森林,經過 25% 及 50% 的疏伐干擾或擾動,結果顯示反而增加了物種多樣性。(延伸閱讀:什麼是中度干擾假說?

但林華慶知道,就連疏伐,也會遭遇反對。

打開「黑盒子」,找回溝通基礎

「這就是對林務局的不信任。林務局過去代替國家執行任務背上了原罪,又長期不善於跟民眾溝通,常會動輒得咎。你說要疏伐,人家覺得你是不是又要剷平一座山頭?」他無奈地說。

不願坐視的他,決心改善林務局的對外溝通,並且盡可能讓施政透明化,對有強烈意見的公民團隊,就主動邀來溝通。他說外界對林務局的負面印象,癥結點是林業資源的壟斷,甚至質疑其與山老鼠勾結,所以他到任第一件大刀闊斧做的改革就是「打開黑盒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華慶局長認為,找回溝通基礎的首要任務,就是打開林務局的「黑盒子」。攝影\劉志恒

「倒不是裡面真的有什麼,而是過去怕外界知道又不善於溝通,無形中造成了一個大家很想看的黑盒子──就是盜伐。甚至認為,『林務局就是最大的山老鼠』,現在做各種『鋪陳』,就是要重啟大規模伐木。」他說,經過縝密盤點跟評估,扣除政府逐年納為自然保護區、畫進國土保安區,還有森林育樂區等不會砍伐的人工林,在可預見的未來 10-20 年,能夠重啟的國有林區人工林大概約為 19 萬公頃。而未來 10 年內,約 13 萬公頃為可營造的木材生產儲備區,其中還有路可達的,只有 6 萬公頃被優先納入生產規劃。

「而我們現在開始積極恢復疏伐撫育的,是其中的 2 萬餘公頃。不多,但希望藉此帶動私有林。私有人工林,因為產業凋敝,幾乎都被放棄、荒廢。」

就讓現有的林地放棄或荒廢,保持無人管控不好嗎?林華慶表示這見仁見智,但問題出在當林主需要收益,沒有經濟支撐的人工林便容易被轉為違規超限利用。若台灣私有林地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收益,才能讓林主繼續保有森林。如果沒辦法,轉向違規反而是無可奈何下的選擇。他希望適度重啟人工林產業,除了木材生產,還有林下經濟,讓私有林帶來收益,山村居民便能用較為永續、對環境友善的方式靠山吃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上面提到的私有林,包含民國 40 幾年政府在「租地造林」政策下放租的國有林地,大概有 10 萬公頃,當中大概有 2 萬多公頃違規超限利用。上面有果園、檳榔、茶園等。

他表示,過去政府其實也一直要求違規的承租人改正,例如調整混植比例跟種樹,但因為承租人光靠造林無法維持生計,始終無法根本解決。所以為了盡可能保護森林,需要重啟跟創造新型態林業,但林華慶坦言這不是一個容易溝通的議題。

他不吐不快地說:「台灣自己不砍木材,有便宜的進口木材可用,但現在很多砍的是別人的原始林啊!我研究野生動物,我知道如侏儒象、紅毛猩猩、犀鳥的棲地都還在大面積地伐木!伐木商當中有台灣人、日本人,過去十年則更多了中國人。例如去年斷交的索羅門群島都是原始森林,台灣跟中國的伐木商人正在這個熱帶島國上大舉砍伐,其中有些林木進口到台灣。現在我們很重視台灣的原始林,但我們依舊在消費其它國家的原始林。難道侏儒象、紅毛猩猩的棲地不重要嗎?不比台灣的人工林重要嗎?」

林華慶明白有些人反對砍伐人工林,是擔心造成生態浩劫,但他認為伐木對森林是「擾動」,不能跟開發造成的「破壞」混為一談。他以從插秧到收割不同時期的稻田生物相變化為例,即使到了收割時期,田間生物其實也只是躲藏到其它區域,等耕作週期重新開始便會回來,而砍伐後的人工林生物也同樣不會滅絕,只要有計畫地分區生產,便能將衝擊降至最低。

 

那可不可以,我們都別用木材?這樣既不用砍外國的原始林,也不用砍台灣的人工林?「不用木材,會用什麼呢?水泥、塑膠?比木材更好嗎?更糟啊!」他直言木材起碼可以再生,使用木材不是罪惡,重點是怎麼用、用哪裡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華慶對台灣的竹材寄予厚望。一來與樹木相比,竹子生長極快。二來隨著中國木材需求量激增,加上原有需求,整個地球的木材確實有可能供不應求。

「以前種樹要種 40-50 年,夠大才可用。現在只要種到 20 年,透過『集成材』技術,強度提升後,甚至可作為結構材來蓋摩天大樓。竹材也可以集成,台灣也開始做。台灣有那麼多竹的資源,應該要好好投入研發這種綠色永續的建材。如果竹材能夠一定程度上取代木材,對地球的環境是非常棒的事。」他說。

 

重啟人工林產業,改善超限利用現況

他表示,透過重啟人工林產業來改善超限利用現況,以及提高木材自給比例等議題需要長期溝通,現在還在起步。但對於外界對林務局「山大王」的觀感,他哭笑不得地說:「外界一直睜大眼睛,認為林務局圖謀不軌,但如果他們知道既有法規對伐木的層層限制,大概也傻眼。」

他舉例說明:「假設有租地造林的林農要砍伐一公頃的柳杉林,原本因為要調查材積必須先跟林務局當地的工作站申請做每木調查,而工作站人很少,業務又龐雜,等到有空,間隔都以年來計。若不知道何年何月批准,林農該如何先找買主?好不容易輪到他,才能開始調查估算材積,作為收租的計算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來租地造林不是定期收租,而是收穫時政府才分收,所以要經過調查算出材積。林華慶說以往案例一公頃林務局大概分收到 3000-5000 元,但對一塊林地做每木調查所花的人力與時間絕對超過 10 萬元,完全不敷成本,時間的不確定性更讓林農無法預先進行產銷規劃。此外,開作業道與簡易水保許可還得跟縣市政府申請,常常得花一年甚至兩年以上,類似法規為伐木設下層層超難關卡。林華慶直言自從 80 年代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下屬行政機關會放大旨意,法規疊床架屋,搞到林務局自己要疏伐也非常困難。

「依一般公務員的習性,怎麼會有人想去做?以前砍一公頃檜木林價值多高?但現在砍一公頃柳杉林、相思林價值多少?不符比例原則、過度防弊的規定需要修改。」林華慶表示以往規定伐木前的每木調查,是針對如紅檜、扁柏等珍貴原始林,且擔心林務局縱容廠商砍伐超過原本申請面積,但將這樣的規範用在如今以柳杉、杉木為主的人工林上就很荒繆。林務局花了三年才簡化一部分規定,例如針對純林改以面積定額收租,不再需要每木調查。

然而他認為,除了政策與法規,刻板印象的威脅更使林務局自我束縛,不善或不願溝通的林務局讓刻板印象更難去除,掉入惡性迴圈,後來連人工林疏伐都不敢,反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多人工林長得密密麻麻,細細長長,暗不見天。老實說,這些木材都可惜了,能再長的程度不大。」林華慶表示就跟疏伐讓陽光照進森林一樣,林務局也得透明化,讓大家知道他們做事的目的跟背景。

而科學在林務局透明化的努力中,是關鍵中的關鍵。林華慶表示,大多關心環境議題的朋友都在乎科學數據,因此林務局要以科學為基礎進行論述,結合監測資料以及國外相關研究。然而他也發現,雖然林務局累積了長時間的資料,但欠缺統計跟分析。為了回應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例如盜伐與森林火災,林務局開始透過科學分析把過往資料逐步呈現出來,例如最近公布的盜伐樣態與數量變化,還有森林火災的高風險區域。這樣一來除了能減少民眾的疑慮,他認為公布之後更能邀請民眾一同留意與防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青年曆、暖心繪本,林務局設計品如何大變身?

如果林務局只是公開資料分析的結果,並不特別令人驚艷。我好奇的是,林務局如何在設計上如此突出?公務機關如何達到這種程度的大變身?

林華慶謙虛地表示,儘管吸引了不少正面報導跟評價,直到最近他得知知名外商大賣場高層也注意到林務局的年曆,想要合作,他才覺得林務局觸及了新的人群。

他表示,自己接任林務局長第一天就跟主管講「未來這幾年我要改變林務局的形象」。作法是「自己帶」一個小隊,平行快速溝通,避免由上而下層層交辦,像傳話遊戲讓事情走樣。「過去三年多,某些事情我事必躬親,特別是對外溝通這塊,臉書貼文有些就是我寫的。」林華慶自稱「老編」,因為同仁訓練得越來越好,現在他寫得少了。

 

「我剛剛說希望跟社會溝通,適度振興林產業等等,但在講這些事情之前,要有人願意聽啊!如果大家覺得你是一個 liar,什麼事都不做,既定負面形象沒被洗掉,誰要聽你說話呢?」正如亞里斯多德早在《修辭學》中提到的三原則「人格」、「情感」、「邏輯」,他要先讓大家注意、覺得林務局跟以前不一樣,願意開始聽,才能重啟有效溝通。

透過新方式,他希望林務局形象能夠年輕化。「過去關注林務局的族群年齡層大概偏高,而且當中可能很多人有負面印象。年輕一代沒經歷過往,可能沒這種意識,但年輕人現在不太關注林務局,或許跟年輕人較少走進自然有關。所以希望林務局成為橋梁,讓年輕人關注台灣的山林與自然。」他說。

但除了對外,改變林務局形象還有更深的目的。

要讓林務局改頭換面的真正原因:提振士氣

他覺得多年來外界對林務局的負面印象對同仁並不公平。「在我回來林務局之前,發生一件事。記不記得台北內湖幾年前在山上出現了十幾根的漂流木?有人聲稱那是山老鼠盜伐,偷偷藏在那,而且說內湖分局包庇,柯 P 還把分局長撤換了。後來林務局派員鑑定發現那些不是盜伐木,而是漂流木。結果整個風向變成在罵林務局沒管好山林。」儘管他當時並不在局內,說到此事,記憶猶新。

他表示林務局當時只是派員去鑑定,而且判別漂流木跟盜伐木很容易,但基於專業說出的事實跟當時人們腦中的劇本不同就挨罵,甚至公親變事主。類似這樣的事情,還發生過幾次。

「我不認為有哪一個人能在整天被罵、沒有士氣的情況下還願意把事情做好。形象不好的人,就算被平白無故踹一腳,也沒有人會幫忙講話。那時候我人雖在外單位服務,但真的對同仁感到很不捨。你想想看,要是你,會想長期待在一個名聲不好的公司嗎?我希望同仁努力,但也希望能獲得外界相對的肯定,這樣大家才會願意改變。」他坦白說,提升內部士氣,才是他卯起來要讓林務局改頭換面,真正的當務之急。

林務局的負面形象之一跟山老鼠有關,甚至外界有人覺得「林務局本身就是最大的山老鼠」。林華慶很清楚,但也堅定表示:「起碼在近年來,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他認為過去林務局把盜伐議題處理得諱莫如深也得負起責任。例如他說以往林務局裡所有跟盜伐有關的資訊都用密件處理,包括林管處的深山特遣報告──也就是巡山員組成的任務編組,每年到重點地區探勘的報告,如描述貴重林木的分布──也都是密件,外界根本看不到。

黑暗召來咒怨。林華慶印象很深刻,剛回到局裡時,不論媒體報導還是「爆料公社」有山友發照片,只要消息稱有山老鼠在砍樹或買賣貴重木,就會引來「山友都知道,就林務局不知道」的揶揄,即使林務局疲於奔命地澄清,也不見得有效。

「我跟同仁講,山林那麼大,巡山員那麼少,發生盜伐不意外,但我們有沒有機制把實情告訴大家?」林華慶一直想引入社會力量來幫忙,不要只靠巡山員,所以請同仁把過去盜伐發生地對社會公開,呼籲民眾、山友、山村居民共同來留意,同仁卻擔心這樣等同把貴重木的地點昭告天下。經歷半年的溝通,林務局首次在 106 年 2 月 16 日公布盜伐高風險區域及主要地點。

「我原本想把座標也公布,但起碼這是第一次外界知道盜伐在哪些區域。」對於公開的程度,他還不滿意。

林華慶同步從別處著手:提升巡山員的士氣。除了在局臉書上頻繁介紹巡山員,建立形象,讓外界認識以外,他過去兩年一直在爭取提高他們的薪資。「一塊是爭取了十幾年,所幸獲得行政院關注,去年由蘇院長核定調高到的危險加給,例如執行埋伏山老鼠、救援森林火災之類的高危險任務,以往額外津貼不是沒有就是太少。現在在爭取的是提高基本薪資。新進的森林護管員起薪只有 27,000 多元,我們希望拉到至少 30,000 元,且可逐級提升,希望未來可超過 45,000元,再加上高山加給跟危險津貼等。」他說,很多人以為林務局苛待巡山員,但公務員的待遇不是他們能決定的。

 

「我相信不少人可以接受待遇平平,工作辛苦,但要能被社會肯定。」他表示,過去巡山員一直被繪聲繪影地說跟山老鼠勾結,加上薪水本就不高,如果長期士氣低迷,他也擔心。106 年那次公布盜伐地點,林務局同步徵求森林巡護志工,跟巡山員一起守護山林,更邀請大學登山隊合作,請他們見到異狀就通報。不論是讓外界更了解巡山員的工作,或公布盜伐高風險地點,林華慶說他就是要揭開外界想像的黑幕,因為黑幕後面根本沒有東西。

「越不想讓人看,人就越想看,越覺得後面有東西。但把布幕掀開就好了,反正本來就什麼也沒有嘛!現在我相信局內大部分的主管跟同仁都認同我們該盡可能公開透明,因為這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施政上的阻力。」他說。

合縱連橫外掛科技,不與山老鼠硬碰硬

既然黑幕因山老鼠而起,當然要解決,但不能只靠硬碰硬。他觀察每次有盜伐或破獲山老鼠的新聞,網路留言都是「判死刑」、「當場槍斃」,更有人希望巡山員配槍。他表示巡山員不是司法警察,不能配槍;若配了槍,山老鼠感到強烈威脅,衝突反而加劇讓巡山員更危險。

「我們不太希望巡山員直接跟山老鼠衝突,而且能配備的了不起是一些防身工具,我們比較希望透過搜證,找到上游指揮的首腦跟集團。」他表示巡山員會遭遇到的山老鼠,不是砍樹的就是背木頭的。在過去大部分是本土人士,現在越來越多失聯移工。但這些人做這些事,都是經濟因素所逼,抓了很快就有人遞補。

(延伸閱讀:林務局-森活情報站-山老鼠~你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希望整串拔除。」他表示林務局除了與擔任森林警察的保七總隊合作,前年林華慶也拜訪了移民署,邀他們加入「檢·警·林·移」平台。移民署專勤隊也從他們的路線協助偵破一些案件。

除了巡山員、巡護志工、登山社團、山村部落、社區……這樣內中外圍的聯防,也要應用科技。林務局持續更新跟佈建監控設施,與 NC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合作改善山區通訊,消除傳輸死角,目的是將國有林區的管理導向智慧化,用更少的人力來防阻盜伐與監測生態。

圍堵以外,還得消除禍根。都會居民可能難以想像,居住在山村偏遠地區的人一天可能收入不到 500 元,甚至根本零收入;如果家人生病、小孩要註冊,有急用,欠了卡債,有些人就會被集團利用。林華慶認為盜伐表面上是治安問題或司法問題,要真正解決還是要改善經濟跟社會因素。林務局或許沒辦法靠自己解決,但也盡量做。

他以林務局跟保護區旁的山村合作社區林業為例。以往社區林業計畫,大部分都與跟林管處比較友好的社區推動。但比較不友好、盜伐風險高的社區,甚至還會放哨警戒林管處的人進入。兩年多前,林華慶要求林管處將社區林業推進到這些高風險、有負面印象的山村。他表示盜伐風險高的山村社區共通點是社區支持力很弱、沒有組織,只有老人、小孩跟極少數稍微青壯一點的居民。

「讓他們參與巡守。收入穩定就能減少被集團利用的機會。」但林華慶更希望用新方式讓部落居民一起守護山林,例如發展林下經濟或生態旅遊。林務局在苗栗南庄跟賽夏族部落合作了兩年,從輔導養蜂、採森林蜜開始。後來部落青年重新踏查已經變成林班地的古道後,現在希望發展生態旅遊。林華慶描述說:「踏查過程他們自己也很感動,因為很久沒有進去了,發現資源真的很豐富。他們也坦承部落裡早期也有人被雇用盜伐,但現在覺得可以發展綠色經濟。」

這些行動來自對盜伐樣態變化的分析,林華慶說:「現在盜伐樣態跟以前不同,超過 60% 是砍早期伐木剩下的樹頭,不是連根挖起,而是切一塊,通常作為雕刻。大家想像中那種把活樹砍掉的,只佔一成,另外一成是去河床撿漂流木。一成是採牛樟芝等副產品,剩下的是挖整棵樹賣給園藝商,像是山黃梔、月橘(七里香)等奇樹怪木,大概佔 3%。」由於如今的盜伐樣貌跟大家的想像已經不同,壓力正在變小,他認為是時候讓森林的多元價值被看見、被發掘。


(延伸閱讀: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山老鼠冷知識~誰偷走了我的樹

他說,從日本政府到國民政府,森林國有化後,森林裡一草一木都變成國家的,對原住民來說,採野菜、藤心、愛玉動輒違法。因此林務局在去年發布了《原住民族依生活慣俗採取森林產物規則》,尊重傳統之下將原住民族非商業的取用除罪化。但頒布這個規則不只是為了讓原住民可以大方採野菜,林華慶的理想是有朝一日,部落可以結合現代科技,讓這些產物變成產品,他更邀請工藝職人來協助搭接市場品味。「我相信部落的年輕人也有這樣的想法,當然這得看社區有沒有足夠的能量。」

而這,就是里山精神,他說。

(延伸閱讀:林務局-森活情報站-耆老帶路,觀霧尋寶,來當公民科學家!

森林保育不靠道德呼籲,而靠發掘更多服務價值

「我不是不務正業,而是發掘森林多元服務價值。」林華慶固然希望台灣本土木材承擔部分自我生產的責任,但若對台灣森林的想像只停留在木材,他認為就太貧乏了。

「台灣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太高了,可以永續利用的價值太高了,從園藝、景觀、保健、醫藥、生態旅遊、森林療癒,無邊無際。」他強調賣木頭是算立方的,森林蜂蜜是算公克的,賣精油甚至藥品,是算毫克的,關鍵是要找到不坐吃山空的方式。

 

「傳統林業講的只是木材生產,但局裡大家有共識,非木質林產物的產值甚至會高過木材。」他興致高昂地說已推動兩年的森林療癒今年底會推出認證制度,旅行社參與取得資格後就可以設計課程跟出團。即使因疫情無法出國,民眾也能在台灣獲得獨特體驗。

林華慶強調經濟模式要能跟山村居民黏合,成為生命共同體;純道德呼籲森林保育並不夠,而是要讓森林成為永續金雞母。國際上的趨勢也強調要關注以森林維生的居民經濟狀況,才會有健康的森林。正如前面提及的,若山村居民生計出問題,可能參與盜伐或是超限利用林地,唯有關注他們的生計,找出永續綠色經濟方式,創造典範,才能一起變好。

除了從生產端經濟著手,林華慶認為另一個可以釜底抽薪解決山老鼠問題的作法,是從消費端切入。他表示台灣消費者並不願意買山老鼠盜伐的木材產物,但買的時候無從辨識,所以林務局力推認證與溯源制度。只要消費者都購買合法來源的木材,「此舉可以兵不血刃地讓山老鼠在 5-10 年退出台灣的山林。」他富有信心地說,這麼一來能避免巡山員、警察、甚至山老鼠的死傷。

該制度去年底剛上線,現在用 QR code 一掃經過認證的產品,就可以知道來源。參與認證的產品可以獲得「台灣木材」標章。但由於另一原因,他坦言進展不會那麼快。

那一原因,就是停止了十年的貴重木材標售。林華慶說,在原始林禁伐後,除了早期囤積,要取得珍貴木材得靠政府標售或是查獲山老鼠後的司法扣押標售。由於不時有人以合法標售的單據拿來掩護非法木材,林務局因此在十年前喊停,但卻帶來後遺症。

「市場上的供應源突然斷了,但需求一直在,所以就刺激了盜伐,成了惡性循環。」林務局發現癥結在於人們無法辨識木材是非法或合法,因此兩年多來積極規劃,訂定「國產材驗證標章制度」,其中追溯條碼 QR code 應用區塊鏈技術,可辨識木材生產歷程,也廣邀製材商或雕刻店加入申請,確保產品來源合法。同時林務局開始重新標售木材,三月已經在東勢跟屏東標售出扁柏、紅檜跟牛樟。投標資格是要取得認證,他認為這對商家是很大的誘因。

 

另外,為了避免遊客購買非認證木藝品,林務局正跟財政部協商,未來一定體積跟重量以上的貴重木,必須取得合法認證才能帶出境。如此紅蘿蔔與棒子齊揮,希望引導廠商加入認證體系。

「業者加入免費,只要登錄基本資料及來源證明文件上傳即可。佛具店、雕刻店都可以使用台灣木材標章。今年三月起,林務局所屬八個林管處每個月都會標售,但一次量不會太大,以避免集中到少數廠商手上,讓小規模業者可以取得。」他頗為高興地描述制度的設計,並表示當越來越多合法的木材跟木藝品進入市場,消費者就有更多選擇,市場就會健全起來。

(註:現在就可以在台灣木材網選購合法產品。)

啟動森林療癒行程,用本土故事推環境教育

為了宣傳這許許多多的政策,林務局卯足了勁。「最近我們還推出新的繪本《樹上的魚》,裡頭有很多寓意,包括環境教育、面對霸凌。故事來自阿美族的傳說,有英文版,也想做成動畫。」林華慶說,本來已經訂了今年三月在德國萊比錫書展的攤位,打算參展後發表,但因新冠肺炎疫情,書展取消,目前預訂 5 月 22 日生物多樣性日會正式對外發表。

林華慶認為許多原住民傳說就是本土環境教育最好的教材,但以往不被重視而失傳。「不同的生態環境,會孕育出不一樣的思維。原住民的神話或歌謠,很多都是以自然界為主角,我聽過賽夏族朋友吟唱的歌謠,內容輪流在介紹族人會用到的植物,既有傳承也有感激之意。這本繪本的作者米雅是一位原住民作家,我聽她講這個故事,覺得很有感觸,於是決定出版成繪本。」

他邊說,我邊翻、邊驚嘆,再看看那逼人搶購的月曆、桌曆、海報,心想若說林務局是家成功的出版社或設計公司,也不為過。於是我問局長,林務局的文創事業下一步是什麼?

林華慶認為許多原住民傳說就是本土環境教育最好的教材。攝影\劉志恒

他卻說:「林業本來就很廣,我不覺得我們是在做文創,這些本來就是我們的故事,我們只是盡量做得很漂亮。」

「不過我有些朋友以為我在林務局,整天都在爬山,一定很爽,但其實我都在爬公文山,哈!」他接著笑說。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看樣子,該請局長先替林務局推動的森林療癒行程開個箱了。

#拜託帶我一起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