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46 篇文章・ 32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21/06/16
由於新冠病毒的疫情,引起大眾關注「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的問題、與討論測量血氧的方法,也因此印度公司(CareNow Healthcare)開發的測血氧 App「CarePlix Vitals」被瘋傳。但究竟這個 APP 怎麼測血氧?有沒有資安疑慮呢?
・2021/07/01
COVID-19 爆發之後,已經確定知道飛沫、直接接觸與空氣感染,為其主要的傳播方式。然而,疫情是否有可能藉由食品擴散,仍然是某些人提出可能的隱憂。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簡稱 PHE)於 2021 年 3 月發表報告,回顧 6 篇來自美國及德國的研究與報告,探討食品加工鏈內 COVID-19 傳播。
・2021/06/22
今年 6 月 7 日,由美國製藥大廠百健(Biogen)生產的一種藥物「Aducanumab」,經過長期研發與臨床試驗,終於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成為阿茲海默症新藥。(未來可能販售的藥名為 Aduhelm) 這款藥物特別之處為何?是否有其他藥物研發方向也值得關注?目前臨床上已有哪些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呢?
・2022/02/20
自從 Omicron 病毒在兩個多月快速肆虐席捲全球以來,專家一直想釐清一個問題:為什麼病毒的傳染力這麼強,重症的比例似乎沒有預期中多?《自然》(Nature)期刊兩篇最新的 Omicron 研究2022 年 1 月 22 日,《自然》(Nature)期刊同時發表了兩篇最新的 Omicron 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可能的解答。
・2022/02/18
《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研究,展示 BNT 疫苗在 6 個月至 11 歲兒童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探討讓他們間隔 21 天施打兩劑 BNT 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研究結論支持讓 5 至 11 歲兒童接種兩劑(劑量 10μg)的 BNT 疫苗。
・2021/05/19
「台灣社交距離APP」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與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目的是希望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與確診者接觸情形,降低疫情傳播。已可在 iOS 和 Android 版本的手機上下載。
・2022/01/22
Omicron 變種病毒從去年底爆發全球疫情至今,大家最關注的就是新冠疫苗的保護力是否會因為 Omicron 病毒而失效。科學家在 2021 年底初步用施打疫苗的血清做測試,發現這些血清對 Omicron 病毒的抗體反應有下降;但人體由疫苗或感染病毒獲得的 T 細胞免疫反應,並沒有因為 Omicron 變種病毒而受到太大的影響⋯⋯
・2021/12/15
面對 Omicron 傳播範圍由非洲南非向全球擴散,專家指出:為提高現階段的保護力。國內最早施打疫苗的第一線人員與高齡老人,可加打第三劑作好保護。
・2021/07/13
今(2021)年 6 月 29 日台北時間 23:00,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心臟病學(JAMA Cardiology)》發表了施打 mRNA 新冠病毒疫苗與發生心肌炎的案例報告。 我們需要擔心 mRNA 疫苗嗎?
・2020/09/21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 2002 年製作了《金色麥田》(Fields of Gold),但影片中對於基因改造作物的敘述,卻引起了社會上一陣討論。媒體到底該為了吸引觀眾而放棄正確的知識傳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