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0/12
全球熱帶雨林的消失已經迫在眉睫,不只是棲息地的消失,就連人類的過度捕殺、非法貿易等大蝠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率。在兩棲類的例子中,更是有許多物種的數量又遭到壺菌的感染而大幅減少。如今,全球最後一隻的雷伯氏樹蛙,只能孤伶伶地活在美國亞特蘭大植物園中。這個物種的滅絕儼然已成定局,令人不勝唏噓。
・2014/10/08
以龍貓(トトロ)命名的新種櫛蠶(Eoperipatus totoro)!
・2014/10/08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施習德與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系助理教授毛俊傑,在棲蘭山林區海拔將近兩千公尺的高山溪流處發現新種的淡水蟹「棲蘭澤蟹」。經分子生物學確認,並由澎湖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施志昀與鄰近山區種類的標本形態比對,於今年十月共同發表在《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
・2014/10/03
紅色的色素可以由「胭脂蟲」提煉出來,因為不是人工合成的,所以這樣叫做「天然」的食用色素。胭脂蟲專門寄生在這一屬(Opuntia)的仙人掌上面,這種蟲的雌性以及若蟲(nymph)為了阻擋掠食昆蟲的追捕,會製造胭脂紅酸(carminic acid)。一公克的胭脂紅染料,大約需要155隻胭脂蟲。當我們把胭脂紅酸提取出來後,再加入鋁鹽或鈣鹽,就成為所謂的「天然」胭脂紅染料。
・2014/09/22
在過去,科學家們認為,許多動物發展出對於生存沒有益處,可能甚至有害處的特徵,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如雄性孔雀的尾巴、非洲長尾黑鷽(long-tailed widowbird, Euplectes progne)的長尾(見Jared Diamond的「第三種猩猩」,第六章)等。這些構造可以幫助他們吸引異性,但是對生存似乎沒有明顯的益處。
・2014/09/19
哈思克以曼荼羅為符號,來比喻那片森林裡,幻化無常而又繽紛美妙的生命!這本好書《森林祕境》已非一般的科普寫作而已了,而是一本優異的紀實文學作品,是一位博物學家用極為優美的文筆,為一片森林能寫出充滿詩意的感人篇章。他除了以一位科學家的身份來分析這片森林的一景一物,也以哲學家和藝術家的情懷感受那片森林帶來的哲理和詩情畫意。
・2014/09/12
當這幾隻浣熊出現在我的視線中時,我的祖先便透過我那已經演化的精密腦袋對著我喊話:「這些傢伙腿短短的、嘴部的肌肉不發達、身體矮矮胖胖,看起來沒什麼危險性。
・2014/09/12
正如同我們對大猩猩所發出的求愛訊號沒有興趣一般,螢火蟲也不會理睬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所發出的閃光。但母的 Photuris 螢火蟲卻會模仿其他種母螢火蟲所發出的回應訊號,吸引那些一心想覓得佳偶但卻運氣不佳的公螢火蟲登門求親,然後再把他們抓起來吃掉。
・2014/09/12
透過放大鏡,我的視野完全被這蝸牛的頭占據了。牠看起來像一座用黑玻璃雕成的華美塑像。閃亮的皮膚上綴有一個個銀色的斑點,一條條細小的溝紋順著背脊延伸而下。牠顯然被我的動作弄得有些驚慌,於是收起觸角,弓起背,縮近牠的殼裡。
・2014/09/04
鳥兒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對於養過鳥的朋友來說,這件事應該不是個問題。不過,鳥兒是否能發明新技術,並將之傳授給其他的同伴呢?最近一項結合了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以及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at Seewiesen)的研究證明了,鳥兒不但會發明工具,還可以將使用工具的技術傳授給其他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