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阿樹_96
阿樹
73 篇文章・ 24 位粉絲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2月 重設

・2019/12/27
《白頭山:半島浩劫》挑選在這個一點都不寒冷的耶誕節上映啦!災難電影裡最受歡迎的科學(不科學)主題再度出動。位在朝鮮半島上的白頭山可是座貨真價實的火山,至於電影情節是否可靠,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6/12/21
2016 年 11 月 8 日清晨,日本福岡的博多車站附近的馬路突然間「破了大洞」,大洞的長寬大約 30 公尺,深達 15 公尺。不僅日本人關注,台灣媒體也大量引用新聞和影片報導。災變事故也不一定是豆腐渣工程,與其跟風罵人,不如認真了解工程地質。
・2015/12/22
由於每處的海洋地殼的板塊運動狀況都不同,因此每次鑽探出來的結果可能差異很大,甚至和過去科學家對於海洋地殼的認知大相逕庭,但每經過一次的鑽探,科學家們才有機會更了解對我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的海底、地底深處。
・2015/12/21
要知道地球內部的構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鑽進地底下看看地底下長什麼樣!講是很容易,但實際起來操作可不簡單。5~6公里感覺不長,但請想像往地底下挖幾千倍的長頸鹿脖子的長度……呃不對,想像101大樓高的10倍長金屬管子往地下一插,超難的啊!!!
・2015/12/07
這標題好像很嗆,嗆到好像不把我們過往的自然老師擺在眼裡。但我想批判的不是針對老師,體制內的老師已經夠辛苦了,而我也不是要把大眾科學素養不足完全歸因於科教問題,而是把一個現在顯而易見的事實拿出來談:從社會上數不清的偽科學、核電爭論、食安議題……等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看,我們的科學教育似乎沒有照著我們想像中的達到增進科學素養、理性對話的效果。或許把這些科教的病灶抓出來,再來看學校教育、科普傳播有沒有什麼著力點,才是我更深遠的期待。
・2015/12/02
這是近期應邀在Pansci天天文中所寫的一個簡單Q&A: 在火星上的一般環境下,沒辦法做到哪件事呢? A.點燃一根火柴 B.讓紙飛機飛起來
・2014/12/11
至於我們為什麼會說「南北半球的馬桶水流真的不一樣?」的答案還是否定的,因為以馬桶的水體尺寸、流速,科氏力的效應真的非常小,小到隨便一個參數的影響量都遠大於科氏力。
・2013/12/30
近來一則新聞:三葉蟲化石,虎頭山現蹤。在各大媒體都有類似的報導篇章,也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說:台灣本來就是受板塊作用擠壓隆起的,古老的海洋生物三葉蟲當然也有可能在陸上找到;也有人說:台灣島的地史十分年輕,與三葉蟲扯不上關係;當然還有種說法:科學是隨時都會有新發現的!揪竟,這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謎團,又有什麼的悖論存在其中?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3/12/30
其實,台灣的地史研究由來已久,即便對於各項演化過程的機制仍有一些疑惑,但整體的架構也在過去數十年來的許多學者的努力下,已大致底定,如今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搜尋到一些地質學者撰寫的圖書與文章。這些知識對於熱中地球科學的青年學子或許是一帖良劑,可以很快的知道台灣島的成因。但一般大眾在閱讀台灣島的地史之前,不妨先複習一下關於各項岩石、地層的知識,或許可以更輕鬆的了解台灣的地史與地層特性,增加我們探索大自然的背景知識與邏輯推理的合理性!
・2013/12/17
台灣屬於天災頻仍的國家,諸多天災使許多人民流離失所,雖然暫時的收容所或是組合屋可以提供臨時、即時的幫助,長遠之計還是需要永久住宅。但是,經過災害洗禮的重災區,像是莫拉克風災的小林村、921大地震時住在斷層帶附近的居民,還有山崩、土石流經常襲擊的地區,就有可能需要大規模的遷村,否則就會處於急迫的風險下。而遷村執行時,存在極大的挑戰,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李咸亨,從過去參與重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告訴我們台灣目前災後重建與遷村的現況,並提供政府中肯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