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3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11
如右圖,從曙光號太空船(Dawn)傳回的最新影像顯示:4號小行星灶神星(4 Vesta)的南極附近有座高山,山
・2011/10/11
超新星已經成為天文物理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他們是天然的元素工廠,基本上,元素週期表中比氧還重的元素,幾乎都是經由超新星爆炸之前或爆炸當時的核融合反應過程產生的,然後拋擲到太空中,成為下一代恆星、或甚至像地球這樣的行星製作的材料,我們人體中骨骼中的鈣或血液中的鐵也都是超新星的產物。
・2011/10/10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David Lafreniere於2009年時,在哈柏1998年利用近紅外相機和多天體光譜儀(Near Infrared Camera and Multi-Object Spectrometer,NICMOS)觀測HR 8799的舊資料中,發現原本沒看到的系外行星,確認了4顆中最外側行星的位置。這項發現,證明利用新的資料處理技術,能發現幾乎被母恆星明亮光輝掩蓋的昏暗行星。天文學家唯一能直接拍到系外行星身影的多重行星系統(multiple-exoplanet system)。
・2011/10/08
關於地球海洋的起源一直是熱門的爭議話題。我們的行星剛形成時溫度非常高,任何原始的水都會被蒸發掉。但在今日,約有2/3的地表都被水覆蓋,因此或許是在地球誕生後、經歷數百萬年的冷卻後,這些水才從太空中被運到地球上的。
・2011/10/08
這兩個事件彼此間有沒有關連?太陽物理學家們雖不敢堅決肯定的說「絕對沒有」,但仍傾向於只是恰巧、偶然幾乎同時發生!太陽物理學們認為:因為這個CME發生的區域位在彗星撞擊點的相反太陽面上,兩個位置間相隔甚遠,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機制,證明彗星撞擊會引發CME。
・2011/10/07
所謂的高質量恆星是指質量在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這些恆星在星系中具有重要的關鍵地位,因為在它們短短一生中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多,可能影響星系的演化。但不幸的是,由於高質量恆星通常很遠,而且常常被大量氣體塵埃遮蔽而難以觀測,所以所知甚少。NGC 281裡的星團是個特例,因為它距離地球僅約9,200光年,與銀盤的垂直距離則約1,000光年左右,遠離塵埃匯聚的銀盤,因此天文學家幾乎可以不受影響地觀察星團中的恆星形成狀況。
・2011/10/07
天文學家推測:洪伯II星系裡這些精細而明亮的氣體殼層,應該是歷經數代活力充沛的恆星演化後的結果。高質量恆星(high-mass star)從稠密的氣體雲中誕生,之後發出強烈的恆星風將周圍物質吹開;到了生命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炸所產生的衝擊波,將已經比較沒那麼稠密的氣體往外推,並加熱這些氣體使其發光,最後就形成了今日所見的泡泡狀結構。
・2011/10/06
過去半世紀以來雖然已有多艘太空船拜訪過火星,但鮮少直接測量火星大氣的垂直結構。大部分太空船的儀器都是直接觀察表面,看到的是大氣氣體在水平方向的分佈狀況,但如此一來就無法清楚知道水汽如何與大氣混合;而若無法知道水汽的垂直分佈狀況,也就無法知道火星上的水文循環(hydrological cycle);換言之,水汽垂直分佈是瞭解火星水文循環的最關鍵的要素。目前對火星大氣水文循環的理解,都是透過火星的全球氣候模型的電腦模擬方式,並不準確。
・2011/10/05
這個新式天線的作用,就是成為Cospas-Sarsat受災者的傳信器。由於這種新式天線材質很有台性,體積又很小,發出的Cospas-Sarsat電波頻率很低;通常在這麼低頻的電波下,天線都得大一些,訊號才會夠清楚。這是這個新式電波天線最獨特的地方,在像海洋這樣極端環境中,配有新式天線的救生衣效果都好得出奇。Cospas-Sarsat系統並不只是衛星,而是裝設在飛機、船隻或人員身上的緊急電波信標台(emergency radio beacons)來接收訊號,之後傳送到衛星、地面接收站、任務控制中心或救援協助中心等地,在地球上空飛行的衛星「聽到」這些求救訊號後,會將訊號發出位置通報給救援單位。
・2011/10/04
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太空總署(ESA)的XMM-Newton和Integral、ESA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合作的哈柏(Hubble)、NASA的錢卓(Chandra)和史威福(Swift)等天文觀測衛星的觀測資料,呈現非常靠近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空間中,有被這個重力怪物拋出如同「子彈」一般的巨大氣體團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