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38 篇文章・
9 位粉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會藉由分享各種地震的歷史或生活故事,讓地震知識也充滿人文的溫度。
常用關鍵字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8/04/23
2016年小年夜凌晨,南臺灣發生了規模6.6強震,成為台灣自九二一後,再一次的重災型地震。在此次地震中,學者注意到雖然震央在高雄美濃,在台南一帶卻出現異常大振幅的S波,其中有些測站更出現加速度超過400cm/s2(相當於震度7級)的猛烈數值,這種突然的強力搖晃,讓部分樓房不堪一擊而倒塌。為什麼離震央較遠處的地方震度仍這麼大呢? 而如果前個問題有科學上的解釋,我們有辦法從地震波剛開始到達,就得知地震後續的影響並加以預警嗎?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8/04/30
目前純就科學的角度,的確還做不到地震預測。然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卻未曾放棄對地震前兆的研究。一份由美國西北大學為首的地震團隊最新公布的長微震研究結果,讓未來的地震預報(forecast)見到一線曙光,最特別的是,這項由跨越多國學者、 八個研究機構合作作出的研究,採用的地震資料來自於臺灣。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8/07/09
107年大學學測自然科第68題講的是地震的問題,藉由題目的情境來推算,地震定位沒有想像中簡單,不同的單位觀察地震是為了不同的面向觀察同意件事情,但都需要由不同的資訊佐證。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8/07/10
地震並不是只有在現代才會發生,究竟股人們如何面對那些天災?《震識》帶大家了解天災與民俗文化之間的關聯,以及我們能夠反思的地方。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8/07/16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地震知識不可不知。而地震研究絕對不只是地震與景而已,將研究成果帶入政府、企業部門,使人人都了解下一步該如何走,才能將學術研究的最大價值發會出來。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9/01/21
在有多個地震或是雙主震讓震波交雜的狀況,對氣象局的影響可能產生誤判或是資料處理的繁複程度增加;但這對科學家而言,卻是一個能讓我們解開斷層特性的現象。透過多了解斷層,會有助於我們評估斷層未來錯動時的情況,這樣的研究對於未來的防災多少也是有助益的!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9/01/21
如果讓電腦自動判別定位地震,這種情況就容易衍生出相當棘手的事:那就是造成強震警報(預警)的誤判!這種誤判可謂是自動化強震警報系統的最大敵人,誤判的次數一旦變多,人們對於警報的信任就會降低!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9/01/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不會冷;文/阿樹 這篇文章是人氣地科系插畫家「不會冷」跟震識的合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9/02/28
其實臺灣還有一種獨特的記載媒體,那就是「音樂」,像是我們曾介紹過林占梅的「地震歌」,便是一例,然而現在僅能留下古詩文字,譜曲就少了許多。此外,經過考證,也發現了許多地震的文獻記載,只是文字的傳播多少受限於知識水平的落差,是故也沒辦法像鯰繪般有兼具渲染、傳播與保存之功效。但古人也應該不懂多媒體傳播的理論,他們只是用最習慣的方式,將記憶流傳下去罷了。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2019/02/28
回顧當時的時空背景,明治維新引進大量西方科學科技,日治的臺灣也因這些處理的方式,於防災作為上有所進展。而在「昭和十年新竹州震災誌」中,也有許多科學的觀測與分析結果,當時還未有板塊學說,難以解釋地震成因,但其中卻出現了「大陸漂移」的可能說法在裡面。
[LOG] 17:17:51:133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17:17:51:140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17:17:51:368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17:17:51:368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17:17:51:481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17:17:51:482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