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6 篇文章・ 3712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22/10/09
茶金歲月落幕後,臺灣茶又何去何從? 讓握們透過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重回 70 至 80 年代的臺灣,了解「高山茶」與「茶藝」的興起如何為臺灣茶開創新局!
・2022/10/16
臺灣西部臨海東部靠山,在這個窄長的海島凝聚了商業與工業的巨大產能,也集結了大量且複雜的「空氣污染物」。 讓我們和周崇光研究員一起從空氣品質與都市氣象學的角度,看空污議題在這座海島上的獨特之處。
・2023/04/19
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中研院專訪兩位學者,從經濟及社會政策出發,深入剖析臺灣如何在淨零路徑上穩健前行。
・2023/04/16
傳統漢人社會流傳一種特別的「童養媳婚」,久遠的婚姻故事原應塵封於記憶深處,沒想到卻有一套檔案記載了婚姻關係的發展始末......。
・2023/04/15
降雨量對農民生計影響有多深?走一趟印度,以經濟學視角探索意想不到的農村樣貌,及因應天災發展出的生存之道!
・2019/04/30
基因神剪 CRISPR 宛如科技魔戒,威力橫掃全球,大多數科學家積極用它改良物種,甚至人類自身。但是編輯人體基因的技術已經足夠安全了嗎?真的毫無副作用嗎?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凌嘉鴻,站在 CRISPR 研究最前線,非常熟悉這把剪刀的優缺點。因此比起拿起 CRISPR 神剪改造人類,他更想把這把剪刀改得更安全。
・2019/12/18
台灣人的日常三餐常見的熱騰騰白米飯究竟來自何方?陸稻和水稻,傻傻分不清楚?讓邢禹依特聘研究員透過基因序列比對,為我們娓娓道出台灣蓬萊米的身世,以及臺中 65 號的傳奇故事吧!
・2020/02/12
從 1982 年開始,癌症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 年將近五萬人死於癌症,高達總死亡人口百分之二十八。癌症如果早期發現,大多能夠有效治療、恢復,當癌症進入晚期、開始轉移之後,可就凶多吉少。好消息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指出,近年來癌症免疫治療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進步,可增加癌症晚期病患的治癒率,跟著「研之有物」 一起來了解!
・2020/04/30
中研院江安世院士、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助研究員,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一次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並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此新技術可望揭開大腦記憶機制的神秘面紗。研究論文已於去(2019)年 10 月 18 日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20/07/21
在文明漸漸興盛下,衛生行動除了公共環境整潔,更是關乎每個人的行為、習慣,至此,改造出一種「衛生」的文明身體,已成了重要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住進身體的衛生感,已經讓衛生不單單是腦袋裡的知識判斷。而在防疫下誕生的口罩、個人杯、餐桌大轉盤,又讓我們的衛生發生什麼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