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_96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38 篇文章・ 9 位粉絲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由中央大學馬國鳳教授與科普作家潘昌志(阿樹)共同成立的地震知識部落格。我們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讓地震知識走入日常生活中,同時也會藉由分享各種地震的歷史或生活故事,讓地震知識也充滿人文的溫度。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20/08/03
2020 年 7 月 26 日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當晚正在國家音樂廳正在演出一場演唱會。但當時卻發生了一場地震,演唱者們處變不驚繼續完成音樂會,敬業精神讓人敬佩。但,以防災角度來看,這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嗎?我們收到的緊急警報在防災時又會發揮什麼效果?
・2019/03/2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林欽仁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助技師) 地震儀是地震學
・2019/09/04
「芮氏規模 9.0」的大地震!這樣的說法哪裏有問題呢?事實上根本不會有「芮氏規模 9.0」地震!真的不存在這樣的東西,或許因為是最早使用的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所以許多人會理所當然的以為規模前面就是要加個「芮氏」才嚴謹。一般規模7以上的地震,芮氏規模和震矩規模已經有比較大的落差。
・2017/06/30
在地震規模問世以前,已經有「震度」可以用來描述地震,如果可以用個統一的震度階畫成等震度圖,那麼其實某程度就能用來「比大小」,但代誌絕對沒有這麼簡單!早期的震度估計並不是直接用地震紀錄來估算,而是藉人對搖晃的感受、房屋受損程度等定性的描述,這種方式連「誤差」都不知道怎麼給了!因此,將震度作為科學方法估算地震「大小」是非常困難的。
・2017/09/26
科學家往往最感興趣的就是調查「不合理」的事物。從「S 波消失」這件事,發現外核是種「S 波無法穿透的物質」。1930 年代前,科學家們認為有著一層地殼、地函、和液態地核。丹麥地震學家萊曼(Inge Lehmann)發現到另一種不同的波相,她推測這個這個波是從震源一路穿過地球核心而來,且震波速度又與古騰堡發現的P’不盡相同。萊曼大膽假設,如果這個核裡面還有一個內核的話,就可以解釋她看到的現象。 1938 年當古騰堡與芮克特重新檢驗這個模型後,基本上也同意內地核的想法。接著經過幾年的驗證與討論後,越來越多的地震學者支持這樣的模型,1939 年傑佛瑞斯和布林提出了地球速度模型時也將固態內地核列入考慮。由於儀器進步、日益廣泛運用,以及科學家們的細心觀察,加上時有大膽的假設與嚴謹求證。短短數十年的光景,人類已經逐漸「摸透」地球內部的主要構造。
・2019/01/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不會冷;文/阿樹 這篇文章是人氣地科系插畫家「不會冷」跟震識的合