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張瑞棋_96
張瑞棋
423 篇文章・ 1027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5/01/11
兩年前的今天,26 歲的美國青年 Aaron Swartz 在公寓內上吊自殺。第二天 WWW 發明人 Tim Berners-Lee 立即發表一首沉痛的悼念短詩《Aaron is dead》,Aaron 何許人也?為何網路界的教父會如此向他致意?
・2015/01/12
哈兒不是人類,也不是生物,它是一部電腦。呃……它其實也不是一部真的電腦,而是經典科幻電影《 2001 太空漫遊》中具有人工智慧的電腦。它在電影中親口說自己是於 1992 年 1 月 12 日啟用,不過編劇亞瑟・克拉克同時寫成小說出書時,把它改成 1997 年了。
・2015/01/13
維因於1896年從熱力學的角度推導出「維因公式」,首度賦予黑體輻射一個明確的關係式。但怎麼知道這個公式對不對呢?畢竟現實世界中又不存在理想中的黑體,供我們測量其輻射能量來加以驗證。他們建議做一個密閉的空腔,僅留一個極小的孔洞。如此一來,即使有外界的光恰巧射入小孔,也會被「鎖」在腔內不斷反彈,幾乎沒機會再從小孔逃出,就相當於不會反射任何外來輻射的黑體。將空腔加熱至一定溫度後,小孔發出的光就是空腔內壁本身的熱輻射,分析其光譜就可以得到相當於此一溫度的黑體輻射。
・2015/01/14
地球的年齡有多大?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是 45 億年左右,但直到二十世紀初以前,科學家的估算仍然南轅北轍,從幾萬年到幾億年都有,因為沒一個可靠的方法。直到發現了放射性之後,才終於有可以正確推估地球年齡的工具。然而這個方法可不是一出現就受到肯定,若非扮演承先啟後之關鍵角色的英國地質學家霍姆斯堅持不懈,我們可能要更晚才會知道地球的年齡。
・2015/01/15
近代科學家中最受爭議、形象最差的大概非愛德華・泰勒莫屬。庫柏力克的黑色諷刺電影《奇愛博士》中,瘋狂科學家這個角色的設定據說就是以他為參考對象;從電影的副標題《我如何學會不再擔心並且愛上炸彈》就可以知道這絕對不是一種致敬。其實就連他真正因科學上的成就而得到的稱號──「氫彈之父」──都不是那麼正面。
・2015/01/16
「一閃一閃亮晶晶,好像你的身體,……」妳與他在夜空下漫步,望著滿天星斗,妳不禁哼唱起孫燕姿的《克卜勒》。就在妳享受這一絲絲浪漫與甜蜜時,身旁的他開口了:「其實啊,這些閃爍的星星都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本身可不會閃啊閃的。」
・2015/01/17
美國的紙鈔上印的都是政治人物,但其中最高面額的百元紙鈔上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卻顯得與眾不同。他不但是政治家,還是政治學者、出版家、作家、慈善家、發明家與科學家。
・2015/01/18
生命究竟是如何從胚胎發展為成體?從亞里斯多德以降,這個問題一直有兩派不同的理論,一個是漸成論,認為是由不定形的同質物質逐漸分化成不同器官;一種是預成論,認為所有部位一開始就存在胚胎或種子內,只是逐漸由小變大。但沒有具體證據,兩派理論都純屬臆測;直到十七世紀顯微鏡發明後,才終於得以觀測胚胎的初期階段,斷定孰是孰非。
・2015/01/19
瓦特?啊不就他小時候看到燒開水的水壺蓋子被蒸氣掀起,因此得到靈感而發明蒸汽機。錯!他既沒有因此得到靈感,蒸汽機也早就有人發明了,瓦特只是「做了一個改良的動作」。不過這個改良卻造成很大的差別,為工業革命揭開了序幕。
・2015/01/20
1803 年,愛妻因病去世,安培面對此重大打擊的方式是瘋狂地投入研究工作,除了繼續鑽研數學,他也研究物理、化學,發表多篇論文。1820 年,丹麥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電流會使磁針轉動,轟動了全歐洲,因為在此之前,沒有人認為電力與磁力有何相干。安培聞此消息後立刻展開實驗。再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安培陸續提出安培右手定律、安培定律及安培加成定律,為電磁學揭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