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臺北天文館
・2014/06/02
地球上的雷雨暴活動發生頻率會隨被高速太陽風加速(high-speed solar wind)的高能粒子流而增加,顯示地球上的閃電除了會被來自太空的宇宙線(cosmic ray)觸發而發生之外,也會被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觸發。太陽風粒子流會隨太陽約27天自轉週期而轉動,使太陽風會以規律的時間間隔掃過地球,加速進入地球大氣的粒子。太空望遠鏡可以追蹤帶電粒子流,提供可能發生遭害的天氣預報。
臺北天文館
・2014/06/20
磁星(magnetar)是密度極大的超新星爆炸殘核,也是宇宙中磁場最強的天體,天文學家首度發現磁星的伴星,這個結果或許可以解開磁星形成的謎團,也可了解為何這種星體不會直接塌縮為黑洞。天文學家提出假設,認為磁星是由兩顆極大質量的恆星所組成的密近雙星系統中形成的,主星體積膨脹超過兩星的重力勢力界線,使質量轉移原本較輕的伴星上,加速伴星自轉速度,又讓伴星新獲得的物質像外溢出,這個物質交換的過程,讓伴星質量減低到可以形成磁星、又不致於塌縮成黑洞的程度,提高的自轉速度也給予超強磁場的性質。
臺北天文館
・2014/07/01
天文學家發現距離太陽系僅16光年遠的系外行星Gliese 832 c,其質量約為地球的5.4倍以上,故被歸類為所謂的「超級地球」。而這項發現最重要之處在於:這顆系外行星恰好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且表面平均溫度253K與地球的255K非常類似,但有著明顯的季節變換,或許可以支撐生命在此發展。
臺北天文館
・2014/07/14
法國天文學家發現,關於隕石的謎題,或許與強力太陽風有關。
臺北天文館
・2014/07/29
英國劍橋大學天文學家Nikku Madhusudhan等人透過哈柏太空望遠鏡尋找並研究系外行星大氣中的水汽,結果發現有三顆熱木星水汽含量比原本預期的還低很多,其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僅有標準行星行星理論所預測的1/10至1/1000而已。這個結果,顯然讓現行的標準行星形成理論相當難堪,必須進行檢討與修正,尤其是熱木星的部分。
臺北天文館
・2014/08/08
木衛一(埃歐,Io)是除地球之外,已知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太陽系天體,也是唯一除地球之外火山活動噴發的是熾熱熔岩的太陽系天體。天文學家認為木衛一上的典型的大規模火山爆發約每年發生1~2次。但木衛一在2013年8月的2週之內,連續發生3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而且都比典型大規模火山爆發還亮許多。這讓天文學家不禁懷疑:木衛一的火山活動是否比先前認為的還要頻繁?
臺北天文館
・2014/08/09
通常離熱源愈遠,溫度會愈低。太陽的可見表面稱為光球,溫度約為絕對溫度6000K,但光球以上的太陽大氣層溫度卻達數萬度以上,甚至是最外層的太陽大氣—日冕的溫度是其表面的300倍以上。這樣反常的現象,是太陽物理迄今未解的謎題之一。
臺北天文館
・2014/08/10
年紀大了還有好友相伴很棒,對宇宙中的地球級老行星而言也一樣。
臺北天文館
・2014/08/10
羅賽達號(Rosetta)在歷經10年5個月又4天、長達64億公里的旅程後,終於在2014/8/6(UT)成功進入環繞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的軌道,成為天文史上第一個環繞彗星公轉的人造衛星。羅賽達號初始的軌道高度距離彗星表面約100公里高,以三角形的軌道環繞運行。未來6週內會逐漸降軌至約50公里高;之後會視彗星的活動狀況,再決定要不要把太空船軌道降至30公里高的圓形軌道或更近。
臺北天文館
・2014/08/11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發現非常高能量的伽瑪射線是由爆炸恆星所產生。
[LOG] 23:13:08:585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23:13:08:592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23:13:08:868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23:13:08:868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23:13:09:063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23:13:09:064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