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林希陶_96
林希陶
80 篇文章・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月 重設

・2020/02/18
隔離,是歷年來人類對抗各種病毒的防疫措施,然而,隔離對人類心理而言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對被隔離人而言,易產生悲觀、自卑等負面心態;對其他健康者而言,部分人也會產生極端的排斥隔離者心理。因此,防疫不只是與病毒的戰爭,更是一場心理意識的戰爭,政府防疫單位如何處理這些難題是一大關鍵,跟著本篇文章一起看看如何看待防疫隔離這件事吧!
・2017/02/24
整部影片鉅細靡遺的呈現出主角復原的歷程。這才是真實人生,真實到令人可怕的地步,但也因為真實,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小人物的悲哀,這是社會底層生活的現況,我們也因為逼進了這種殘酷人生,才有可能真的體會到一丁點同理或同情,並進而明白,任何的美好,不是我們有多努力、多有才幹,而是我們比別人稍微多一點點幸運而已。
・2016/02/21
面對重大災難發生時,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人們會伴隨出現各式各樣的壓力反應。但這些身心反應是正常的,大部分的人在經歷過重大事件時,都或多或少會出現這些反應。國際危機事件壓力基金會(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Foundation)將這些壓力反應分成四大類別:身體反應、認知反應、情緒反應及行為反應。
・2016/02/18
近年來多起兒童性侵害案件,因法官以證據不足為理由而輕判,導致社會大眾廣泛的討論與反響。作為臨床兒童心理之專業人員,不得不說明一下為何難以收集有效的證據。得知兒童發生性侵害之相關事件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狀態。不同年齡層的小孩,其語言理解及表達、智能狀況、記憶能力、情緒狀態、性相關知識皆不相同。若沒有考慮個案的發展狀況,就一廂情願地認為兒童可以順利完整的陳述一件事,無異是緣木求魚。
・2016/02/15
《好想睡覺的小兔子》(The Rabbit Who Wants to Fall Asleep)這本書的中文版最近要在台灣上市了,很多有小小孩的家長對於這件事情非常關心,很想瞭解是否真的能達到效果?對於嬰幼兒的睡眠能否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
・2015/02/15
替代性創傷(Trauma by Proxy)並非直接發生於小孩身上,真實的災難事件可能在千里之外,但透過媒體或口耳傳播,卻可能在孩子的身上出現創傷後反應。雖然替代性創傷在最新的診斷準則(DSM-5)中並未正式納入創傷後壓力症之中,但其行為及情緒反應與此狀態類似。
・2015/02/13
看完DSM-5診斷準則的第一個感覺是,診斷整個被放寬了。過去很多模糊空間,被說明的更加清楚,白紙黑字被定義出來,迴旋空間變得較小,能自由心證的地方減少,個人好惡也可以被減到最低。也許這在區辨診斷上是好事,大家都有清楚的準則可遵守,個人可以解釋的空間縮小,「敏感性」與「特異度」也會大幅提高。
・2015/02/11
智力測驗的發展,迄今已超過一百年了。臨床心理師必須就其手邊有限之資料,以科學之方法,像「回到未來」的電影一般,推估其「未來」(生病之前)智能。在醫療的場域之中,此種難題,輪番上演,永無休止,持續鍛鍊臨床心理師的判斷、決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