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8/09
自從第一株捕蠅草被發現,植物是否真能食肉的爭辯也隨之展開;從十九世紀達爾文出版《食蟲植物》到現今,被確認的食肉植物已達六百多種,無庸置疑,植物界也存在著兇猛的掠食者。
・2016/08/08
原刊登《植物比你想得更聰明:植物智能的探索之旅》書摘——〈草履蟲與裸藻誰更高等?—《植物比你想的更聰明》〉,經過讀者指出文中描述草履蟲和裸藻的分類錯誤。經評估後,我們決定將此文下架,以上錯誤謹向讀者致歉。
・2016/08/08
多年前,在家中的院子裡種下一株炮杖花(Pyrostegia venusta);天真的我,以為它會乖乖的長在我希望它長的地方,「不會亂長」。於是,從此就展開了和它(他?)之間的永恆的對抗。
・2016/08/06
科學的基本原則是小學階段就已經學過的—「先觀察,作出假設,最後用實驗加以證實」,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而其中被大家視為「科學新知」的資訊,大部分都是單一研究,到底能不能反覆驗證,根本是問號。因此,如果要判斷一篇好的科普文章或報導,到底應該如何檢視呢?
・2016/08/01
白天啼哭,大人處理方式可以有多種變化,如轉移小孩的注意力,當小孩注意到其他事物,安撫起來也比較順利。但大半夜哭鬧,常常成為新手父母最為棘手的問題。到底新手爸媽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2016/07/31
臂神經叢出了腋下以後,會形成四條主要神經來到上肢:分別是肌皮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以及尺神經。我們常聽到的「電腦手」、「腕隧道症候群」,就是正中神經受到壓迫造成的。而所謂的「蜜月手」,理由是因為女伴徹夜枕著男生的手臂睡覺,橈神經長時間被壓迫而酸麻無力,因為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兩情繾綣的新婚階段,才會有「蜜月手」的別名。至於媽媽手、以及為什麼結婚戒指是戴在無名指上?且看看解剖學的角度怎麼說!
・2016/07/30
小小的助聽器,如何把聲音放大?傳統助聽器的原理在於提高入耳聲音的音量,類似吉他的擴大器把彈奏出來的聲音放大,再播送出來的過程。雖然這種助聽器效果不差,但今天的醫學技術還有更高科技的解決方案,像是植入式人工耳蝸。這種裝置可將聲音傳送給聽覺神經,直達大腦。相較之下,人工耳蝸比傳統助聽器的效果更好,患者可以聽見原本聽不清楚的聲音,對語言的理解也更確實。
・2016/07/28
「科學」為何可以不斷地進步?就是立基於開放性。世界上,任何一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可以從相關資料庫中獲取資料。也就是說,很多東西並不是具有醫師資格的人,才能討論或掌握。「母乳到底能不能促進智力發展?」這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我暫時撇除政府政策與親子情感的角度,僅針對科學層面,來討論是否有足夠證據,確認母乳可促進智力的發展。
・2016/07/25
自1980年代 CD 開始變得隨處可得後,針對 CD 提供的音樂品質是否勝過被它取代的黑膠唱片這個議題,便有了一番激烈的爭論。大多數的論點集中在「類比」和「數位」技術的差異上,因此我想在做更進一步的探討前,先說明這項差異為何。
・2016/07/23
「絕對音感」的能力在歐美各國雖屬罕見,但在中國和越南等地使用的語言包含有聲調的國家卻普遍得多。以這類聲調語言來發音的單字,同時擁有歌唱和說話的特性,以中文普通話來說,把一個字「唱」出來的各種音高,便成了溝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