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3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21
智利天文學家Dante Minniti等人最近利用歐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帕拉納觀測站(Paranal Observatory)的VISTA巡天望遠鏡進行的銀河巡天計畫(Via Lactea survey,VVV),看透擁擠且滿佈氣體塵埃的銀河中心,在銀河系的另一側發現2個新的球狀星團;此一發現,讓銀河系已知的球狀星團總數增加到158個。
・2011/10/21
這顆新發現的天體編號為LkCa 15 b,似乎是顆熾熱的「原行星(protoplanet)」,周圍還環繞著一圈溫度較低的塵埃和氣體,且這些塵埃氣體還正落往這顆正在形成的原行星上。影像顯示這顆正在形成的行星恰好位在年輕母星與一個更外側的塵埃盤之間的間隙中。
・2011/10/20
ROSAT是德國、美國和英國合作的計畫,由德國航空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DLR)主導,後由德國太空控制中心(German Space Operations Center,GSOC)接手操控。它原本設定的任務時間約18個月,其中前6個月進行全天巡天觀測,列出一份X射線源星表;之後1年再針對星表中的X射線天體進行詳細觀測。後來衛星任務時間不斷展延,直到1998年主恆星追蹤器失效,使得高解析相機(HRI)直接指向太陽而受損,無法修復與再繼續觀測,因此在1999年2月12日才完全結束任務。在這8年多的任務期間,它總共偵測到80,000個X射線源,而衛星上的另一架廣角相機則在極紫外波段偵測到約6000個極紫外輻射源。
・2011/10/19
影像中央是個超吸睛的巨型橢圓星系,由大都已數十億歲的老恆星組成,因此呈現橘紅色,周圍環繞著不太濃厚的銀暈。目光向外一一點,會看到許多扁盤狀的螺旋星系。在影像中間偏上及中間偏左處,可見兩個藍白色的螺旋星系,幾乎正面朝向地球,兩者都可見有壯觀的旋臂環繞中央的銀核。
・2011/10/19
伽瑪射線是自然界中能量非常高且劇烈的輻射,通常是由黑洞或大質量恆星爆發產生。伽瑪射線能量之高,一般普通的鏡片根本無法捕捉,所以伽瑪射線望遠鏡與一般光學望遠鏡不同,沒辦法很清晰的聚焦來確認輻射源所在之處。
・2011/10/18
G299.2-2.9是個銀河系中的超新星殘骸(supernova remnant,SNR),距離地球約16,000光年,位在南天的蒼蠅座方向。觀測證據顯示它是Ia型超新星的殘骸,且其年齡約4500年,比絕大部分已知的Ia型超新星還老,因此可讓天文學家用來檢視Ia型超新星隨時間演化的狀況,也可讓天文學家瞭解Ia型超新星爆炸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結構。
・2011/10/16
棕矮星是所謂的「失敗的恆星」,其質量介在恆星與行星之間,因為質量不夠大,不足以點燃或不足以維持核心的核融合反應而無法成為一顆正式恆星,其表面的亮度來自原本雲氣收縮的殘餘熱度,因此會逐漸冷卻,最後其大氣特徵將與行星非常類似。
・2011/10/14
成果之一,是利用不同波段觀察灶神星表面後,發現灶神星表面的組成成分差異頗大,尤其是在隕坑周圍更明顯。成果之二是深入分析一系列赤道附近的槽谷,並近距離觀察一個奇怪的隕坑,顯示灶神星地表的地形,比絕大部分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還要粗糙,高低起伏差異很大。成果之三,利用隕坑數量的方式初步估算灶神星南半球的相對地質年齡僅約10~20億年,比北半球年輕許多。
・2011/10/13
這些天文學家耗費3年時間所測量的這些迄今已知最遙遠星系,大都位在大霹靂後約7億8000萬年到10億年之間的時期中。距今130億年前的再游離時期,原本電中性的氫霧被星系或恆星所發出的輻射游離而變成離子,讓紫外光可以穿透而抵達地球,地球上的觀察者才能透過望遠鏡觀察瞭解該時期發生了什麼事件。
・2011/10/12
我們的宇宙約在137億年前經由大霹靂誕生,當時主要製造出氫與氦元素,以及極少量的鋰元素。此後經一代代恆星演化、超新星爆炸等過程,才讓氫與氦以外的其他重元素(或稱「金屬元素」)愈來愈豐富。瞭解化學元素的演化史,等於瞭解宇宙演化史,也才能瞭解人類組成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