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4/03/22
根據Ying D. Liu等人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指出:2012年7月23日,地球險險避過一場超強太陽風暴的襲擊。這波日冕物質噴發(CME)的粒子運動速度高達每秒2000公里,幾乎是一般典型CME的4倍左右。雖然地球躲過這場襲擊,不過在太空中、繞太陽公轉的STEREO-A太陽觀測衛星卻沒躲過。Liu 等人分析CME掃過STEREO-A時的觀測資料,發現它是1976年以來強的太陽質子風暴(solar proton storm)。如果這樣威力的質子風暴衝擊到地球,則將引起與1859年著名的卡林吞事件(Carrington Event)類似的狀況,對現代的電子科技造成莫大威脅。
・2014/04/01
經由南美洲上多處望遠鏡聯合觀測工作結果,天文學家發現第 10199 號小行星 Chariklo((10199) Chariklo)擁有 2 個密又窄的光環,這是天文學家首度知道小行星居然也會擁有光環,而 Chariklo 小行星也成為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第 5 個擁有光環的太陽系天體。不過天文學家尚不清楚 Chariklo 光環的來源,不過推測可能是某次碰撞事件發生後,在小行星周圍殘留的碎屑盤。
・2014/04/14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位於智利的超大望遠鏡,巧合的捕捉到一張美麗的天際鑽戒圖,這閃亮的鑽戒巧合是因行星狀星雲Abell 33和恆星HD 83535排列在同一視線方向上而形成的。
・2014/04/15
孿生子弔詭(Twin Paradox)理論,最早由愛因斯坦提出,根據他的相對論,一對雙胞胎,一個在地球上,另一個以高速在星際間運動,則當後者回到地球時,會顯得比留在地球上的另一位還年輕。美國航太總署(NASA)擁有全球首對也是唯一一對雙胞胎太空人 Scott Kelly 和 Mark Kelly。他們將要協助一項實驗,看看其中一位待在地球,而另一位待在太空,一年後,兩者的雙胞胎特徵是否還會相同。
・2014/04/18
透過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船的鏡頭,科學家首次目睹一顆衛星誕生。在土星A環最外側處,可能有顆小型冰衛星為新近形成。
・2014/04/28
有別於過去的認知,最新研究發現,行星自轉軸與公轉軌道傾角的快速變動不會阻礙生命發展的可能性,有時候甚至更容易讓生命繼續下去。在恆星周圍世居區的外側邊緣,由於低溫將水結凍成冰,不易生命存活;快速改變傾角會讓行星兩極的冰帽溶化成液態水,更適合生物生存。
・2014/05/02
根據一個建造非營利性的小行星搜尋望遠鏡的組織B612基金會(B612 Foundation)所釋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達城市毀滅等級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會,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還要高。
・2014/05/17
但天文學家普遍相信太陽並不是單獨從原始太陽星雲中誕生,同一片星雲中應該分裂並幾乎同時形成許多恆星,只是這些太陽的親族們(solar sibling)最後奔向四面八方而離散。天文學家篩選出最有可能是太陽手足的恆星HD 162826,它位在武仙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10光年,質量約比太陽大15%,亮度約6.5等,無法以肉眼直接觀察,必須透過雙筒望遠鏡或一般望遠鏡才能看到它。
・2014/05/17
天文學家發現,巨大的木衛三內部可能有由數層海洋及冰交錯的結構,支持了冰衛星中可能發展出原生命的概念。1990年代,伽利略號太空船發現木衛三海洋可能為鹽水的證據,由電腦模擬木衛三海洋模型,結果顯示海洋中有三層冰,依鹽份由上而下排列,這些科學家表示:目前並不清楚這樣的多層三明治結構能維持多久。雖然這樣的結構看來似乎很穩定,但因為變因眾多,木衛三或許根本無法到達穩定狀態。
・2014/05/20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特徵正在縮小,直徑從1980年的23335公里(常軸方向)到2014減為16500公里,位在木星南半球的大紅斑其實相當於地球上的大型風暴,科學家還不確定這樣改變的真實原因,但推測有可能是有些比較小的渦流(eddies)匯入大紅斑的過程中,造成大紅斑的內在動力學(internal dynamics)和能量被突然改變所致。這項理論還需要繼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