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_96
科學月刊
249 篇文章・ 3543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10/19
近年來,從初夏的 6 月開始,森林火燒新聞常成為世界性的焦點。每年夏天巴西都會有農民燒墾,為什麼今年特別被關注?
・2019/10/18
利用強大能量的對撞機,尋找尺度更小的粒子一直是物理學家的目標。但粒子到底是如何被製造的呢?本文將解開粒子撞機製造新粒子的機制。
・2019/09/25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波浪向前推進,進而將淹沒沿海地帶。因著海底及海岸地形的不同,所引發的海嘯也有所不同,所以,檢視地形、地理位置與海底觀測,便成防範海嘯一重要課題。
・2019/09/24
從小,生活在西南部的人們時常會聽長輩說道:「斷斷續續的小地震是好事,這樣才能讓『能量釋放』,避免大地震的發生。」不僅如此,在新聞也經常能聽到「某某地震屬正常能量釋放」的說法。究竟,地震能量真能一點一滴地慢慢釋放、以防止大地震的發生嗎?而人們又該如何面對和因應?
・2019/09/23
突破大氣層,衝向浩瀚的宇宙,翱翔在大空間,似乎是土生土長的人們長久以來的憧憬,然而,科技發展至今,我們卻一直無法實現太空民族的夢想,這究竟是為甚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SpaceX 是如何嘗試降低火箭科技的成本,並且成功達成回收火箭的任務,完成美國空軍的資格考,讓人類在飛向宇宙的征途上,又踏出了關鍵性的步伐!
・2019/09/23
在臺灣,每當有較大規模地震發生時,若臺北盆地的震動較周邊地區大,幾乎都可見到電視新聞報導或一般民眾朗朗上口地說,這是盆地效應或場址效應(seismic site effect)造成的震波放大現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為什麼限於臺北?臺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一切就得從場址效應的機制開始談起。
・2019/09/22
1999年9月21日的凌晨,震央位於臺灣南投集集鎮的一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除了造成人類生命及財產上的損失外,更是一場死傷慘重、影響無數的自然災害。事過境遷後,這場地震為臺灣帶來什麼影響,又教會了人們哪些事?
・2019/09/21
地震來臨時,要如何避難逃生,提升自己的存活率?而在地震過後,各地震度是如何分布?與地震規模又有何不同?在閱讀本期封面故事之前,就先帶讀者一同釐清各種與地震有關的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