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3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03
天文學家利用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拍到一個很特別的星雲,外觀像是可口的荷包蛋一般,十分有趣,所以天文學家都暱稱它為荷包蛋星雲(Fried Egg Nebula)。
・2011/10/02
仔細瞧瞧紅色雲氣分佈的模樣,有沒有一股熟悉感?像不像那隻今年以來急速竄紅的紅色憤怒鳥?
・2011/09/30
那是在1859年的9月1日星期四早上11:18,萬里無雲,是個看來很平常的晴天,33歲的太陽天文學家卡林頓在他的私人天文台中,忙著將太陽投影在螢幕上以便描繪太陽表面的現象。他正在追蹤一群非常龐大的黑子群,突然就在他眼前,似乎在黑子上方出現兩個異常明亮的白色亮點,亮到他站直了都還看得到它們。卡林頓驚叫出聲,就在幾分鐘後,人類首度有目睹紀錄的太陽閃焰就消逝了。
・2011/09/30
這兩顆系外行星是「全民一起挺科學 - 行星獵人」(Planet Hunters)專案計畫自從2010年12月開始號召成員以來,結出的第一批初熟果子。這個專案動用到全球公民的眼球勢力,要在克卜勒計畫資料庫中進行挖寶活動,搜尋系外行星。
・2011/09/29
距離我們比較近、「現在」的這些星系,等於是處在它們已生成過許多恆星後、又經過了100億年的一個階段,當初用來製造恆星的氣態原料如今大部分已經「米缸見底」、所剩無幾,所以便不得不靠碰撞的手段來重新啟動恆星的形成,但在過去,其實星系是靠環繞在它四周的氣體,用緩慢、溫和的「吸引」原則來形成恆星。
・2011/09/26
這個黑洞編號為GX 339-4,之前就已被觀測到過。它距離地球20,000光年以上,位在接近我們銀河系的中心之處,質量約為太陽的6倍,故要看到黑洞明亮的爆發活動,得在恰好的時間觀察恰好的位置。在紅外波段非常靈敏的WISE每11秒拍攝1次,就這樣持續1年之久,觀察範圍涵蓋了整個天空,這才有機會捕捉到這個罕見的爆發事件。為所謂的恆星型黑洞。
・2011/09/24
造成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直徑應在10公里左右,目前科學家認為這顆小行星撞擊點位在墨西哥灣,這裡有個非常巨大而古老的撞擊坑結構,周邊化石中含有地球罕見、但隕石中很豐富的礦物。除了Baptistina族小行星並非兇手這件事之外,NEOWISE的研究還顯示小行星帶中不同的小行星家族有很類似的反射性質,這些科學家希望能藉由NEOWISE釐清這些小行星家族之間的異同之處,並追溯它們的起源和歷史。
・2011/09/22
如果沒有持續補充新的氣體,銀河製造恆星的材料很快的就會用完。天文學家先前已發現有離子氣體雲覆蓋了很大一片天區,並假設這些快速移動的離子氣體雲可能是銀河系的氣體補充來源,但始終不確定它們所在的位置,當然也沒辦法確定它們和銀河系到底有沒有交互作用。
・2011/09/21
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個超大質量黑洞,而那些位在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的超大質量黑洞,更在拉扯吞噬鄰近氣體雲的過程中放出大量輻射而顯得相當明亮。然而在鄰近的局部宇宙中,那些規模較小的矮星系裡很少有活躍的黑洞。
・2011/09/19
美國航太總署(NASA)克卜勒任務(Kepler)首度發現一顆環繞雙星公轉的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這個發現使得欣賞雙落日不再是星際大戰(Star Wars)電影的科幻情節,而是個科學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