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不辭辛勞地重新分析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於1998年觀測的舊資料,結果在其中發現2顆當時還沒發現的系外行星。在這些陳年資料中發現隱匿的瑰寶,讓這些天文學家得以將系外行星的軌道資料前推,能計算出更精確的行星軌道,同時顯示哈柏資料庫中的舊影像資料仍是無價之寶,必定還有許多新發現等待其中。相關論文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中。
距離約130光年遠的大質量恆星HR 8799旁,已知有4顆像木星一樣的氣體巨行星(gas-giant planet)環繞。前3顆行星是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Christian Marois等人在2007年和2008年,經由凱克天文台(W.M. Keck Observatory)和雙子北天文台(Gemini North),在近紅外波段發現的。Marois等人後來又於2010年發現第4顆、且位在最內側的行星。這是到目前為止,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David Lafreniere於2009年時,在哈柏1998年利用近紅外相機和多天體光譜儀(Near Infrared Camera and Multi-Object Spectrometer,NICMOS)觀測HR 8799的舊資料中,發現原本沒看到的系外行星,確認了4顆中最外側行星的位置。這項發現,證明利用新的資料處理技術,能發現幾乎被母恆星明亮光輝掩蓋的昏暗行星。天文學家唯一能直接拍到系外行星身影的多重行星系統(multiple-exoplanet system)。
在飛行期間,EUNIS按預定計畫掃瞄太陽大氣中一個磁場結構複雜的活躍區( active region);這類活躍區常是大型閃焰(flare)或日冕物質拋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等爆發活動的發生之地。進入攝譜儀的光,會按照不同波長分開,且因溫度頗高,日冕中不同元素會在光譜中形成特定波長的發射譜線(emission line),攝譜儀拍攝的就是這些光譜影像。每條發射譜線都可顯示在獨特溫度下的太陽物質,進一步分析還可獲知這種物質的密度和運動。
根據Ying D. Liu等人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指出:2012年7月23日,地球險險避過一場超強太陽風暴的襲擊。這波日冕物質噴發(CME)的粒子運動速度高達每秒2000公里,幾乎是一般典型CME的4倍左右。雖然地球躲過這場襲擊,不過在太空中、繞太陽公轉的STEREO-A太陽觀測衛星卻沒躲過。Liu 等人分析CME掃過STEREO-A時的觀測資料,發現它是1976年以來強的太陽質子風暴(solar proton storm)。如果這樣威力的質子風暴衝擊到地球,則將引起與1859年著名的卡林吞事件(Carrington Event)類似的狀況,對現代的電子科技造成莫大威脅。
卡林吞事件是1859年時曾有一連串強力CME正面衝擊地球,引起強烈地磁暴(geomagnetic storm)。當時不僅造成全球電信線路中斷,而且引發的北極光強到連磁緯很南邊的大溪地都可見。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當時這場天災,總共造成了美金2兆元以上的經濟損失,是卡崔娜颶風災損的20倍以上;大量變壓器在這場太陽風暴中燒毀,耗費數年才全部修復,使得全球電信事業癱瘓。同樣強度的太陽風暴如果發生在現代,電力運輸網和通訊網路也都逃不掉癱瘓的情況,而且得花多久時間才能復原,損失難以估計。這表示不僅你的手機不能打了,連有沒有電和水可用都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